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存在于遗存、遗迹中,也存在于字里行间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文化需要有符号,也需要有载体担当。文化可具体化为物,也可依托于人本身。耿彦波可以作为山西的文化符号。耿彦波自任大同市长以来,或者说上世纪以来,在文化传播与文化树立、文化保护与文化担当中,通过躬身其中、放眼海内外的思考与实践,找到了文化与政经协同的城市发展模式,为文物学家、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等广大百姓发现文化、利用文化、创造文化提供了当前历史条件下的一条解决方案。但无论什么文化发展模式,终究要落在民生文化上,只有植根于大众生活和心目中,才是永存的。观网上对此条新闻引出的评论,不是很客观,在批判“耿拆拆”这个名号的同时,大量的语言暴力充斥其间,谤议不断,谣诼不绝。我认为没有文化包容度的社会是有些畸形。其实我想耿彦波市长本身对这个荣誉不会太在意,在意的是广大群众柴米油盐,在意的是这个城市大环境的经济发展能够在几年、几十年内带给大家的福利。
尽管如此,我想文化大同应该普照于每个人身上,对一个人的崇拜,不如大家也拾起我们每一位应有的权利,在现代文明和制度框架下,在新的文化起点上,运用发自真心的、不带偏见的、出于公心的意见、建议、批评、赞同和方案,一起与耿彦波市长共创文化未来。
尽管如此,我想文化大同应该普照于每个人身上,对一个人的崇拜,不如大家也拾起我们每一位应有的权利,在现代文明和制度框架下,在新的文化起点上,运用发自真心的、不带偏见的、出于公心的意见、建议、批评、赞同和方案,一起与耿彦波市长共创文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