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李志强
原标题:蛇角之探究
(原文应该有图,但无法找到原文网址)
——————————————————————————
在我国历史上,从晋代至清代的历代史籍中都有关于蛇角记载。但由于这些历史资料大都记载粗略且不够详尽,难以构画出蛇角的真实面貌,加之蛇角大约在清代就已绝迹,因此关于蛇角的基本概念从来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换句话说,蛇角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楚。近代以来,蛇角之名更是鲜为人知,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几乎空白。蛇角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动物学.中医药学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棘手的千古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笔者对蛇角问题极为关注,多年来为此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积累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在此向专家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 蛇角是什么 在历代关于蛇角的记载中,最早见于郭璞(276-324)《山海经注》,云:“古都之蛇角,号曰碧犀”。《辽史》卷一百十六(国语解)云:“榾柮犀:千岁蛇角,又为笃讷犀。”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蛇角》纲目记载得甚详,全文如下: [释名]骨咄犀(亦作骨笃)碧犀,按陶九成耕录云:骨咄犀,大蛇之角也。当作蛊毒,谓其解蛊毒如犀角也。唐书有古都国亦产此,则骨咄又似古都之讹也。
[解集]按大明汇典云:蛇角出哈密 。刘郁西使记云:骨笃犀即大蛇角也,出西番。曹昭格古要论云:骨笃犀.碧犀也。色如淡碧玉,稍有黄色,其文理似角。扣之声清越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最贵重,能消肿解痛。洪迈松漠纪闻云:骨笃犀,犀不甚大,纹如象牙,带黄色 。作刀靶者,以为无价之宝也。[气味]有毒。[主治]消肿毒,解诸毒蛊毒,以毒攻毒也。
然而,历史上关于蛇角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草纲目》并没有说明蛇角的动物学性质,“大蛇之角也”所言“大蛇”究竟指的是什麽?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见于《辞源》(商务印书馆),其中“吸毒石”条目中说:[郝氏广东通志]“吸毒石,西洋岛中毒蛇脑中石也”,“按《云烟过眼录》谓之骨柮犀,《缀耕录》谓之蛊毒犀,皆是此物”。不过这“脑中石”的说法却令人大惑不解,试想任何一种动物的脑中长了结石它还能活得了吗?“脑中石”是否为“腹中石”之误呢?仅就“柮 ”字而言,字义是指短小的木头,并非指石头,而实物的确很像是一件小巧玲珑的根雕。这一种说法只作参考,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还有一种说法,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云:碧犀是犀牛角的一种,而且是“最贵重”的。这一说法经常被现代人引用于 收藏类书刊 文章,流传甚广 ,国内有专家同意此说。
人们不禁要问:蛇角(碧犀)的动物属性如何?;该种动物是否已经灭绝?何时灭绝的?在历史上,关于蛇角的传说扑朔迷离;在学术界,关于蛇角的定义尚无科学定论。加之实物资料和信息十分匮乏,使很多人怀疑甚至不相信蛇角的存在,俗话说不见者不为怪,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蛇角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
此介绍蛇角实物一件(附图5张)。经查,其特征与《本草纲目》中“蛇角”的特征基本相同,请看(附照片5张):1.此蛇角有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舌状,下部为球状,高5.4厘米,角质。表面黝黑(应为包浆或沁色),有皮肤似的纹路。2.内长有一小芽 ,形似水仙花花芽,色泽青绿,似一片碧玉嵌在其中。3.在聚光灯照射下,舌状体透出血红色,球状体透出碧青色,色泽十分艳丽。由于古代光源的亮度不够,难以照出这种半透明的色泽效果,所以不见记载。 有香味(略带苦味)。 5.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该蛇角估计已有千余年历史,能够保存至今乃是一个奇迹。表面所的黑色,与史书记载的所谓“色如淡碧玉,稍有黄色”不同,有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年代久远,老化而形成的包浆,实属自然。蛇角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十分奇特且具有唯一性,明显地区别于任何动物的角,是研究蛇类动物和中草药的重要标本。然而,其形态却与红山文化C形玉龙的角十分相似,这不是简单的巧合,或许红山文化C形玉龙,就是以这种长有角的“大蛇”作为艺术创作之原型的。其存世量极少的原因是:1.早年灭绝,鲜为人知 ;2.本身为有机物,在墓葬中容易腐烂难以保存;3.体积较小其貌不扬,不易被收藏所重视。
众所周知,蛇是龙的原始形象,龙和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角,大蛇如果长角即是龙,而且是曾经确实存在的陆地上行走的龙,或许这种“长角的大蛇”在远古时期就叫做“龙”,传说中的能够上天行云驾雾的龙则是这种“陆地上行走的龙”被神话的产物。虽然我们还不知道长角大蛇的详细情况,但我们可以认为,蛇角的存在是论证中华龙的有力的实物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二 蛇 角 与 犀 角 之 区 别
