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邱冉庄吧 关注:15贴子:151
  • 0回复贴,共1

家乡情(二十三)瓦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与上村对正过了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黄土窑,那是冉庄的又一土窑,是上村人盖房的取土之处,也是村里的烧瓦之处。大队每年要从外地雇用瓦匠来村里烧瓦,那些瓦匠就住在瓦窑的窝棚中,活又累,吃住条件又不好,可在那个年月大家都不好,他们也就只好那样。我在瓦窑上曾干过活,那是我初中毕业回乡劳动的时候,我还没满16岁,被队里派去为瓦窑上担水。窑点着火后,在窑顶上有一蓄水池状的大坑,需要每天往进续水为正在烧制的砖瓦降温,否则就会把瓦烧变形。那时没有水泵,只得靠人工担。队里规定社员轮流去,每人每天30担。我们从大河中担上水,然后从蜿蜒的羊肠小道一步一步爬到瓦窑上,倒进池中。那天是我和兴瑞负责担水,他虽然比我还小两岁,却是从小就在村里劳动,和我的体力差不多。平日里给家中担水只要担上两担就感觉不愿担了,可那要担30担,为了挣那8分工,没办法,肩膀磨红了,肿了,担上水由开始的休息三五次到地儿,到后来的休息七八次。其实也没人给我们记数,也没人监督我们,我们却自己记数,硬是担够了30担。只有我有次担到半路摔跤撒了一担,本来应该补上,可后来实在担不动了,才没补那一担。在那个年代,人们都那样,都很自觉,很讲诚信,不像现在,诚信成了稀罕物,还得提倡、号召、要求等等。兴瑞也是个很好的孩子,以后也是四队的主要劳力,对人十分热心,2003年,父亲死的时候,他还曾协助二弟为父亲做旋墓,可听说在那以后不长时间就查出癌症,很快死去,令人十分心酸。
在瓦窑干活难免要与瓦匠接触,通过接触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虽然很苦,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又要动脑,又要动手,住的是低矮的窝棚,吃的也很随便,因为他们要干活,所以根本没时间去为吃的下辛苦,再说那时也没什么好吃的,只要填饱肚子,有力气干活就行,可他们很乐观,干活时要哼哼着什么,还时不时地说个笑话。因为住在瓦窑上,一天也不接触什么人,所以对我们这些去干活的人特别好,愿意和我们说话拉呱。看到他们粗糙但灵巧的双手,甩泥、拓模、成型,我在一边很是羡慕,对他们充满敬意。


IP属地:山西1楼2013-06-27 16:0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