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网吧 关注:477贴子:3,257
  • 0回复贴,共1

人民日报:公交出行,难在最后一公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即便公交网络绵延上千公里,如果最后一公里存在盲区,便民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就如同足球比赛,攻势再猛,临门一脚腿软就会前功尽弃。
  出了地铁站,到家还有一两公里。乘出租不划算,打摩的不安全,乘公交没车站,若是遇到桑拿天或下雨下雪,或是提着重物、扶老携幼,这一公里可真能难倒不少人。
  类似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如今的大都市十分常见。例如北京,自2007年以来实施了公交票价优惠政策,地铁线路也越建越多,可导致小汽车出行比例不降反升,由2006年的31.6%上升到了33%,公交系统与住宅区、商务区衔接不畅、换乘不便,难辞其咎。
  其实,完善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服务,与建设规模宏大的地铁线、公交线,同等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如今大众出行需求已从“走得了”升级为“走得好”。要吸引公众搭乘公交,关键是提高公交出行的竞争力,使其无论从经济性、舒适性还是便捷程度上,都高出小汽车一筹。研究表明,步行的舒适距离仅限于500米之内。这意味着,即便公交网络绵延上千公里,如果入户前的最后一公里存在服务盲区,便民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就如同足球比赛,攻势再猛,临门一脚腿软就会前功尽弃。
  破解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在城市土地开发初期,就应突出公交网络与其他公共设施的良好衔接,并在公交车站附近建设停车场、存车处等多种配套设施。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
  比如,在公交出行比例逾65%的新加坡,除主要城区实现地铁线路全覆盖外,地铁站与主要居住区、商业区之间还有城市轻轨连接,每个轻轨车站到附近公寓的最大步行距离不超过400米,实现了“门到门”的公交。在英国伦敦市外围区,政府于上世纪70年代启动了“停车—乘车”计划,鼓励居民将私家车停在公交站旁的免费或廉价停车场,再乘公交车进城。该计划为公交接驳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并使伦敦市区公交出行比例攀升至如今的72%。
  最后一公里的接驳,需要“大建设、大投入”,也离不开动态化、精细化的公共管理。比如,新的商业区、住宅区建成了,既有的公交线路、车站、配套服务就应随人流变化及时调整;大型社区人口密集,又多是单向、潮汐性出行,在早高峰时能否开行短途小巴与地铁接驳;能否建设自行车租赁系统,连接小区门口和地铁站……这些管理手段成本低,操作简单,再加上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辅助,就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交通“大工程”的建设与小区微循环的完善,是公交出行的两条腿。这两条腿都结实了、灵活了,百姓出行才会更轻松、更便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IP属地:北京1楼2013-07-08 21: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