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在对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进行分析之前,先从钢之炼金术师FA(2009)这部作品入手,简单讨论了动画作品与设定严谨性相关的问题。第二部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情节,对作者隐藏的意图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注2:本文所讨论的,是漫画1-18话左右,动画1-13集,即截止到巨人化的艾伦用岩石将特罗斯特区的破洞封住为止的剧情,并从剧情中推测作者的用意。这部分剧情经作者反复推敲,起承转合的设计皆是其心血所系,因此才有分析的价值。而近期漫画的剧情已经愈发落入阴谋论的窠臼,呈现出失控的态势,不值一晒。
以下是正文。
第一部分——何谓“严谨”?从《钢之炼金术师》到《进击的巨人》
对我来说,钢之炼金术师FA(2009)绝对是那种叫好又叫座,可以写入教科书的经典动画作品,而相比之下,进击的巨人却似乎在某些方面颇受诟病。有人说它的主题单调,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热血作品;有人对它血腥的描写十分不满,认为那是为了猎奇而猎奇,旨在夺人眼球;更有人抛弃作品本身,从完全作者的文化背景入手,分析出作者是个隐藏很深的右翼分子,用三道墙壁暗示二战时日本的太平洋防线,以此表达对那个“一万万大和魂,化作火球轰击敌人”的时代的缅怀。
而与诛心相比,更让人无法忽视的批评却是,进击的巨人的设定中有太多的硬伤,让这部作品的根基不牢,因此剧情设置,人物设计再精彩,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这的确是更加有理有据的批评。既然与《进击的巨人》的褒贬不一不同,《钢之炼金术师》是一部几乎获得了观众和业界一致好评,本身的质量也经得起考验的经典作品,那我们就从它入手,先简单讨论一下与钢之炼金术师比较之下,进击的巨人的设定是否严谨的问题。
众所周知,钢之炼金术师拥有比较复杂的故事背景,极具特点的人物和转接巧妙的故事情节。此处需要稍稍离开主题——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只说是“比较复杂”呢?《钢之炼金术师》已经是同侪之中设定方面的佼佼者了,它的故事在主线剧情之前有起源:沙漠国家克赛尔克尔斯中的奴隶二十三号,即冯•霍恩海姆,和烧瓶中的小人一起用全国人民的灵魂练成贤者之石,而他们正是主线剧情中双方争斗的起源——霍恩海姆是爱德华兄弟如假包换的父亲,因为被练成贤者之石,才获得了永恒的生命,然后萌生和妻子一起死去的愿望,因此离开家人四处游荡,致使爱德华的母亲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染病而死,因此爱德华兄弟才会想要练成母亲,所有的一切都引向主线剧情的发生;而烧瓶中的小人则化身“父亲大人”,挑起充当邪恶势力的重担,让故事的主线得以推进。可以说,整个故事的逻辑相当完整,加上对国内和国际形势的阐述(钢之炼金术师故事发生的国度亚美斯多利斯影射德意志第三帝国,这一点毋庸置疑),和有关炼金术补充介绍,基本上构架起了相互呼应的背景结构,那就是: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一群怎样特殊的人,在做着怎样的事。
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一群怎样特殊的人,在做着怎样的事——除了彻头彻尾的写实作品,剩下的所有作品无一例外的都要回答上面的问题,且这三点之间必须维持着最低限度的和谐。《钢之炼金术师》是在一个大国环伺的(国家存亡的危机),由军部掌权的(存亡危机所造成的结果),军国主义盛行的(军部掌权所造成的结果)国家中,一群拥有特殊力量(炼金术)的人与邪恶势力(父亲大人和人造人)作斗争的故事。虽然上面的论述乍一看平淡无奇,但我们只要稍微改动一下,立即就会有强烈的违和感,比如:在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中,一群诗人通过写诗自我救赎的故事。是不是很奇怪?再比如:在一个农耕文明盛行的大国中,一群蒸汽朋克风的机械师驾驶机器人打来打去的故事。由此可见,故事架构内部的和谐实际上决定了整个作品的逻辑是否能基本圆润。
当然上述例子只是浅尝辄止,架构和谐看起来似乎是举手之劳,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要复杂的多。
继续回到对钢之炼金术师故事背景复杂性的探讨,为什么它的结构只是“比较复杂”呢?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存在设定严谨的非写实性的动画作品的。此处要说明的是,设定严谨和设定合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设定严谨的作品一定合理,但合理的作品不一定严谨,这一点后面再说。
