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从心吧 关注:60贴子:137

【连载高楼】文科兔来八一八种花家的语言文字及演变(兔吧语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部分:缘起
我会告诉你每次看到有人污蔑我大中华灿烂辉煌历史悠久源流复杂音形百变一字春秋的汉字我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么?
我会告诉你每次看到有人拿着闽粤方言搞民族分阿那个裂就会胸中自动喷涌出数十万只羊驼驼吗?
吧里理科兔不少,各种干货层出不穷,文科兔也不能闲着,誓要把我大中华灿烂辉煌历史悠久源流复杂音形百变一字春秋的汉字的博大精深妙用无穷独步天下的气质一八到底。
PS:不讲科学的文科生不是个合格的学生……
再PS:语言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她的每一个结论都要依据大量的活生生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都需要从古籍或是民间一点点的搜集,不是谁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第三PS:种花家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我们的语言了,其实我很排斥把汉语纳入西方体系的语言学去研究,她自己就自成一家。当然不反对互相印证互相学习友好交流……
第四:对此方面问题感兴趣的,想要学的比较严谨的,入门课程推荐大学中文系必读教材:王力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想轻松了解相关知识的,可以看我在这楼里闲扯……
其他的还没想到,以后再说!


IP属地:山东1楼2013-07-16 17:30回复
    第二部分:基础部分
    1 汉语的地位
    每个汉字都集成了语言全部的要素:音、形、义,还能找到比这个更简便高效的语言载体么?你能么?你能么!!所以,仅凭此一项,如果有人再胡咧咧什么汉语不如其他语种之类,大家尽可以拿这句话糊它一脸。
    然后?没有然后,但凡敢污蔑汉语的东西都是没学问的,它要想狡辩,大家尽可以让它们拿出证据来。你以为敢黑汉语的东西有这学问么?
    我才不告诉你我这一段里面有春秋笔法一字褒贬呢……


    IP属地:山东2楼2013-07-16 17:31
    回复
      2 汉语的演变
      作为一种具有数千年信史记载的语言,汉语无论从语音、语调、字形、字义、词语、语法哪个元素来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妥妥的有规律可循。总的来说,北方因为长期居于政治中心,不断融合各地方言,始终处于语音发展的超前阶段。不要以为吴闽粤方言跟普通话差别很大,就要怀疑这是不是两种语言。其实,南方方言跟北方方言差别大的原因是保留了更多的中古语音,换句话说,不要妄图证明吴闽粤方言是不同于汉语的另一种语言,我可以360°给你证明那其实是正宗的汉语的古音。词语方面,历朝历代甚至每城每县都不断的更新,就不多说了,以后慢慢举例子。


      IP属地:山东3楼2013-07-16 17:32
      回复
        4 关于反切
        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具体来说,反切注音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取第一个汉字的声母和第二个汉字的韵母来标明目标字的读音。(比如:惴,章瑞反。取章的声母和瑞的韵母,自己试试!)虽然有很多缺点很坑爹,但是也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在里面。
        一方面,这种注音法可以让我们在失去了当时的语音记录两千年后,仍然能从大量的反切注音词条中整理出那些当年那些字声母相同、哪些字韵母相同。并结合后来的语音知识,推断出汉代甚至以前,这些字的字音及汉语的发音规律。
        另一方面,反切法表明最晚于说文一书成书的年代,汉语语音的研究就已经把声、韵、调的体系搞得清楚明白了。这个语言学,那才叫自古以来呢!自古以来这个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么?


        IP属地:山东5楼2013-07-16 17:34
        回复
          楼主一闪而过……
          前面有同学说小学毕业很久了,汉语拼音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楼主客串小学老师骗经验来了!
          某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办公室里我们来学拼音不动手呀光动嘴呀做做深呼吸拼音学得好我就永远不会老!!
          还是某老师(语重心长深情状):同学们,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们是很有良心的,虽然一年级的时候同学们神马都不懂,但是语言学家们没有因此而随随便便的敷衍我们,你们认为汉语拼音的声母表是随机组合的吗?
          才不是呢……
          大家一起来!come on贝比……b p m f嘴唇动了吗?d t n 是不是舌面前端在和上颚打架?(l表示无节操的粗线,反正河南人分不清我和n)g k h 舌根痒痒了吧?j q x 舌尖爱牙齿(下牙哦,北京地区的亲们是不是更喜欢向上卷舌尖,考试要扣分的哦)zh ch sh r 舌头,你能不能有节操点,怎么又去跟上颚勾搭在一处了?(舌尖表示好冤,上次那个勾搭的是舌面前端)z c s 这时候,一股洪流……好吧,一股小小的暖流吹拂过舌面,舌尖立刻表示,被擦得痒痒的,此处省略20130122个字……
          y w 请反复一百遍,然后……然后你的嘴唇就抽筋了……
          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好好复习,楼主去准备午饭了!


