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神吧 关注:0贴子:47
  • 0回复贴,共1

【密度波理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42年,瑞典天文学家B.林德布拉德首次提出密度波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初,美籍华裔科学家林家翘等人发展并建立了系统的密度波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星系的螺旋结构是一种波动图案。旋臂区域里恒星密集,引力场强。但恒星并不是永远停留在旋臂上。恒星按照近于圆形的轨道绕星系中心旋转。在运动过程中,恒星将进入,然后再走出旋臂。恒星进入旋臂后由于旋臂区恒星密集和引力场强而减慢速度。但另一方面,速度的减慢又使恒星挤在一起 ,密度增大 ,引力场加强 ,因此,一旦出现了旋臂图案,这种图案将自行维持。密度波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星系螺旋结构的本质和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并说明了许多观测事实,但也有很多困难。例如,关于旋臂的起源和演化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说明星系旋涡结构的一种理论。旋涡结构是旋涡星系的主要形态特征,但是,在星系自转时,内部角速度比外部角速度大,旋臂应该越缠越紧。据计算,在星系年龄内,旋臂应该完全缠绕在一起,然而观测所见并非如此。有人认为维持旋涡结构的力量是星际磁场,但磁场实际强度不足以维持这种结构。1942年瑞典天文学家林德布拉德岢雒芏炔ü勰瞟r1964年以来,美籍科学家林家翘建立了系统的密度波理论。密度波理论认为,恒星在绕中心旋转时,绕转的速度和空间密度都是波动变化的。运动慢则恒星密集,反之则稀疏,因而空间密度也呈现波动变化。这种波既绕中心环行传播,同时又沿半径方向传播,因而密度极大的波峰呈旋涡状分布,从而形成旋臂。恒星进入旋臂后因为恒星密集和引力场加强而减慢速度;反过来,速度减慢使恒星“拥挤”一起,密度增大,引力场加强,因而使这种状况得以自行维持。密度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旋臂中的星不是一成不变的,恒星有进有出,川流不息,而旋臂图案却保持不变,旋臂不会缠卷起来。根据林家翘的密度波理论模式,从星系应该遵循的引力场方程和动力学方程,得出准稳定的旋涡密度波解,说明了许多观测事实。密度波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旋涡结构的本质和能够维持的原因,但是关于旋臂的起源与演化等问题,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1楼2013-08-11 21: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