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剑客行蜀道,友家惨灭门(上) “素弦一一起秋风。写柔情、多在春葱。徽外断肠声。霜宵暗落惊鸿。低颦处、剪绿裁红。仙郎伴。新制还庚旧曲。映月帘栊。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浓。”
“吴中。空传有西子。应不解、换徽移宫。兰蕙满襟怀。唾碧总喷花茸。后堂深、想费春工。客愁重。时听蕉寒雨碎。泪湿琼钟。恁风流也。称金屋、储娇慵。”
翠雾萦纡,紫霞漫天,南国风光正好。在云滇通蜀的官道旁,“晓轩楼”上,一位黄衫少女自弹自唱,曲子正是《高山流水》。那少女衣衫绮丽,额头上方挽了一个高高的发髻,左耳银锱光照,瑶鼻樱唇,一举一动无不透露其高雅脱俗的气质,丝毫不像一个卖唱女。
一曲作罢,黄衫少女春葱般的葇夷在古筝上轻轻拨动,回音缭绕,不绝于耳,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好!”周围响起了过路客们的掌声与喝彩,黄衫少女珊珊起身,向众人微微鞠了个躬,随即缓缓退入屏风后的玄关。众人嘘声一片,大呼不够过瘾。
在东南角的窗边,一中年文士与一少年对立而坐。那中年文士一身白衣,神态飘逸,面泛红光,嘴角处有一颗淡淡的志,如果不走近细看,根本视不及见。那少年不过十二三岁,也是一身白衣,背上背着一把紫金鲨皮吞口长剑,面白如玉,眼睛如清泓般清澈水灵,神采却泛出一丝俏皮。
那少年见黄衫少女退入屏风,微微皱眉,叹道:“可惜,可惜!”中年文士微微一笑,道:“你是觉得此女气质非凡,不该在此卖唱对么?”那少年点点头,道:“师傅,《高山流水》我听过不少,从未见过有人将此曲弹得这般出神入化!加上她的声音脆如鸾燕,细如泉溪,就像仙女随着仙乐唱歌一般,简直……”
白衣少年话方说到一半,中年文士打断道:“错矣!错矣!康儿,你觉得她弹奏出神入化是你的琴艺不如她,曲子可用笛箫琴瑟来奏,倘若《高山流水》用笛子或箫来演奏,便又是一番情景。《高山流水》演奏分为三个筝派,即齐鲁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这少女的技法则是出自河南筝派,河南筝派的演奏对于指法要求极高,这少女的指法还欠了一些火候。西晋傅玄就曾在《筝赋·序》中说道:‘曲高和寡,妙技难工’可见这一流派弹技颇难。河南筝派本应以浑厚淳朴见长,歌者应以深沉或慷慨激昂来协调。但这少女琴声浑厚,声音细腻如丝,显得有些不为搭调!康儿,对于乐理一门,你还得多多磨练才是!”
中年文士一番长篇大论,说得白衣少年垂头丧气,说道:“师傅,我觉得曲子好听就是了,何来这么多讲究?”中年文士面色一愠,沉声道:“你跟随为师这么多年,难道不明白外行人听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句话么?咱们学乐理之人,不仅要对乐器有熟练的掌握,对于乐理常识,更要了若指掌!情与景合,人与器合,这也是讲究?”白衣少年察言观色,见师傅脸色不对,神色略微尴尬,悻悻一笑,道:“师傅喝茶!师傅喝茶!”
