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韩历史考古吧 关注:822贴子:2,720
  • 7回复贴,共1

高丽青瓷的几项突出成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韩国古代正式的青瓷制造业兴起于公元1 0世纪,公元1 4世纪走向衰落,其后青瓷即为它的变种———“粉青砂器”所取代,青瓷这一品种差不多正是与高丽王朝(公元91 8年—1 392年)相伴始终,是名副其实的“高丽青瓷”。四五百年之间,朝鲜半岛的青瓷器不乏精品面世,有些成就甚至超过了它的母本———中国宋元青瓷。
   高丽青瓷来源于中国,在器物造型、釉色、装烧方法等很多方面都保留了它接受中国宋金元时期南北方青瓷影响的痕迹;但在装饰艺术方面,高丽青瓷却不仅学习了中国青瓷的传统装饰技法,同时也把景德镇窑系青白瓷、定窑系白瓷和磁州窑等北方综合性民窑系的装饰技法应用于青瓷,特别是“象嵌”和铜、铁彩绘以及化妆土装饰技法在高丽青瓷中得到了独到的发展,形成了高丽青瓷独特的装饰风格。高丽青瓷的装饰技法大概可以分为素面青瓷(韩国学者称之为“纯青磁”)、划花青瓷(韩国学者称之为“青磁阴刻”)、刻花青瓷(韩国学者称之为“青磁阳刻”)、印花青瓷(韩国学者称之为“青磁阳刻”,有些日本研究者也称之为“型押阳刻”)、塑形青瓷(韩国研究者称之为“象形青磁”)、镂空青瓷(韩国研究者称之为“青磁透刻”)、“象嵌”青瓷、化妆土堆花青瓷(韩国研究者称之为“青磁堆花”)、褐彩青瓷(韩国研究者称之为“青磁铁画”)、铜红彩青瓷(韩国研究者称之为“辰砂青磁”)、金彩描画青瓷(韩国研图一 文公裕墓出土象嵌青瓷碗究者称之为“青磁象嵌金彩”)、绞胎青瓷(韩国研究者称为“青磁釉练理纹”)、黑釉彩饰青瓷(韩国研究者称为“青磁铁彩”)等1 0余类①,这1 0余种装饰技法有的是单独使用,有的是2种、3种甚至更多种同施于一器,在分类定名时择其主体部分。
和宋金元青瓷特别是当时中国南方系统的青瓷相比,高丽青瓷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它除了追求釉色之精美以外,还特别注重纹样装饰,而高丽青瓷的最突出成就也正是表现在装饰技法方面。从公元1 2世纪中叶到1 3世纪末这段时间是高丽青瓷最辉煌、也是它自身特色最明显的时代。
这一时期高丽青瓷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烧成了特征鲜明的象嵌青瓷,同时,褐彩青瓷、铜红彩青瓷等品种也是盛极一时;而前期已经成熟的刻花、划花装饰技法这时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仍然在单独或配合象嵌等其他装饰技法使用。下面分别论述高丽青瓷的几项突出成就及其与中国有关瓷器品种的关系。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3-08-15 20:31回复
    (一)象嵌青瓷象嵌青瓷是高丽青瓷中的标志性产品,“象嵌”技法是高丽青瓷中最具鲜明特色的装饰技法,其装饰效果是在青釉瓷器的釉下显现出白色或黑白两色纹样的图案。“象嵌”的制作工艺是:在瓷胎上先以利刃的正锋刻划出花纹图案的线条(线条粗于划花纹路) ,有些则是剔或刮去器胎表面局部的一片,再按刻划或剔除部位的不同需求堆填赭、白二色粉料,然后再刮去堆填化妆土时溢出刻划阴地纹以外的部分,经过素烧,最后罩青釉烧成。
    高丽象嵌青瓷生产的全盛时期是1 2世纪中期至1 3世纪中期百余年间,这时的象嵌图案内容精美,风格活泼,往往黑白二色并用。
    1 3世纪中叶以后,象嵌技法开始逐渐趋向衰落,图案日益死板而格局化,而且图案中的白色明显多于黑色。从工艺技法来看,“象嵌”也应该是化妆土装饰手法之一种,但从装饰效果来看,它无疑又是吸取了釉下彩绘装饰技法的长处②。
    “象嵌”的工艺技法与金属器物之上的嵌错工艺(韩国古代称之为“入丝”)相通。因此,有人怀疑“象嵌”应该是“镶嵌”之误写,在有些译作中甚至把“象嵌”直接写成“镶嵌”③。
