苍山交易吧 关注:20贴子:242
  • 0回复贴,共1

志愿填报谨防“三大误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紧张的高考结束了,然而考生以及家长们即将面临另一场更加严峻的选择题——填报志愿。对于考生来说,高考志愿填报不仅意味着大学四年学什么,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人生方向的抉择。在某知名门户网站教育频道所做的最新一期高校生专业情况调研中,仅有13.6%的人表示在填报志愿时了解所选专业,67.9%的人承认,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明确表示对专业不满意。面对着厚厚一本《高考填报志愿指南》,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专业?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即将于本周日出席2013高考志愿填报公益讲座的资深教育专家娄雷。
  误区一: 一门心思奔名校
  娄雷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考生当年的高考分数超过一本线几十分,考生本人和家长都觉得以这个分数不读个“211”、“985”亏大了,于是填志愿时填了三个“211”大学,并“服从调剂”,最后这位考生被其中一所高校录取,但被调集到了社会学专业。入学后他才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尽管在重点院校读书,然而心里并不痛快。“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最容易陷入选报‘名牌’高校的误区。”娄雷说。
  娄雷认为,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选择一所有名气的院校,的确有利于考生今后的成才和发展,因为好的学校学习环境好,师资力量强,进一步深造学习,出国留学等机会比普通学校优越一些。但是很多学生和家长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只考虑学校而忽视了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专业,为了能步入名校的大门,而不惜以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为代价。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不要只考虑“名校”,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二: 乱挤“热门专业”
  “之前参加过多次高考志愿填报的讲座,在互动环节里,听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今年什么专业热门?’‘哪个专业好?’。个人认为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差异,但对于考生来说,盲目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并不理智。”娄雷说。
  娄雷认为,热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和“冷”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最早流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时的人们热衷于理工科而忽视政法财经等专业,而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金融、财会、法律等专业开始热门起来,再比如以往师范类院校是冷门专业,而现在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报考师范院校的人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冷’和‘热’。”娄雷说。
  此外,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三: 父母包办填志愿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无需征求他们的意见,一切由家长包办。有的家长本身对有关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盲目地跟风追求选择热门专业,认为社会上最流行的专业就是好专业,能够保证孩子日后就业和生活的稳定。有的家长在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下,完全从自身的喜好出发,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能通过下一代来实现。娄雷说,每年填报志愿时,总会有一部分家庭为了考生的志愿问题闹得不欢而散。
  娄雷认为,作为父母关心孩子很自然,但假设考生如果勉强按照家长意愿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今后他将终身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即使物质回报再丰厚,也难以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感。他认为在考生填报志愿时,父母要摆正心态,冷静对待高考,客观对待上大学。不要给孩子加压,不要误导,不要好面子,不要攀比,不要包办代替。
  考生多已达到成人年龄,已具备一些思考和分析能力,但毕竟社会经验欠缺,会对人生抱有美好的梦想,有些甚至不切实际,这需要家长引导。专业本身无所谓好坏,父母在孩子实力允许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选择适合孩子的学科特长、性格特点和综合素质的专业。因此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并且教导孩子树立长远的成才观念,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1楼2013-06-21 10: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