中年文士无奈地摇了摇头,叹道:“看来你对乐理一门,着实没有天赋,此行回去,为师应该考虑考虑专门教你剑法了!”闻言,白衣少年两眼放光,喜道:“此话当真?”中年文士不语,品着香茗摇头叹息。
这时,不远处一个清脆的声音道:“素闻‘仙乐剑圣’慕思杭对于乐理一门超凡入圣,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二人立时循声望去,只见两步外一张饭桌上,一个七八岁的女童席桌而坐,正眨巴着俏眼望着二人。那女童一身红衣,面颊通红,双眼宛如两颗明珠光彩照人,一眼望去,说不尽的稚嫩娇气。那女童腰间挂着一柄无鞘短刀,火红色的刀穗猎猎飞舞,使她看上去多了一丝英气。
中年文士见女童小小年纪,不仅一口说出自己的身份来历,而且是一副老练的江湖口吻,心中微微诧异,奇道:“小朋友,你认识我?”红衣女童嘴角一凛,冷声道:“当然认得,看招!”只见她左臂一扬,霎时金光迸射,“嗖嗖嗖”三声连响,三点金星穿空破啸,直向慕思杭面门射到。白衣少年惊遇变故,心中一凛,金星虽是向慕思杭而去,但他身子还是止不住向后猛然一挪。
慕思杭面上古井无波,右臂轻轻一展,三点金星尽覆袖中。白衣少年再度望去,那女童已不见踪影。慕思杭从袖中取出三枚金针,摆在桌上,只见三枚金针均有一寸多长,筷子般粗细。
白衣少年心中余悸未消,惊道:“小小孩童,竟有这般身手?”却见慕思杭神色凝重,拈起一枚金针,细视良久,叹道:“康儿,师傅的老朋友来了!”白衣少年讶道:“师傅,你认识这个女娃子?”
慕思杭不语,摇摇头,说道:“我认识她师傅!”说着,将三枚金针收入囊中,道:“走吧!”白衣少年心中诸多疑问,见慕思杭似乎并不愿过多提及此事,只得作罢。
二人出了晓轩楼,径直向东南方向行去。路上,尽是繁花碧草,清潭曲流,蜀国风光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白衣少年走得有些累了,问道:“师傅,咱们还有多久到那吴伯伯家?”此时,二人行到一处山涧,山崖绝壁峭岩,涧处飞湍急流,天险迹迹。慕思杭向对崖极目望去,青樟秀木尽收眼底,过了好一会儿,才道:“过了这处山涧就是了!”
白衣少年也向对面山崖望去,只见那山中飘出一缕青烟,果然是有人居住。正当这时,山崖对面的树丛,猛然钻出两个人头。
树影晃动,一僧一道出现在山崖对面。那僧人穿了一件红色虎皮袈裟,双目如炬,右手持着一根六尺长的钢拐,看上去勇猛异常。那道士却是身形猥琐,面瘦如猴,左手提着一串铜铃,右手握着一把青铜宝剑。
那红衣僧人见对崖有人站立,神色一紧,呼喝道:“兀那书生,快快离开此地,越过此涧,爷爷的拐杖可不长眼!”白衣少年见那僧人傲然屹立,并不见礼,胸中怒火未戢,骂道:“贼和尚,这当头,当山大王么?”
慕思杭向白衣少年一摆手,旋即向红衣僧人赔笑道:“大师息怒,我们这就离开!”白衣少年心中有气,正想再说什么,慕思杭却急忙拉着他离开了山涧。
行到一处小溪,白衣少年再也按捺不住,不悦道:“师傅,那两个人看上去也不是什么高手,以您的武功难道还有所畏惧?”慕思杭摘了一片扇形的绿叶,折成凹状,在小溪中乘了一叶水,再将叶子一头放入口中,自顾自品尝起来。
只见他仰首闭目,神情似是十分享受,不住赞道:“翠林流清泉,细饮饮如甘!不错,不错,入口清爽甘甜,细品如仙醴琼露……”白衣少年见慕思杭并未将那二人挡道的事放在心上,胸中气闷。慕思杭见他神色不悦,缓缓说道:“康儿,为师不是怕了他们,俗话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别人不让过,我们大可绕道而行,凡事忍让一步,可免诸多灾祸!”