04年八月底,北京故宫博物院某专家来电话说她想目睹蛇角实物。见到实物后,她表示此物肯定是某种动物的角,但不能断定是何动物,尚需进一步研究。十一月份,她来电话告诉我说:“此物名叫碧犀,是犀牛角的一种。”仅此而已。但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蛇类专家说“我不解的是我国古代人为什么要将犀角叫做蛇角呢? ”
问题的关键是,蛇角与犀角是不同性质的两个物种?还是同一个物种的两个名称? 我国最早记载犀角的药学专著是东汉《神农本经》,书中云:“犀角味苦寒。主治百毒蛊注,邪鬼瘴气,杀钩吻鸠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久服轻身。生川谷。”我曾向几位老中医请教,他们说从未见到过古代医学著作中把犀角和蛇角混为一谈的记载 。
自汉至明历代古籍中,只有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六》将“碧犀”当犀角的一种并作解释:“骨笃犀出西番,其色如淡碧玉,稍有黄,其纹理似角,扣之声清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能消肿毒及能辩毒药,又谓之“碧犀”此等最贵。”而“骨笃犀”“碧犀”自古以来是蛇角的别称,在很多古籍上都是与蛇角联系在一起的。如《山海经注》说:“古都之蛇角,号曰碧犀。”宋代史浩著《两钞摘腴》云:“今所谓骨括犀,乃蛇角也。”元代周密著《云烟过眼录》载:“骨咄犀,乃蛇角也。”元末明初陶九成著《南村缀耕录》记载:“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故曰蛊毒犀。唐书有古都国,必其地所产,今人讹为骨咄耳。” 虽然《本草纲目》比《 格古要论》面世晚近二百年,但《本草纲目》蛇角纲目可以认为是历代古籍关于蛇角记载的汇集,而《 格古要论》中却只字不提“蛇角”,在概念和认识上与历史记载有较大差异,也许是由于《 格古要论》对犀角和碧犀之“犀”的混淆,而产生碧犀即是犀角的误解,为后世以讹传讹。
再从动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大家都知道,现在世界上仅存五种犀牛,虽然这五种犀牛角有单双大小之分,但其形状及组织结构是基本相同的。 那么,这件蛇角是不是已灭绝的一种犀角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世界上曾经有十几种以上的犀牛,最后灭绝的犀牛叫做披毛犀,距今已有一万年至两万年,披毛犀角化石与一般犀角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与蛇角的形状、结构及其特征却有着天壤之别,从动物分类学的观点来看,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原标题:蛇角之探究
(原文应该有图,但无法找到原文网址)
——————————————————————————
在我国历史上,从晋代至清代的历代史籍中都有关于蛇角记载。但由于这些历史资料大都记载粗略且不够详尽,难以构画出蛇角的真实面貌,加之蛇角大约在清代就已绝迹,因此关于蛇角的基本概念从来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换句话说,蛇角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楚。近代以来,蛇角之名更是鲜为人知,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几乎空白。蛇角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动物学.中医药学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棘手的千古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笔者对蛇角问题极为关注,多年来为此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积累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在此向专家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 蛇角是什么 在历代关于蛇角的记载中,最早见于郭璞(276-324)《山海经注》,云:“古都之蛇角,号曰碧犀”。《辽史》卷一百十六(国语解)云:“榾柮犀:千岁蛇角,又为笃讷犀。”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蛇角》纲目记载得甚详,全文如下: [释名]骨咄犀(亦作骨笃)碧犀,按陶九成耕录云:骨咄犀,大蛇之角也。当作蛊毒,谓其解蛊毒如犀角也。唐书有古都国亦产此,则骨咄又似古都之讹也。
[解集]按大明汇典云:蛇角出哈密 。刘郁西使记云:骨笃犀即大蛇角也,出西番。曹昭格古要论云:骨笃犀.碧犀也。色如淡碧玉,稍有黄色,其文理似角。扣之声清越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最贵重,能消肿解痛。洪迈松漠纪闻云:骨笃犀,犀不甚大,纹如象牙,带黄色 。作刀靶者,以为无价之宝也。[气味]有毒。[主治]消肿毒,解诸毒蛊毒,以毒攻毒也。
然而,历史上关于蛇角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草纲目》并没有说明蛇角的动物学性质,“大蛇之角也”所言“大蛇”究竟指的是什麽?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见于《辞源》(商务印书馆),其中“吸毒石”条目中说:[郝氏广东通志]“吸毒石,西洋岛中毒蛇脑中石也”,“按《云烟过眼录》谓之骨柮犀,《缀耕录》谓之蛊毒犀,皆是此物”。不过这“脑中石”的说法却令人大惑不解,试想任何一种动物的脑中长了结石它还能活得了吗?“脑中石”是否为“腹中石”之误呢?仅就“柮 ”字而言,字义是指短小的木头,并非指石头,而实物的确很像是一件小巧玲珑的根雕。这一种说法只作参考,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还有一种说法,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云:碧犀是犀牛角的一种,而且是“最贵重”的。这一说法经常被现代人引用于 收藏类书刊 文章,流传甚广 ,国内有专家同意此说。
