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动物学吧 关注:13,163贴子:39,552
  • 10回复贴,共1

蛇(龙)角之探究(对中国古犀研究也有重要帮助)【转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作者:李志强
原标题:蛇角之探究
(原文应该有图,但无法找到原文网址)
——————————————————————————
在我国历史上,从晋代至清代的历代史籍中都有关于蛇角记载。但由于这些历史资料大都记载粗略且不够详尽,难以构画出蛇角的真实面貌,加之蛇角大约在清代就已绝迹,因此关于蛇角的基本概念从来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换句话说,蛇角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楚。近代以来,蛇角之名更是鲜为人知,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几乎空白。蛇角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动物学.中医药学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棘手的千古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笔者对蛇角问题极为关注,多年来为此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积累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在此向专家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 蛇角是什么 在历代关于蛇角的记载中,最早见于郭璞(276-324)《山海经注》,云:“古都之蛇角,号曰碧犀”。《辽史》卷一百十六(国语解)云:“榾柮犀:千岁蛇角,又为笃讷犀。”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蛇角》纲目记载得甚详,全文如下: [释名]骨咄犀(亦作骨笃)碧犀,按陶九成耕录云:骨咄犀,大蛇之角也。当作蛊毒,谓其解蛊毒如犀角也。唐书有古都国亦产此,则骨咄又似古都之讹也。
[解集]按大明汇典云:蛇角出哈密 。刘郁西使记云:骨笃犀即大蛇角也,出西番。曹昭格古要论云:骨笃犀.碧犀也。色如淡碧玉,稍有黄色,其文理似角。扣之声清越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最贵重,能消肿解痛。洪迈松漠纪闻云:骨笃犀,犀不甚大,纹如象牙,带黄色 。作刀靶者,以为无价之宝也。[气味]有毒。[主治]消肿毒,解诸毒蛊毒,以毒攻毒也。
然而,历史上关于蛇角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草纲目》并没有说明蛇角的动物学性质,“大蛇之角也”所言“大蛇”究竟指的是什麽?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见于《辞源》(商务印书馆),其中“吸毒石”条目中说:[郝氏广东通志]“吸毒石,西洋岛中毒蛇脑中石也”,“按《云烟过眼录》谓之骨柮犀,《缀耕录》谓之蛊毒犀,皆是此物”。不过这“脑中石”的说法却令人大惑不解,试想任何一种动物的脑中长了结石它还能活得了吗?“脑中石”是否为“腹中石”之误呢?仅就“柮 ”字而言,字义是指短小的木头,并非指石头,而实物的确很像是一件小巧玲珑的根雕。这一种说法只作参考,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还有一种说法,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云:碧犀是犀牛角的一种,而且是“最贵重”的。这一说法经常被现代人引用于 收藏类书刊 文章,流传甚广 ,国内有专家同意此说。
人们不禁要问:蛇角(碧犀)的动物属性如何?;该种动物是否已经灭绝?何时灭绝的?在历史上,关于蛇角的传说扑朔迷离;在学术界,关于蛇角的定义尚无科学定论。加之实物资料和信息十分匮乏,使很多人怀疑甚至不相信蛇角的存在,俗话说不见者不为怪,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蛇角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
此介绍蛇角实物一件(附图5张)。经查,其特征与《本草纲目》中“蛇角”的特征基本相同,请看(附照片5张):1.此蛇角有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舌状,下部为球状,高5.4厘米,角质。表面黝黑(应为包浆或沁色),有皮肤似的纹路。2.内长有一小芽 ,形似水仙花花芽,色泽青绿,似一片碧玉嵌在其中。3.在聚光灯照射下,舌状体透出血红色,球状体透出碧青色,色泽十分艳丽。由于古代光源的亮度不够,难以照出这种半透明的色泽效果,所以不见记载。 有香味(略带苦味)。 5.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该蛇角估计已有千余年历史,能够保存至今乃是一个奇迹。表面所的黑色,与史书记载的所谓“色如淡碧玉,稍有黄色”不同,有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年代久远,老化而形成的包浆,实属自然。蛇角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十分奇特且具有唯一性,明显地区别于任何动物的角,是研究蛇类动物和中草药的重要标本。然而,其形态却与红山文化C形玉龙的角十分相似,这不是简单的巧合,或许红山文化C形玉龙,就是以这种长有角的“大蛇”作为艺术创作之原型的。其存世量极少的原因是:1.早年灭绝,鲜为人知 ;2.本身为有机物,在墓葬中容易腐烂难以保存;3.体积较小其貌不扬,不易被收藏所重视。