白衣少年见他侃侃而谈,好像什么事到他口中都变成训诫自己的砝码,叹了口气,埋头在溪水中狂饮起来。慕思杭道:“咱们沿着小溪一路直上,也可到你吴伯伯家!”说着,徐步向溪流上游而去。白衣少年在他身后作了一个鬼脸,很快跟了上去。
走了约摸小半时辰,突然山林中树影晃动,“嗖”一支羽箭从西北方向袭来,慕思杭侧首一避,“嗵”地一声闷响,箭身尽没树干,可见发箭之人臂力十分惊人。
二人突遭袭击,白衣少年慌乱中急忙拔出宝剑,右手紧握,环视四周,朗声叫道:“哪路贼人,竟在此处偷袭!”却见慕思杭身形一闪,白衣少年还未看清他的动作,慕思杭的身影已没入一处树丛。只见树丛枝桠晃动,白衣少年方才将目光向树丛投去,慕思杭已立在他面前,手中拎着一紫面汉子。那汉子一身黑衣劲装,紫面豹眼,身材虽小但双臂奇粗无比,肌肉壮硕,看上去威猛不凡。但慕思杭竟如拎小鸡一般提着他的衣襟,紫面汉子丝毫无挣扎之力。
慕思杭微微一笑,道:“这位兄台为何袭击我们?”那紫面汉子双目一瞪,冷冷道:“阁下还是尽早离开此处为妙,以免一个不慎,走进了阎罗殿!”白衣少年骂道:“你们这帮山贼,先是在山涧挡道,又派人来此处偷袭,究竟是何居心?莫非这深山老林,还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紫面汉子并不答话,而是向慕思杭道:“阁下的身手令人佩服,张翼熊今日认栽了。敢问阁下名号?”张翼熊语气冰冷,看来被人提在手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慕思杭微笑道:“辟野村夫,无名无号。”白衣少年向张翼熊吐了口唾沫,骂道:“你这个小卒还不配知道我师傅的名号,不过,小爷的名号可以告诉你!小爷就是尿淹七省平地楼,屁震四海黄土高坡,人见人怕的玉面小白龙程康是也!”
慕思杭见程康信口胡诌,眉飞色舞,不禁哑然失笑。张翼熊冷冷道:“没听过!”程康哼了一声,扭过头去。
慕思杭放下张翼熊,道:“康儿,咱们继续走吧!”程康转过身来,皱眉道:“师傅,那这个人……”慕思杭道:“由他去吧!”程康心虽不愿,本想狠狠揍他一顿,但师命难违,只得作罢。
张翼熊咬咬牙,道:“阁下高义,奉劝二位不要再向深处行去,危险重重,即使身手如阁下一般,也难以全身而退!”慕思杭拱手道:“多谢提醒!”但并未采纳张翼熊之言,师徒二人并肩向山林而去。张翼熊叹了口气,径自离开了。
慕思杭二人又行出数十丈,突闻树丛中传来一阵清脆悦耳的铜铃声响,方才在山涧拦路的道士,阴沉着脸从树丛走了出来。那道士将铜铃系在腰间,青铜剑横于胸前,冷声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要闯,你这书生,不怕死么?”那道士声音低沉沙哑,犹如公鸭一般,极为难听。
程康骂道:“好个贼道,专挡你爷爷的路!”那道士嘴角一凛,冷冷道:“道爷这就送你们去见阎王爷!”说着,左手取下系在腰间的铜铃,右手提着青铜剑,疾步而来。
慕思杭沉声道:“康儿退下!”程康向后退了十来步。慕思杭说话间,那道士已至跟前,右手握了一个剑诀,左手摇晃铜铃,铜铃“叮当”作响,显得格外诡异。慕思杭面上波澜不惊,目光淡然,泰然而立。那道士呼喝一声,青铜剑自左下方斜刺而至,直向慕思杭面门取到。
慕思杭微微一笑,身子“呼”地一声向后平移三尺,背手而立。那道士方自一惊,左手猛地摇晃铜铃,铃声变得急促紧凑。那道士左脚向正前方跨越一步,青铜剑“刷”地在空中化了个圆圈,霎时乌光泛滥,幻起剑花万朵,向慕思杭周身袭去。
慕思杭右手一扬,袖影晃动,中指与食指并出,蓦见白光一闪,“叮叮叮叮叮”五声脆响,那道士只感到虎口一震,身子不住向后连退七八步方才停下,右手不停颤抖,青铜剑便欲拿捏不稳。
那道士喘了一口粗气,冷声道:“哼,还是个硬碴子!”