    实际上,“象嵌”二字并不是汉语,而是按韩国语法习惯所书写的汉字。韩语习惯为谓语、宾语倒装,和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相似,所谓“象嵌”实即“嵌(谓语)象(宾语)”,也就是“嵌入图像”的意思。
    因此,笔者认为,表述这种装饰技法还是直接写“象嵌”二字为好。关于象嵌青瓷的最初出现年代,目前在韩国学者中仍有争议。
    其中年代比较早的象嵌青瓷的纪年资料主要有以下几项:1 在京畿道始兴郡曾发现极少的属于公元1 0世纪后期的“象嵌”技法装饰瓷器,还发现了少量属于公元1 1世纪的“象嵌”铭文。
    2 开城市板门郡进凤里(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现的与“天禧通宝”伴出的象嵌青瓷杯。查天禧年号凡两用,首为北宋真宗赵恒,共5年,即1 0 1 7年—1 0 2 1年;次为西辽耶律直鲁古,共34年,即1 1 78年—1 2 1 1年。
    3 京畿道开城开丰郡文公裕墓出土的象嵌青瓷碗、盘。其中一件碗现陈列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该碗内外皆有象嵌纹样,图案为花卉,釉质清亮,透明度高,釉面有开片,器物通体施满釉,底部有三个支钉垫烧的痕迹。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3-08-15 20:31
    回复
      (图一)文公裕卒于1 1 5 9年,所以这批瓷器的年代应该不晚于1 1 5 9年。
      4 三星文化财团湖严美术馆收藏的象嵌牡丹菊纹青瓷砚,长1 0 2厘米,高2 9厘米,该砚砚形与一般石质抄手砚相同,砚侧有黑白二色象嵌缠枝牡丹纹,砚底有铭曰:“辛丑五月十日造”、“为大口前户正徐敢夫”、“清沙砚壹双黄河寺”,共三行。韩国研究者考证,此砚所铭制作年代“辛丑”当为1 1 81年④。5 京畿道开城长湍郡长道面杜梅里高丽明宗智陵出土的象嵌青瓷碗、盘等,图案为花卉,胎釉品质俱佳,伴出物还有素面青瓷盘、划花青瓷壶、刻花青瓷盘等。高丽明宗于1 1 97年退位,卒于1 2 0 2年,葬智陵。
      智陵出土瓷器的年代应该不晚于1 2 0 2年。就以上资料而言,板门郡进凤里发现的象嵌青瓷杯,严格地说并没有准确的纪年物,“天禧通宝”即使伴出关系准确无误,也只能说明这件杯的上限不会早于宋真宗天禧年间( 1 0 1 7年—1 0 2 1年) ,对于证明其下限或锁定年代的范围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始兴郡发现的1 0世纪后期的“象嵌”青瓷,以及公元1 1世纪的带有“象嵌”铭文的瓷器,不管其数量多少,只要地层关系、年代判定依据、装饰技法的认定准确无误,就可以作为判定象嵌技法产生年代的重要资料。但在这些方面,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高丽象嵌青瓷出现于公元1 2世纪中叶以前或再稍早一些,其时相当于中国南宋和金朝的早期,这个观点和韩国研究者中传统的、一般的看法相近。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不仅仅是因为文公裕墓的出土资料在纪年方面更为准确可靠,而且还基于象嵌青瓷在公元1 2世纪中叶以后才得到了连续的发展这一事实;而文公裕墓出土的象嵌青瓷在装饰技法上还带有比较明显的初创痕迹,也可以为这一推断提供佐证。
      一般说来,象嵌青瓷的釉质不如素面青瓷精美,有些甚至还会在象嵌的图案部位出现冰裂纹,但处在高丽青瓷鼎盛时期的象嵌青瓷有两个突出的特色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这时纯青绿而微透粉的釉色虽然已经少见,但青绿中透灰蓝的呈色却趋于稳定;其二是象嵌图案日渐成熟并且多样化,黑、白两色并用,各尽其宜,装饰效果甚佳。全盛时期象嵌青瓷图案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分为花卉、动物、人物、点缀性几何图案和诗句等几类。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3-08-15 20:32
      回复