众所周知,蛇是龙的原始形象,龙和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角,大蛇如果长角即是龙,而且是曾经确实存在的陆地上行走的龙,或许这种“长角的大蛇”在远古时期就叫做“龙”,传说中的能够上天行云驾雾的龙则是这种“陆地上行走的龙”被神话的产物。虽然我们还不知道长角大蛇的详细情况,但我们可以认为,蛇角的存在是论证中华龙的有力的实物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二 蛇 角 与 犀 角 之 区 别
04年八月底,北京故宫博物院某专家来电话说她想目睹蛇角实物。见到实物后,她表示此物肯定是某种动物的角,但不能断定是何动物,尚需进一步研究。十一月份,她来电话告诉我说:“此物名叫碧犀,是犀牛角的一种。”仅此而已。但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蛇类专家说“我不解的是我国古代人为什么要将犀角叫做蛇角呢? ”
问题的关键是,蛇角与犀角是不同性质的两个物种?还是同一个物种的两个名称? 我国最早记载犀角的药学专著是东汉《神农本经》,书中云:“犀角味苦寒。主治百毒蛊注,邪鬼瘴气,杀钩吻鸠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久服轻身。生川谷。”我曾向几位老中医请教,他们说从未见到过古代医学著作中把犀角和蛇角混为一谈的记载 。
自汉至明历代古籍中,只有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六》将“碧犀”当犀角的一种并作解释:“骨笃犀出西番,其色如淡碧玉,稍有黄,其纹理似角,扣之声清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能消肿毒及能辩毒药,又谓之“碧犀”此等最贵。”而“骨笃犀”“碧犀”自古以来是蛇角的别称,在很多古籍上都是与蛇角联系在一起的。如《山海经注》说:“古都之蛇角,号曰碧犀。”宋代史浩著《两钞摘腴》云:“今所谓骨括犀,乃蛇角也。”元代周密著《云烟过眼录》载:“骨咄犀,乃蛇角也。”元末明初陶九成著《南村缀耕录》记载:“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故曰蛊毒犀。唐书有古都国,必其地所产,今人讹为骨咄耳。” 虽然《本草纲目》比《 格古要论》面世晚近二百年,但《本草纲目》蛇角纲目可以认为是历代古籍关于蛇角记载的汇集,而《 格古要论》中却只字不提“蛇角”,在概念和认识上与历史记载有较大差异,也许是由于《 格古要论》对犀角和碧犀之“犀”的混淆,而产生碧犀即是犀角的误解,为后世以讹传讹。
再从动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大家都知道,现在世界上仅存五种犀牛,虽然这五种犀牛角有单双大小之分,但其形状及组织结构是基本相同的。 那么,这件蛇角是不是已灭绝的一种犀角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世界上曾经有十几种以上的犀牛,最后灭绝的犀牛叫做披毛犀,距今已有一万年至两万年,披毛犀角化石与一般犀角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与蛇角的形状、结构及其特征却有着天壤之别,从动物分类学的观点来看,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IP属地:广东1楼2013-07-13 21:21回复
    三 历史上有关蛇角的重要文物古人云:“言不尽意,立象尽意”。是说文字难以表达的意思,用图像可以表达的更完美。通过研究,在我国大量的的古代文物中,特别是在史前的实物资料中,我们发现了很多与蛇角相关的资料信息。如:1、 七千年前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该龙的角从侧面看为半圆形柱状体,角的上端翘起,其形态与蛇角十分相似。 2、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盘,是4000多年前的遗存,其龙之角为圆柱形,即所谓的“祖根”形,并没有分枝和发叉,与蛇角的形状基本吻合。3、商晚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较多以龙为题材的作品。下面这两件玉器,龙角均为圆柱形,在同时期的玉器中,类似的形象不在少数。
    4、“公铸壶”(附照片一张),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壶盖上有两条相互盘绕的蛇(或蟒蛇),蛇头上长有两只角。蛇角个体不大,与宋代洪迈《松漠纪闻》中“犀不甚大”的记载相吻合;蛇角的根部形状与此蛇角下部很相似。这件青铜器蛇角的真实写照,还是主观拟想?从青铜器发展历史的时代特征来看,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已由商周时期的神化.抽象开始向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转化,写实作品大量涌现。因此这件作品有可能是一件写实艺术作品,也是一件大不可多得的对于蛇角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文物。
    上述古代的实物资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时人们所认知的龙角的特征是:1)为圆柱或半圆柱状,长度较短,体量较小;2)顶端是平的,而不是一般的动物的角是尖头的;3)也不像后来传说中所描述的,龙角是以鹿角为原型的 。 需要特别提示:此蛇角正处于生长的状态,如果继续生长,其形状会长成卷筒状,其外形就是圆柱体。最近在《蛇志》杂志网站上见到了头上长角的蛇—非洲角蝰,说明现在仍生存有头上长角的蛇类 。