“吴中。空传有西子。应不解、换徽移宫。兰蕙满襟怀。唾碧总喷花茸。后堂深、想费春工。客愁重。时听蕉寒雨碎。泪湿琼钟。恁风流也。称金屋、储娇慵。”
翠雾萦纡,紫霞漫天,南国风光正好。在云滇通蜀的官道旁,“晓轩楼”上,一位黄衫少女自弹自唱,曲子正是《高山流水》。那少女衣衫绮丽,额头上方挽了一个高高的发髻,左耳银锱光照,瑶鼻樱唇,一举一动无不透露其高雅脱俗的气质,丝毫不像一个卖唱女。
一曲作罢,黄衫少女春葱般的葇夷在古筝上轻轻拨动,回音缭绕,不绝于耳,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好!”周围响起了过路客们的掌声与喝彩,黄衫少女珊珊起身,向众人微微鞠了个躬,随即缓缓退入屏风后的玄关。众人嘘声一片,大呼不够过瘾。
在东南角的窗边,一中年文士与一少年对立而坐。那中年文士一身白衣,神态飘逸,面泛红光,嘴角处有一颗淡淡的志,如果不走近细看,根本视不及见。那少年不过十二三岁,也是一身白衣,背上背着一把紫金鲨皮吞口长剑,面白如玉,眼睛如清泓般清澈水灵,神采却泛出一丝俏皮。
那少年见黄衫少女退入屏风,微微皱眉,叹道:“可惜,可惜!”中年文士微微一笑,道:“你是觉得此女气质非凡,不该在此卖唱对么?”那少年点点头,道:“师傅,《高山流水》我听过不少,从未见过有人将此曲弹得这般出神入化!加上她的声音脆如鸾燕,细如泉溪,就像仙女随着仙乐唱歌一般,简直……”
白衣少年话方说到一半,中年文士打断道:“错矣!错矣!康儿,你觉得她弹奏出神入化是你的琴艺不如她,曲子可用笛箫琴瑟来奏,倘若《高山流水》用笛子或箫来演奏,便又是一番情景。《高山流水》演奏分为三个筝派,即齐鲁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这少女的技法则是出自河南筝派,河南筝派的演奏对于指法要求极高,这少女的指法还欠了一些火候。西晋傅玄就曾在《筝赋·序》中说道:‘曲高和寡,妙技难工’可见这一流派弹技颇难。河南筝派本应以浑厚淳朴见长,歌者应以深沉或慷慨激昂来协调。但这少女琴声浑厚,声音细腻如丝,显得有些不为搭调!康儿,对于乐理一门,你还得多多磨练才是!”
中年文士一番长篇大论,说得白衣少年垂头丧气,说道:“师傅,我觉得曲子好听就是了,何来这么多讲究?”中年文士面色一愠,沉声道:“你跟随为师这么多年,难道不明白外行人听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句话么?咱们学乐理之人,不仅要对乐器有熟练的掌握,对于乐理常识,更要了若指掌!情与景合,人与器合,这也是讲究?”白衣少年察言观色,见师傅脸色不对,神色略微尴尬,悻悻一笑,道:“师傅喝茶!师傅喝茶!”