        花卉:花卉图案是象嵌图样的主体,主要有牡丹、莲花、荷叶、菊花、松树、梅花、竹、蒲柳、卷草、葡萄、荔枝等,图案刻画采用写实手法,多以白色表现花朵,而以黑色表现枝叶,画面精细传神。图案的布局严谨,疏简繁密不同。
        牡丹、莲花、菊花等多以若干组小花并列或连续缠枝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的大花朵图案,如传为开城出土的一件青釉象嵌大罐,两面各为一朵带枝叶的盛开牡丹,花瓣白色、枝叶黑色,显得很有气派,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图二)几乎一模一样的器物在京畿道博物馆也有一件,列为韩国国宝第98号。
        有的器物上的象嵌内容可以明显地分出主题图案和辅助性图案两类,主题图案多是人物、动物、树木以及大花朵等,辅助性图案则多为小碎花或缠枝花。还有一些象嵌花卉图案施于划花或印花器物的胎体之上,别有丰韵。
        象嵌花卉图案,一般都是嵌入花卉部分,底色即为青釉之色;也有一些器物是以白土嵌地纹,花卉部分为青釉呈色。图二 象嵌牡丹纹青瓷大罐动物:象嵌图案中动物的形象不是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仙鹤,往往和云纹相伴出现,组成云鹤纹。
        仙鹤多作飞翔状,长腿飘逸,鹤身为白色,嘴、眼和腿、脚为黑色。云为白色,三五朵相联组成一个图案,云脚细长弯折。
        (图三)此外,动物类的图案还有龙、凤、孔雀、鸭、鱼、猴等,多与其他图形相配用,如云龙、云凤、凤穿牡丹、孔雀牡丹、池塘鸭戏、金猴献寿(桃)等。人物:高丽象嵌中的人物图案比较少见,主要是婴戏纹,如婴戏花、婴戏葡萄等。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 2世纪中叶的象嵌青瓷梅瓶,高30 9厘米,此瓶釉色虽然不佳,但图案却颇引人注目,为松下仙人对鹤鸣琴,构图简洁明快,别具风格。梨花女子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造型、年代均与之类似的梅瓶(扶安柳川里窑址出土,已修复) ,高38 5厘米,背景绘莲花、荷叶,主题图案为仕女吹萧、执琵琶、戏鹤等。
        此外,人物图案还有庭园观景等。几何图案:从公元1 2世纪前期到1 3世纪象嵌青瓷上的几何图案大多是作为辅助性装饰,起点缀作用的。
        这类图案常见的有连续蕉叶、连续莲瓣、卷草、云朵、回纹以及圆圈、圆点、线条等。这类图案多装点在瓶类的颈、肩、胫以及圆器的边缘等次要部位。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3-08-15 20:32
        回复
          诗句:象嵌青瓷中的文字装饰不多,但象嵌铭文的种类却不少,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曾经编制过专门的图录⑤,全罗南道的“康津青瓷资料博物馆”在2 0 0 0年秋冬时还举行过一个康津青瓷的“铭文·符号”特别展⑥。但在诸多的文字象嵌中,多是记事、记用的单字或词,成段成句的诗文并不多见。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的“刻花开光象嵌诗文葫芦形瓶”比较有代表性,该瓶口径2 5厘米,底径1 1 1厘米,高39 3厘米,呈葫芦形,靠近口部有小环一个,通体饰莲花缠枝卷草,腹部前后对称的两个开光内各象嵌七言诗二句:“细镂金花碧玉壶,豪家应是喜提壶”;“须知贺老乘清兴,抱向春深醉镜湖”。字黑色,行楷体。图四)(二)化妆土堆花青瓷化妆土堆花装饰技法见于公元1 1—1 3世纪。化妆土堆花青瓷的装饰技法是用化妆土在瓷胎上堆或画出花纹,然后再罩青釉烧成,还有些与“象嵌”装饰或褐彩装饰共同使用。
          韩国研究者将这种装饰技法称为“青磁堆花”。化妆土堆花图四 象嵌诗文葫芦瓶装饰最多见的只有白色,黑白两色兼而用之者几乎不见。
          单纯的化妆土堆花,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象嵌技法的简化或者是变相的彩绘。化妆土堆花的图案有花卉、圆点等。