          IP属地:山东7楼2013-07-16 17:37
          收起回复
            已经忘了汉语拼音的同学,也一定忘记了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吧:
            :j q x,小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
            怎么样,唤起儿时的记忆了没?
            很多同学的生活经验告诉自己,自己家乡的方言里好像没有j q x这样的声母,而好多普通话里声母为j q x的字在方言里是读类似g k h的读音的。那么再仔细想想,这些字是不是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g k h声母后面的韵母是以i和u开头的?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种花家的“家”字:
            粤语里面这个字我就听过好几个版本,大致是声母g和i、a的组合,区别在于,中间的i有的发音比较明显,有的发音不明显;而胶东地区在读这个字的时候,很多人也是发gia(4声)。
            还有这个字:下
            大家还记得大明湖畔的《琵琶行》么……
            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有没有人自动脑补了美女和蟾蜍齐飞,丝弦与蛙声共振的场景?话说这是要演蟾蜍王子童话剧么……
            当然,很多注解也告诉我们,琵琶女所住的地方为“下马陵”,以前皇帝会赐给有功之臣一块石碑,官员们路过这块石碑的时候必须下马表示对忠臣的尊敬。所以,这个“蛤蟆陵”其实就是“下马陵”。下字的声母在古代与现在的h是很相似的。
            所以,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j q x声母字很多方言里的发音是g k h
            (来个小注解:这一篇东西里的字母全部参照现在的汉语拼音发音,我还是尽量不用国际音标了。)
            我知道,此时大家心中的问号碎了一地,因为好些字声母也是j q x,但是在方言里却不是g k h,而是与z c s相近的发音,这当然不是我说错了,因为人家还没说完嘛……


            IP属地:山东8楼2013-07-16 17:38
            回复
              上次说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j q x,对应的中古音声母,除了g k h之外还有其他,这个其他主要包括z c s这三个声母。具体的例子,请各位听首粤语歌,我已经将歌词中涉及的j q x三个声母字,演唱者的具体发音用汉语拼音(伪拼音,因为现代汉语拼音里面没有这种音节)标注出来。大家一边听一遍对照,就会发现,保留了众多中古音元素的粤语中,对应这三个声母的来源基本有二,分别是gkh(舌根音)、zcs(舌尖擦音)这两组。
              《倾情》 演唱者:张智霖
              音频请大家自己百度吧
              情cing因你倾king
              投身火里
              一分也没余剩
              无视世上
              秋ciu霜跟冬雪
              滂沱雷雨劲ging
              愿倾king出生命里所有
              献hian出一生中最丰盛
              情cing因你倾king
              情cing不死
              似那片片风难静zing
              漫天烟雨内
              以恋火点起满天星sing
              在烽烟中这段情cing
              经过了百世未孤清cing
              情cing因你倾king
              明知飘泊
              一生散聚ziu难定
              仍为你梦
              天空跟海阔
              柔情仍唱咏
              愿倾出生命里的爱
              至真的祝福与安定
              情因你倾情不死
              爱意似那海狂劲ging
              漫天烟雨内
              以恋火点起满天星sing
              或许hui光阴会暂停
              不间gian歇hie半秒是心声
              不间gian歇hie半秒是心声
              然后,这个例子够具体的了,这可是私房货,我们老师当年让大家收集素材的时候,我都没来得及上交。


              IP属地:山东9楼2013-07-16 17:40
              回复
                如果看过本楼里有几位大能热烈讨论的兔子,可能会注意到有提到“尖团音”的问题,实际上,从昨天开始说的这个j q x古音来源的问题,就是“尖团音”的问题。自古以来,祖先们gkh、zcs分得很清楚,但是,后来……后来就不分了,为什么不分了?何时何地不分了呢?
                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尖团音不分(大家姑且理解为两组声母都混在一起了)的问题在中原大地只不过出现了三四百年的功夫,很多地方的方言仍然分得很清楚,然而东北和京津地区基本不分了。
                为什么呢?大家猜吧!