中年文士无奈地摇了摇头,叹道:“看来你对乐理一门,着实没有天赋,此行回去,为师应该考虑考虑专门教你剑法了!”闻言,白衣少年两眼放光,喜道:“此话当真?”中年文士不语,品着香茗摇头叹息。
这时,不远处一个清脆的声音道:“素闻‘仙乐剑圣’慕思杭对于乐理一门超凡入圣,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二人立时循声望去,只见两步外一张饭桌上,一个七八岁的女童席桌而坐,正眨巴着俏眼望着二人。那女童一身红衣,面颊通红,双眼宛如两颗明珠光彩照人,一眼望去,说不尽的稚嫩娇气。那女童腰间挂着一柄无鞘短刀,火红色的刀穗猎猎飞舞,使她看上去多了一丝英气。
中年文士见女童小小年纪,不仅一口说出自己的身份来历,而且是一副老练的江湖口吻,心中微微诧异,奇道:“小朋友,你认识我?”红衣女童嘴角一凛,冷声道:“当然认得,看招!”只见她左臂一扬,霎时金光迸射,“嗖嗖嗖”三声连响,三点金星穿空破啸,直向慕思杭面门射到。白衣少年惊遇变故,心中一凛,金星虽是向慕思杭而去,但他身子还是止不住向后猛然一挪。
慕思杭面上古井无波,右臂轻轻一展,三点金星尽覆袖中。白衣少年再度望去,那女童已不见踪影。慕思杭从袖中取出三枚金针,摆在桌上,只见三枚金针均有一寸多长,筷子般粗细。
白衣少年心中余悸未消,惊道:“小小孩童,竟有这般身手?”却见慕思杭神色凝重,拈起一枚金针,细视良久,叹道:“康儿,师傅的老朋友来了!”白衣少年讶道:“师傅,你认识这个女娃子?”
慕思杭不语,摇摇头,说道:“我认识她师傅!”说着,将三枚金针收入囊中,道:“走吧!”白衣少年心中诸多疑问,见慕思杭似乎并不愿过多提及此事,只得作罢。
二人出了晓轩楼,径直向东南方向行去。路上,尽是繁花碧草,清潭曲流,蜀国风光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白衣少年走得有些累了,问道:“师傅,咱们还有多久到那吴伯伯家?”此时,二人行到一处山涧,山崖绝壁峭岩,涧处飞湍急流,天险迹迹。慕思杭向对崖极目望去,青樟秀木尽收眼底,过了好一会儿,才道:“过了这处山涧就是了!”
白衣少年也向对面山崖望去,只见那山中飘出一缕青烟,果然是有人居住。正当这时,山崖对面的树丛,猛然钻出两个人头。
树影晃动,一僧一道出现在山崖对面。那僧人穿了一件红色虎皮袈裟,双目如炬,右手持着一根六尺长的钢拐,看上去勇猛异常。那道士却是身形猥琐,面瘦如猴,左手提着一串铜铃,右手握着一把青铜宝剑。
那红衣僧人见对崖有人站立,神色一紧,呼喝道:“兀那书生,快快离开此地,越过此涧,爷爷的拐杖可不长眼!”白衣少年见那僧人傲然屹立,并不见礼,胸中怒火未戢,骂道:“贼和尚,这当头,当山大王么?”
慕思杭向白衣少年一摆手,旋即向红衣僧人赔笑道:“大师息怒,我们这就离开!”白衣少年心中有气,正想再说什么,慕思杭却急忙拉着他离开了山涧。
行到一处小溪,白衣少年再也按捺不住,不悦道:“师傅,那两个人看上去也不是什么高手,以您的武功难道还有所畏惧?”慕思杭摘了一片扇形的绿叶,折成凹状,在小溪中乘了一叶水,再将叶子一头放入口中,自顾自品尝起来。
只见他仰首闭目,神情似是十分享受,不住赞道:“翠林流清泉,细饮饮如甘!不错,不错,入口清爽甘甜,细品如仙醴琼露……”白衣少年见慕思杭并未将那二人挡道的事放在心上,胸中气闷。慕思杭见他神色不悦,缓缓说道:“康儿,为师不是怕了他们,俗话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别人不让过,我们大可绕道而行,凡事忍让一步,可免诸多灾祸!”