          (三)铜红彩青瓷铜红彩青瓷的制作工艺是在瓷胎上用含有氧化铜的颜料进行绘画,再罩以青釉烧成,韩国研究者称之为“辰砂青磁”。高丽铜红彩绘很少单独使用,往往与象嵌、刻划花技法共用,铜红彩仅起点缀作用,目前已知实例也比较少。
          (图五)时代比较早的一件可考纪年的铜红彩青瓷,是传为崔沆墓中出土的青瓷铜红彩刻莲瓣纹注子,该注子现藏韩国京畿道龙仁市三星湖岩美术馆,口径2 7厘米,腹径1 6 8厘米,高32 7厘米,被列为国宝第1 33号。这件注子整体呈含苞待放的莲花形,最上面为莲苞,壶口开于此处,其下有一个小束颈,再下为壶身,通体刻莲花瓣纹,在每片莲瓣的边缘都加饰有铜红彩。
          崔沆墓址在仁川市江华郡,墓中出土的墓志记载崔沆的卒年为高丽高宗王四十四年(即宋理宗宝五年,元宪宗蒙哥汗七年,1 2 5 7年)。如此件注子的归属准确无误,则可证至迟在1 3世纪中叶,高丽工匠已经掌握了将铜红彩施于青瓷的技术。
          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很少见用铜红彩装饰,唐代湖南长沙窑有铜红釉,亦见有少量青釉图五 铜红彩青瓷注子铜红彩(多为之发彩) ,但更多见的是铁红彩;宋代河北、山西等地窑场中出产的红彩器物基本都是铁红,不见青釉铜红彩器物。以铜红绘画于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的“釉里红”是比较早的成功的例证。
          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烧成的一个新品种,它和青花瓷器的工艺相似。釉里红是在白色瓷胎上以铜红料进行绘画,然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的;成品多为白胎红色花纹,也有少量红地白花的。
          “铜红彩青瓷”和“釉里红”瓷器在工艺上是相同的,只不过装饰的本体不同,“铜红彩青瓷”是青瓷,而“釉里红”瓷器是白瓷。高温铜红釉极不易烧成,它对窑室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在高温还原焰中才能烧出鲜艳的红色。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3-08-15 20:33
          回复
            (图七)高丽忠烈王时,赵仁规朝见元世祖( 1 2 60年—1 2 94年在位) ,“尝献画金磁器,世祖问曰:‘画金欲其固耶?’对曰:‘但施彩耳。’曰:‘其金可复用耶?’对曰:‘磁器易破,金亦随毁,宁可复用。
            ’世祖善其对,命自今磁器毋画金、勿进献” 。按,赵仁规官至将军,大德( 1 2 97—1 30 7年)初年曾加司徒、司空、侍中之职,受“赦九死奖谕文书” ,是忠烈王的重臣,以72岁的享年卒于元武宗至大元年(高丽忠烈王三十四年,1 30 8年)。
            他向元世祖进献画金瓷器时正当壮年,结合元世祖“自今磁器毋画金”的诏令分析,估计高丽描金瓷器在1 3世纪后期可能已经不再大量生产,甚至不再生产。图七 描金彩象嵌金猴献果纹青瓷残罐《元典章》中也收录了一条元世祖禁止瓷器描金的诏令,“至元八年( 1 2 71年)四月二十日,御史台承奉尚书省札付,钦奉圣旨:节该今后诸人,但系磁器上并不得用描金生活,教省里遍行榜文禁断者。
            钦此” 。这道诏谕是面向全国发的,它与命高丽“磁器毋画金”,在时间上的孰先孰后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无确证可以说明。
            但从这两段文字记载的因果逻辑来推断,显然应该是“命(高丽)自今磁器毋画金、勿进献”在前。(六)青瓷瓦件瓷质材料用作宫廷建筑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一般宫殿屋顶所覆的琉璃瓦实际上是釉陶器。