    IP属地:广东2楼2013-07-13 21:22
    回复
      五 关于吸毒石的探讨
      吸毒石之说最早见于《吸毒石原由用法》一文,作者是清康熙年间来华的比利时著名传教士南怀仁(1623-1688年)。《吸毒石及其传入考》(《中国药学杂志》2003年7月第38卷7期.作者甄雪燕.郑金生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一文, 是研究《吸毒石原由用法》的重要文献。吸毒石一说是历史上关于蛇角数种说法中的一种,因此这两篇文章对蛇角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作用。在拜读《吸毒石及其传入考》(以下简称《传入考》)之后,个人认为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在此提出探讨,一孔之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吸毒石原由用法》一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吸毒石原由”,二是“吸毒石用法”,全文只750字。由于本人没有看到《吸毒石原由用法》原文 ,现将《传入考》所引用的部分原文内容转载并作以下分析:
      吸毒石是什么?《传入考》云:“吸毒石是当时西洋医学中的一种传统药物,据《吸毒石原由用法》,其产于“小西洋”(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有2种,一种为自然生成,另一种系人工制作。据说自然生成的吸毒石是一种毒蛇头内所生的石头(所谓“蛇石”),而人工制作者是用蛇石与原毒蛇肉.当地的土,捣末和匀,造成形如围棋子大的吸毒石。”这一记载明确了两个事实:首先吸毒石是一种毒蛇头上生长的物体;其次是吸毒石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形态。实际上毒蛇脑中生石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任何动物脑中不可能生石,生石之说是不科学的。蛇头上凡是能长出的只能是角.骨(牙).肉,决不会是别的什么东西,而其头上生的是角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蛇角之说在我国自古就有,前文已作说明。
      吸毒石的药用功能和使用方法如何?《传入考》转载了相关记载:“吸毒石据载能吸拔毒气,治蛇.蝎.蜈蚣.毒虫伤啮.痈疽以及一切肿毒恶疮。其用法是将吸毒石置于患部,此石便能吸拔其毒,紧黏不脱。待毒吸近时,方自离解。为了使此种吸毒石能多次使用,据说必须在吸毒之后浸入乳汁之中云云。”据《传入考》考证:“在中国此前的本草著作中,的确没有见过类似的记载。”此话错矣!
      实际上,同样的药用功能在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蛇角纲目中就有记载:“主治 :消肿毒,解诸毒蛊毒 ,以毒攻毒也。” 那么,吸毒石和蛇角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吸毒石原由用法》界定了吸毒石只产生于蛇的头内,而蛇头上的肉和骨(牙)本身无毒也不具有解毒功能,蛇头上有毒的生长物只有蛇角,蛇角能够解毒是由于它具有“以毒攻毒”功能,也就是说只有蛇角才能解“一切肿毒恶疮”或“解诸毒蛊毒 ”,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因此吸毒石很可能就是蛇角经过加工的产物。从另一方面看, 文中说吸毒石“形如围棋子”,这种过于规整的形状不可能是蛇头生长物的自然形状,有人工加工之嫌。虽然《本草纲目》蛇角纲目中没有使用方法的记载,但可以想见,由于蛇角的原始形状不便于医疗操作使用,为了使用方便和节约原料人们将其切割加工成围棋子的形状,并将下脚料掺入黏合剂进行再加工也做成棋子状,从表面和质地上看后者更像是石头,因此才产生了“自然生成”和“人工制作”两种“形如围棋子”的吸毒石。这与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蛇角“取其角,锯为块”的用法非常吻合,“取其角,锯为块”的使用法也是对《本草纲目》蛇角纲目的一个补充。据此本人认为 :吸毒石与蛇角是不同名称的同一种东西。
      《传入考》还介绍了现代西洋学者对吸毒石的研究:“对吸毒石进行的化学分析表明,它是用烧焦的骨头或同类的物质组成。由于动物焦骨是多孔的,而且体质较轻,具有毛细血管的吸附作用,因而能吸附伤口的血液。如果被蛇.蝎咬后用之吸附,一些毒汁也会随血液被吸出。根特(Ghent)大学的实验室对吸毒石进行X线分析,表明这种石头主含磷酸钙,即它是由骨骼组成。最令人惊讶的是吸毒石确实有很强的吸力。”后面又作了进一步说明:“当然其功效肯定不象当年南怀仁介绍的那样神奇无比,其组成也并不是蛇肉和当地泥土混合而成,更不可能是毒蛇头中自生之石,而是一种骨质的人工加工品。”从西洋学者的分析研究看,只是作了物理方面的实验分析,却没有药性药理的分析研究,仅凭“烧焦的骨头”及其吸附力来论证吸毒石的药用功能,不足以说明问题,试想具有吸附力的物体还有很多种,如木头.石膏.海绵等等,因此不能令人信服。再者,如果用于研究的标本是 “人工制作”的吸毒石或是现代“一种骨质的人工加工品”, 其性质也决不能代表“自然生成”吸毒石的性质,正如文中所说就失去了“那样神奇无比”的原始功能,那么这一研究结果将失去科学意义。
      《传入考》对纪昀(晓岚)《涟阳消夏录》中关于蛇角的见解作了一段评述,其中说道:“须知蛇角之说,《本草纲目》早已有之,且亦称从西番来,传入时代至少在元代。但其“蛇角”并非指吸毒石。蛇角本属无籍,纪氏又据无稽之说,云吸毒石乃蛇角……。”由于《传入考》的作者对蛇角不甚了解,似乎在认识上还有些自相矛盾,由此而产生一些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传入考》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蛇角存在的事实。