白衣少年见他侃侃而谈,好像什么事到他口中都变成训诫自己的砝码,叹了口气,埋头在溪水中狂饮起来。慕思杭道:“咱们沿着小溪一路直上,也可到你吴伯伯家!”说着,徐步向溪流上游而去。白衣少年在他身后作了一个鬼脸,很快跟了上去。
走了约摸小半时辰,突然山林中树影晃动,“嗖”一支羽箭从西北方向袭来,慕思杭侧首一避,“嗵”地一声闷响,箭身尽没树干,可见发箭之人臂力十分惊人。
二人突遭袭击,白衣少年慌乱中急忙拔出宝剑,右手紧握,环视四周,朗声叫道:“哪路贼人,竟在此处偷袭!”却见慕思杭身形一闪,白衣少年还未看清他的动作,慕思杭的身影已没入一处树丛。只见树丛枝桠晃动,白衣少年方才将目光向树丛投去,慕思杭已立在他面前,手中拎着一紫面汉子。那汉子一身黑衣劲装,紫面豹眼,身材虽小但双臂奇粗无比,肌肉壮硕,看上去威猛不凡。但慕思杭竟如拎小鸡一般提着他的衣襟,紫面汉子丝毫无挣扎之力。
慕思杭微微一笑,道:“这位兄台为何袭击我们?”那紫面汉子双目一瞪,冷冷道:“阁下还是尽早离开此处为妙,以免一个不慎,走进了阎罗殿!”白衣少年骂道:“你们这帮山贼,先是在山涧挡道,又派人来此处偷袭,究竟是何居心?莫非这深山老林,还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紫面汉子并不答话,而是向慕思杭道:“阁下的身手令人佩服,张翼熊今日认栽了。敢问阁下名号?”张翼熊语气冰冷,看来被人提在手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慕思杭微笑道:“辟野村夫,无名无号。”白衣少年向张翼熊吐了口唾沫,骂道:“你这个小卒还不配知道我师傅的名号,不过,小爷的名号可以告诉你!小爷就是尿淹七省平地楼,屁震四海黄土高坡,人见人怕的玉面小白龙程康是也!”
慕思杭见程康信口胡诌,眉飞色舞,不禁哑然失笑。张翼熊冷冷道:“没听过!”程康哼了一声,扭过头去。
慕思杭放下张翼熊,道:“康儿,咱们继续走吧!”程康转过身来,皱眉道:“师傅,那这个人……”慕思杭道:“由他去吧!”程康心虽不愿,本想狠狠揍他一顿,但师命难违,只得作罢。
张翼熊咬咬牙,道:“阁下高义,奉劝二位不要再向深处行去,危险重重,即使身手如阁下一般,也难以全身而退!”慕思杭拱手道:“多谢提醒!”但并未采纳张翼熊之言,师徒二人并肩向山林而去。张翼熊叹了口气,径自离开了。
慕思杭二人又行出数十丈,突闻树丛中传来一阵清脆悦耳的铜铃声响,方才在山涧拦路的道士,阴沉着脸从树丛走了出来。那道士将铜铃系在腰间,青铜剑横于胸前,冷声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要闯,你这书生,不怕死么?”那道士声音低沉沙哑,犹如公鸭一般,极为难听。
程康骂道:“好个贼道,专挡你爷爷的路!”那道士嘴角一凛,冷冷道:“道爷这就送你们去见阎王爷!”说着,左手取下系在腰间的铜铃,右手提着青铜剑,疾步而来。
慕思杭沉声道:“康儿退下!”程康向后退了十来步。慕思杭说话间,那道士已至跟前,右手握了一个剑诀,左手摇晃铜铃,铜铃“叮当”作响,显得格外诡异。慕思杭面上波澜不惊,目光淡然,泰然而立。那道士呼喝一声,青铜剑自左下方斜刺而至,直向慕思杭面门取到。
慕思杭微微一笑,身子“呼”地一声向后平移三尺,背手而立。那道士方自一惊,左手猛地摇晃铜铃,铃声变得急促紧凑。那道士左脚向正前方跨越一步,青铜剑“刷”地在空中化了个圆圈,霎时乌光泛滥,幻起剑花万朵,向慕思杭周身袭去。
慕思杭右手一扬,袖影晃动,中指与食指并出,蓦见白光一闪,“叮叮叮叮叮”五声脆响,那道士只感到虎口一震,身子不住向后连退七八步方才停下,右手不停颤抖,青铜剑便欲拿捏不稳。
那道士喘了一口粗气,冷声道:“哼,还是个硬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