人们不禁要问:蛇角(碧犀)的动物属性如何?;该种动物是否已经灭绝?何时灭绝的?在历史上,关于蛇角的传说扑朔迷离;在学术界,关于蛇角的定义尚无科学定论。加之实物资料和信息十分匮乏,使很多人怀疑甚至不相信蛇角的存在,俗话说不见者不为怪,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蛇角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
此介绍蛇角实物一件(附图5张)。经查,其特征与《本草纲目》中“蛇角”的特征基本相同,请看(附照片5张):1.此蛇角有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舌状,下部为球状,高5.4厘米,角质。表面黝黑(应为包浆或沁色),有皮肤似的纹路。2.内长有一小芽 ,形似水仙花花芽,色泽青绿,似一片碧玉嵌在其中。3.在聚光灯照射下,舌状体透出血红色,球状体透出碧青色,色泽十分艳丽。由于古代光源的亮度不够,难以照出这种半透明的色泽效果,所以不见记载。 有香味(略带苦味)。 5.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该蛇角估计已有千余年历史,能够保存至今乃是一个奇迹。表面所的黑色,与史书记载的所谓“色如淡碧玉,稍有黄色”不同,有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年代久远,老化而形成的包浆,实属自然。蛇角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十分奇特且具有唯一性,明显地区别于任何动物的角,是研究蛇类动物和中草药的重要标本。然而,其形态却与红山文化C形玉龙的角十分相似,这不是简单的巧合,或许红山文化C形玉龙,就是以这种长有角的“大蛇”作为艺术创作之原型的。其存世量极少的原因是:1.早年灭绝,鲜为人知 ;2.本身为有机物,在墓葬中容易腐烂难以保存;3.体积较小其貌不扬,不易被收藏所重视。
众所周知,蛇是龙的原始形象,龙和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角,大蛇如果长角即是龙,而且是曾经确实存在的陆地上行走的龙,或许这种“长角的大蛇”在远古时期就叫做“龙”,传说中的能够上天行云驾雾的龙则是这种“陆地上行走的龙”被神话的产物。虽然我们还不知道长角大蛇的详细情况,但我们可以认为,蛇角的存在是论证中华龙的有力的实物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二 蛇 角 与 犀 角 之 区 别
04年八月底,北京故宫博物院某专家来电话说她想目睹蛇角实物。见到实物后,她表示此物肯定是某种动物的角,但不能断定是何动物,尚需进一步研究。十一月份,她来电话告诉我说:“此物名叫碧犀,是犀牛角的一种。”仅此而已。但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蛇类专家说“我不解的是我国古代人为什么要将犀角叫做蛇角呢? ”
问题的关键是,蛇角与犀角是不同性质的两个物种?还是同一个物种的两个名称? 我国最早记载犀角的药学专著是东汉《神农本经》,书中云:“犀角味苦寒。主治百毒蛊注,邪鬼瘴气,杀钩吻鸠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久服轻身。生川谷。”我曾向几位老中医请教,他们说从未见到过古代医学著作中把犀角和蛇角混为一谈的记载 。
自汉至明历代古籍中,只有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六》将“碧犀”当犀角的一种并作解释:“骨笃犀出西番,其色如淡碧玉,稍有黄,其纹理似角,扣之声清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能消肿毒及能辩毒药,又谓之“碧犀”此等最贵。”而“骨笃犀”“碧犀”自古以来是蛇角的别称,在很多古籍上都是与蛇角联系在一起的。如《山海经注》说:“古都之蛇角,号曰碧犀。”宋代史浩著《两钞摘腴》云:“今所谓骨括犀,乃蛇角也。”元代周密著《云烟过眼录》载:“骨咄犀,乃蛇角也。”元末明初陶九成著《南村缀耕录》记载:“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故曰蛊毒犀。唐书有古都国,必其地所产,今人讹为骨咄耳。” 虽然《本草纲目》比《 格古要论》面世晚近二百年,但《本草纲目》蛇角纲目可以认为是历代古籍关于蛇角记载的汇集,而《 格古要论》中却只字不提“蛇角”,在概念和认识上与历史记载有较大差异,也许是由于《 格古要论》对犀角和碧犀之“犀”的混淆,而产生碧犀即是犀角的误解,为后世以讹传讹。
再从动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大家都知道,现在世界上仅存五种犀牛,虽然这五种犀牛角有单双大小之分,但其形状及组织结构是基本相同的。 那么,这件蛇角是不是已灭绝的一种犀角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世界上曾经有十几种以上的犀牛,最后灭绝的犀牛叫做披毛犀,距今已有一万年至两万年,披毛犀角化石与一般犀角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与蛇角的形状、结构及其特征却有着天壤之别,从动物分类学的观点来看,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是不能混为一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