                IP属地:山东10楼2013-07-16 17:41
                回复
                  贴两段胶东地区的方言小段子,大家猜猜玩……
                  1、一段莱西老太太的话:
                  你吃吃,俺尺来,穿航蛇,打出指。
                  2、这是一位荣城老大爷的话:
                  那么雪,天不凉就抗镢头镢地,赏文天儿回来喂聚,糟老儿贼咧,好好粘绪不奏不用忙活咧!
                  挺好猜的呢……


                  IP属地:山东11楼2013-07-16 17:42
                  回复
                    今天先把知识性的东西放一放,简单说几句楼主所知道的语言方面的研究情况。
                    语言方面的研究历来都是繁琐而枯燥的,当初《切韵》定音的时候,陆法言等几位学究也是和众人之力,反复推敲,细细分辨。以后历朝也都会编辑韵书、颁布当朝的“官话”标准。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汉语、汉字就是钟爱并潜心研究的,以至于我们现代,只要想学,总会有部分资料可供研究,让我们能够理清自己母语发展的脉络。这一点,老祖宗们没有亏待我们半分。
                    至于近代,随着甲骨文在那个中国人对历史文明的自信几乎丧失殆尽的时候横空出世,让民国时代又呈现出语言学家爆发的态势,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大诗人”郭沫若先生还有一音成文的赵元任先生了。
                    现代的音韵研究,由于有了录音设备的存在,变得更加方便准确。但这并不能说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变得轻松。相反,因为有条件对更多的地区方言进行采集和记录,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要进行的工作较之古代更加的辛苦和繁琐。大家想一想,中国的方言常常是十里不同音,仅仅是采集工作,就要耗费多少的功夫和心血?再加上随着人**流的加快,很多原本封闭的语言环境消失,大量的方言正在快速的消失,这些抢救发掘工作又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老师以前提起的一个典型小段子是这样的:
                    喜闻某个山区的偏僻小村落里,还有三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说一种还没被发现的方言,于是采集员们下了火车换长途,骑过毛驴爬山坡,终于赶到了小山村。一进村,只听到哀声阵阵,细打听原来老人刚刚故去了一位……
                    有人说不是还有两位老人吗?可问题是这样,说话这个事情,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每个人的习惯、方法都不同,一旦这余下的两位老人在某个音上发生分歧,那么这两个不同的发音就无法获得第三方的证实,都成了孤证。而孤证,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研究,都不能作为科学的依据予以采证。于是,这种方言相当于无法准确记录了……
                    大家不用走远,就在这个帖子里看前面有几位大能的回帖,就可以知道,我们现在对于方言的研究,已经细化到何种程度,哪个省哪个市的发音有什么特色,在大量的信息采集整理的基础上,我们都有相应的了解。文科兔们并没有白吃农民伯伯的粮食,大家都在努力的整理记录我们的传统文化,为的是告诉子孙,这个民族的历史是靠每一代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就因为我们踏踏实实的走了几千年,所以中国人的每一种想法、每一个论断都是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他们都是用先辈的血汗换来的真理。轻易否认中国文化,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怨念一句,某些国家的文明和制度经历过这种浸染着血汗的实践吗?如果没有,它又怎么能取信于中国人,让中国人拜服在他们脚下?)


                    IP属地:山东12楼2013-07-16 17:43
                    回复
                      关于汉语中古语音的声母,大家可以百度“三十六字母”这个关键词自己查查看看,楼主只做简单阐述,争取大家明白即可。三十六字母指的是用三十六个汉字来代表中古语音的三十六个声母发音,即每个汉字所用的声母。最早是唐代的守温和尚提出的,后人在其基础上修订后,现在一般流传为王力先生最后修订的版本。具体的字母及其发音(比如帮母的所指即“帮”字在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声母b,且下图中括号内为国际音标)如下图:


                      IP属地:山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3楼2013-07-16 17:45
                      回复
                        大家没事自己说话玩的时候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其实我们能够发出不同的音节,和我们发音时唇、齿、舌、颚等器官的位置、送气方式不同有关。对照表中说明,再联系前两天本兔给大家复习汉语拼音的那层楼,可以知道哪个声母发音时具体每个发音器官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今天我们主要说的是唇音部分。
                        在三十六字母中,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两部分。重唇音就是双唇并拢发音,如普通话中的b、p、m;轻唇音就是上齿与下唇靠拢后的发音,也就是现代汉语拼音的f。其中并母和奉母为浊音声母,也就是发音的时候同时要声带振动,但是这种发音已经慢慢清化,合并到清音里面去了。
                        今天要说的有关唇音的变化,关键词是“古无轻唇音”,也就是说上古发音中,唇音只有双唇发音的重唇音,没有上齿和下唇并拢发音的轻唇音。通俗说就是上古汉语有 b p 却没有 f 这个声母。这个可以通过很多汉字、词语的音形分析来发现其蛛丝马迹。
                        汉字中存在大量的形声字,这是一种既令人方便又令人尴尬的优点。好多人习惯了不认识的字读半边,可也有好多人勇敢地读半边时念错了。很多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声旁的字有的念这个音有的念哪个音呢?这其中原因是什么又有无规律可循?
                        举个例子:上海人常说“阿拉弗晓得”,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我不知道”。而这个“弗”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不”: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如果你知道了在古代没有f的发音,这些字的声母当时都读b,就会明白,原来“弗”和“不”是同音同义不同形的两个异体字啊。不仅如此,现代汉语中,以“弗”为声旁的字基本都有两个声母 b 和 f 。声母为 b 的基本是保留古音,很多材料中都会有古音注解:比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处患者,国恒亡”此处“拂”字读bi(四声)山东某地名曰费县,很多书籍中也会告诉你,此处为bi(四声)县还有辛弃疾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搜狗拼音整句输入的时候,这个“佛”字得输入bi(四声)的发音才会整句显示,说明这个字古音也是读四声bi但是这个发音现在越来越不强调了,渐渐都按照普通话来读了。普通话中“弗”为声旁,以f为声母的字还是不少,佛、拂、费、沸等等……
                        所以总结一下下:“弗晓得”和“不知道”是一个意思,弗、不、否在上古也是同源。好比是双胞胎分开时间久了,去测测DNA还是惊人相似滴。
                        另外一个例子,得说一种水果:北方叫菠萝南方叫凤梨满身长刺香甜美味的那个。虽然普通话管“凤梨”念成feng li,但是相信闽粤一带的亲们一定会告诉大家,你们管它叫“菠萝”,我们管它叫“蹦里”,音同字不同嘛。其实这个水果无论南北,两个字的声母发音基本相似,只使用了不同的汉字记音,结果因为某个汉字在某些地区读音发生了变化,结果搞得好像是两种水果了一样。
                        当然还可依据很多例子,我就不说我大广东人民当年把全国的“8”愣是整成了“发”……
                        也就不说原本我们管父亲叫爸爸后来英国人都叫“father”了(我真的是开玩笑的!)……


                        IP属地:山东14楼2013-07-16 17:46
                        回复
                          今天先讲讲齐国的历史:
                          话说当年《封神演义》大结局上映之时,武王姬发把齐国(嗯嗯,就是楼主所在的山东半岛一带)封给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子牙公姜尚,姜尚老爷子本着**人永远是年轻的信念,不远千里来到黄海之滨,定都临淄,子孙世代传承。所以齐国的国君最早是姓姜的。后来吧,就出了个不重视情报工作的不肖子孙——齐桓公。为什么说他不重视情报工作呢?因为他接收了一个从陈国逃出来的王室成员。该王室成员叫陈完,出生的时候就有人预测他的后代子孙要在别国当国君,而陈完自己也在王室斗争中站错了队,不得已逃了出来,来到了齐国。齐桓公如此大方,引狼入室不说,还封了人家做官。后来,这家子的子孙势力越来越大,终于在西元前391年废齐康公自立,并于西元前386年得到了周天子的册封。姜子牙公的基业就此断送了。然后齐国的国军就开始姓田,不姓姜了……
                          路人甲:楼主错了!刚刚说陈完的子孙,应该姓陈!不是姓田!
                          楼主从故纸堆中缓缓抬头,微微一笑,露出八颗牙齿,猛然间甩了一张纸到路人甲脸上,路人甲慌忙拾起来一看……上面写道:“完卒,谥为敬仲。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人家自己改了“氏”,这可不归楼主管欧。
                          话说,陈完为什么逃到齐国后,要改氏为“田”而不是其他呢?原来在古代,是没有我们现在的zh ch 的音节的,这些声母在当时的发音是d t 。所以,那时候“陈”也是t,田也是t,陈完没敢忘记他老爸留给他的“氏”,找了一个同音字来掩藏了自己的原来身份。所以大家可以看看,汉代以前有关这段故事的典籍中,这位老先生的子孙(也就是齐国后来的国君)一会儿陈一会儿田。
                          对照古汉语声母的三十六字母表,就是在上古时代,没有知彻澄娘那一组声母,只有端透定泥那一组。
                          当然,现代语言环境中,依然有保留着这种变化的痕迹。比如楼主听到过一位南方的亲管“柳橙”这个词读liu ting,而普通话里的读音是liu cheng,对比一下 t 和 ch ,然后楼主就不说什么了。当然这一组声母变化还有一个惊悚的故事,留待我们去关注……
                          本层关键词“古无舌上音”。


                          IP属地:山东15楼2013-07-16 17:46
                          收起回复
                            长知识了


                            17楼2013-08-26 09:23
                            回复
                              没啥人看啊?一直都以为中文是最伟大的文字


                              18楼2014-11-25 1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