既然说到设定严谨,那就不得不提“设定”在动画中所处的地位。所谓动画,归根到底是一种多重感官共同参与的复合型的娱乐,这很好理解,人在阅读时只需要调用文字处理能力,听音乐时则只处理声音信号,而人在面对动漫作品时,会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包括图像,声音和文字所组成的复合信号,这之间的区别,就像是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区别一样。信号的叠加,使得信号之间可以产生变化万千的相互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常有这种事情发生——在单独读一段文字时,读者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共鸣,但一配上背景音乐,整个气氛的差别简直不可以道里计,这就是信号叠加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那就是无论从观众的处理能力和制作方的经济能力上来说,信号的叠加都意味着对每种信号精度的限制。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只听音乐,你就能体会到每个音符之间细腻的起承转合,如果你只看文字,你就能理解作者字斟句酌的良苦用心,但如果你一边看文字一边听音乐,虽然两者共鸣可能更能激发你的情感,但你对单个信号的敏感性反而变弱了。
从制作者的角度来说,虽然谁都想把作品做的尽善尽美,但人力财力有限,面面俱到根本不可能。举个最实际的例子,每个制作组的经费都是有限的,如果原画师招的多,画质是好了,但负责剧本的人不够,剧本对应的就差了一些(请不要说类似“漫画改编作品分镜和台词都是现成的,根本不需要剧本”这样的蠢话),如果找了牛逼的剧本作者,说不定找原画的钱就捉襟见肘了,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还有一方面的问题是,番剧归根结底是每星期二十五分钟的艺术,就像我们常说的,电影是两小时的艺术一样,制作者的责任就是让观众在这么点时间里把事情搞清楚,不可能要求观众在观看之前对设定资料烂熟于胸——“看不懂?活该!谁让你不看设定?”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对投资方负责的制作人都不会说。
所以说,动画作品的设定不可能严谨,因为设定只是动画的一部分,甚至是并不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干活要人,找人要钱,做的那么严谨可能用于其他方面的精力就少了。另一方面,设定也不需要严谨,因为绝大多数观众都顾不了那么多。
也许有人会说,你上面所说的,是原创动画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是钢之炼金术师这种漫画改编作品,直接沿用漫画的设定就可以了。
事实并非如此,漫画改编作品,只是将设定的负担从制作方转嫁到原作者身上而已。或许你又会说,那作者为什么不想清楚了再动笔?
注2:本文所讨论的,是漫画1-18话左右,动画1-13集,即截止到巨人化的艾伦用岩石将特罗斯特区的破洞封住为止的剧情,并从剧情中推测作者的用意。这部分剧情经作者反复推敲,起承转合的设计皆是其心血所系,因此才有分析的价值。而近期漫画的剧情已经愈发落入阴谋论的窠臼,呈现出失控的态势,不值一晒。
以下是正文。
第一部分——何谓“严谨”?从《钢之炼金术师》到《进击的巨人》
对我来说,钢之炼金术师FA(2009)绝对是那种叫好又叫座,可以写入教科书的经典动画作品,而相比之下,进击的巨人却似乎在某些方面颇受诟病。有人说它的主题单调,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热血作品;有人对它血腥的描写十分不满,认为那是为了猎奇而猎奇,旨在夺人眼球;更有人抛弃作品本身,从完全作者的文化背景入手,分析出作者是个隐藏很深的右翼分子,用三道墙壁暗示二战时日本的太平洋防线,以此表达对那个“一万万大和魂,化作火球轰击敌人”的时代的缅怀。
而与诛心相比,更让人无法忽视的批评却是,进击的巨人的设定中有太多的硬伤,让这部作品的根基不牢,因此剧情设置,人物设计再精彩,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这的确是更加有理有据的批评。既然与《进击的巨人》的褒贬不一不同,《钢之炼金术师》是一部几乎获得了观众和业界一致好评,本身的质量也经得起考验的经典作品,那我们就从它入手,先简单讨论一下与钢之炼金术师比较之下,进击的巨人的设定是否严谨的问题。
众所周知,钢之炼金术师拥有比较复杂的故事背景,极具特点的人物和转接巧妙的故事情节。此处需要稍稍离开主题——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只说是“比较复杂”呢?《钢之炼金术师》已经是同侪之中设定方面的佼佼者了,它的故事在主线剧情之前有起源:沙漠国家克赛尔克尔斯中的奴隶二十三号,即冯•霍恩海姆,和烧瓶中的小人一起用全国人民的灵魂练成贤者之石,而他们正是主线剧情中双方争斗的起源——霍恩海姆是爱德华兄弟如假包换的父亲,因为被练成贤者之石,才获得了永恒的生命,然后萌生和妻子一起死去的愿望,因此离开家人四处游荡,致使爱德华的母亲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染病而死,因此爱德华兄弟才会想要练成母亲,所有的一切都引向主线剧情的发生;而烧瓶中的小人则化身“父亲大人”,挑起充当邪恶势力的重担,让故事的主线得以推进。可以说,整个故事的逻辑相当完整,加上对国内和国际形势的阐述(钢之炼金术师故事发生的国度亚美斯多利斯影射德意志第三帝国,这一点毋庸置疑),和有关炼金术补充介绍,基本上构架起了相互呼应的背景结构,那就是: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一群怎样特殊的人,在做着怎样的事。