      IP属地:广东5楼2013-07-13 21:26
      回复
        在原文网址找到图:






        IP属地:广东7楼2013-07-13 21:29
        回复
          龙有一角名曰朝天角,主其飞行,蛇有一种称为锦鳞蟒,能吸食飞禽,脑中有一物,识蛇者认为非常重要的宝物。
          这篇蛇角的文章非常棒,作者把我们带入一个扑朔迷离的古中国之中,由极其罕闻的宝物“蛇角”引发出来自于何种生物的猜测,其中提到了犀牛、大蛇以及神话中的龙,直至全文结束,我还意犹未尽,为什么蛇角能够出现如此多的猜想,因为一般蛇类是没有角的,除了角原、蝰蛇、尖喙蛇,坦桑尼亚雨林新种角腹蛇之外,可能还有长出病态畸形组织类似角的蛇,剩下的就是一种我们还未确认而古代传说中的“有角大蛇”,作者意向可能倾向于此种大蛇,我也希望有,因为这可能就是在说某种龙。
          大泽龙伏藏远志,莽原蛇蜕蕴生机,龙和蛇在民间中处于一种可转换的状态,大蛇可称为龙,而在现代对龙作为现实生物的研究陷入窘境时,是否可以向特异的蛇类开一道门。


          IP属地:广东8楼2013-07-13 22:00
          回复
            仅从图片的质地来看,更类似于犀角。


            IP属地:四川9楼2013-07-14 03:10
            回复
              楼主你好!我能说说蛇角吗?是否有人听呢?


              10楼2017-02-02 02:01
              收起回复
                楼上的你倒是说啊


                IP属地:河南22楼2017-12-30 1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