            在宋代一些重要建筑遗址的附近,往往可以看到绿釉琉璃瓦的碎片。有人研究,北宋皇陵献殿顶上所覆之瓦即是绿釉琉璃瓦 。
            此后,南宋和元、明、清诸朝宫殿覆顶所用主要是属于釉陶类的黄、绿釉琉璃瓦。在唐、宋、金、元许多陶瓷窑址中发现的带黄、绿等色釉建筑构件,大都是这类制品。
            从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看,在宫殿建筑中使用瓷瓦的王朝有西夏、元和明朝。在宁夏银川贺兰山麓的西夏王陵陵区北端的祭祀建筑遗址中曾经发现过白瓷瓦件 ,同类器物在宁夏灵武县磁窑堡西夏窑址中也有所发现 ,证明它们是灵武窑的产品。
            另据有关文献记载,元朝和明初的某些宫殿建筑使过用白瓷砖、瓦,但这方面的实物例证很少。据《南村辍耕录》记载,元大都皇城中的宫殿之一兴圣宫(皇太子宫,在太液池西、隆福宫北)中就有白瓷瓦建筑,“兴圣殿七间……其柱廊寝殿,亦各设御榻,褥咸备。
            白玉石重陛、朱阑,涂金,覆以白磁瓦,碧琉璃饰其檐脊” 。元朝皇室尚白,在兴圣宫中还另有白琉璃瓦建筑,如延华阁,“重阿,十字脊,白琉璃瓦覆,青琉璃瓦饰其檐” 。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3-08-15 20:34
            回复
              图八 康津大口面窑址出土的青瓷瓦件高丽青瓷的几项突出成就。青瓷瓦件高丽青瓷源于中国唐宋青瓷 ,但在装饰艺术方面 ,高丽青瓷却在学习中国青瓷的传统装饰技法之外 ,还接受了景德镇窑系青白瓷、定窑系白瓷和磁州窑等北方综合性民窑系的装饰技法 ,特别是“象嵌”和铜、铁彩绘以及化妆土装饰技法在高丽青瓷中得到了独到的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 ,并显示出高丽青瓷的突出成就。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3-08-15 20:36
              回复
                影印本,第831页,中国书店,1990年。 冯继仁:《巩县宋陵献殿的复原构想》,《文物》1992年第6期。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陵园北端建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9期。  马文宽:《宁夏灵武瓷窑堡瓷窑址调查发掘漫记》,《中国古陶瓷研究》创刊号,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队:《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0期;马文宽:《宁夏灵武窑》,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一,“宫阙制度”,第254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  单士元:《故宫武英殿浴德堂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3期。
                [波斯]火者·盖耶速丁:《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海屯行纪》等三种(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本,何高济译),第126页,中华书局,1981年。 [朝鲜]郑麟趾等:《高丽史》卷十八,《世家·毅宗二》七一一八页,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影印本,下册,第367页,1972年。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3-08-15 2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