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语吧 关注:197贴子:1,184
  • 4回复贴,共1

说说闽北语的第九调和浊音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全浊声母的调类分化是闽北语的重要鉴别特徵,声调和声母的表现是互动的。
所谓第九调,或称阳平乙,是认识尚未明朗时所用的称呼,实际上包涵了平上去入四声的浊类调,它们或是合流到相似的声调,或者独立成第九调、第十调等形式。以阳平为例:
古浊平分化成①声母为清的阳平甲
②声母为浊的阳平乙 上去入的表现也是分别分化为两类。
下图就是闽北语声调的基本框架(次浊与全浊也有分化成两类的情况,表中没有标出,尤其是上声),特别要说明的是来母读s的声调体现与闽北清类相同,匣母读g(清化后的地方读k)的声调体现与闽北浊类相同。4x2x2(四声x阴阳x清浊)=16类,在此框架下,相似的声调发生归并(或者根本没有来得及分化),形成今天的声调格局。(浊音清化的用斜体)
浊音来源的吴语影响说很难解释闽北内部的一致性,尤其是匣母读g而非k的现象(清化的地区也是读浊类调而与清类k不同调,表示了不同的来源)而且从南宋的诗、文、笔记可以得知,全浊声母的声调的甲、乙调分化时间不会晚於南宋。
相关文献和表格制作材料来源
刘晓楠 南宋崇安二刘诗文用韵与闽北方言
韩哲夫 Northern Min tone valu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ftened initials”*
秋谷裕幸 闽北区三县市方言研究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3-07-29 23:05回复
    图片点击可放大


    2楼2013-07-29 23:06
    回复
      石陂镇前的阴入正合我意…貌似南吴也有地方有匣母独群的…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7-30 06: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