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一群怎样特殊的人,在做着怎样的事——除了彻头彻尾的写实作品,剩下的所有作品无一例外的都要回答上面的问题,且这三点之间必须维持着最低限度的和谐。《钢之炼金术师》是在一个大国环伺的(国家存亡的危机),由军部掌权的(存亡危机所造成的结果),军国主义盛行的(军部掌权所造成的结果)国家中,一群拥有特殊力量(炼金术)的人与邪恶势力(父亲大人和人造人)作斗争的故事。虽然上面的论述乍一看平淡无奇,但我们只要稍微改动一下,立即就会有强烈的违和感,比如:在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中,一群诗人通过写诗自我救赎的故事。是不是很奇怪?再比如:在一个农耕文明盛行的大国中,一群蒸汽朋克风的机械师驾驶机器人打来打去的故事。由此可见,故事架构内部的和谐实际上决定了整个作品的逻辑是否能基本圆润。
当然上述例子只是浅尝辄止,架构和谐看起来似乎是举手之劳,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要复杂的多。
继续回到对钢之炼金术师故事背景复杂性的探讨,为什么它的结构只是“比较复杂”呢?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存在设定严谨的非写实性的动画作品的。此处要说明的是,设定严谨和设定合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设定严谨的作品一定合理,但合理的作品不一定严谨,这一点后面再说。
既然说到设定严谨,那就不得不提“设定”在动画中所处的地位。所谓动画,归根到底是一种多重感官共同参与的复合型的娱乐,这很好理解,人在阅读时只需要调用文字处理能力,听音乐时则只处理声音信号,而人在面对动漫作品时,会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包括图像,声音和文字所组成的复合信号,这之间的区别,就像是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区别一样。信号的叠加,使得信号之间可以产生变化万千的相互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常有这种事情发生——在单独读一段文字时,读者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共鸣,但一配上背景音乐,整个气氛的差别简直不可以道里计,这就是信号叠加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那就是无论从观众的处理能力和制作方的经济能力上来说,信号的叠加都意味着对每种信号精度的限制。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只听音乐,你就能体会到每个音符之间细腻的起承转合,如果你只看文字,你就能理解作者字斟句酌的良苦用心,但如果你一边看文字一边听音乐,虽然两者共鸣可能更能激发你的情感,但你对单个信号的敏感性反而变弱了。
从制作者的角度来说,虽然谁都想把作品做的尽善尽美,但人力财力有限,面面俱到根本不可能。举个最实际的例子,每个制作组的经费都是有限的,如果原画师招的多,画质是好了,但负责剧本的人不够,剧本对应的就差了一些(请不要说类似“漫画改编作品分镜和台词都是现成的,根本不需要剧本”这样的蠢话),如果找了牛逼的剧本作者,说不定找原画的钱就捉襟见肘了,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还有一方面的问题是,番剧归根结底是每星期二十五分钟的艺术,就像我们常说的,电影是两小时的艺术一样,制作者的责任就是让观众在这么点时间里把事情搞清楚,不可能要求观众在观看之前对设定资料烂熟于胸——“看不懂?活该!谁让你不看设定?”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对投资方负责的制作人都不会说。
所以说,动画作品的设定不可能严谨,因为设定只是动画的一部分,甚至是并不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干活要人,找人要钱,做的那么严谨可能用于其他方面的精力就少了。另一方面,设定也不需要严谨,因为绝大多数观众都顾不了那么多。
也许有人会说,你上面所说的,是原创动画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是钢之炼金术师这种漫画改编作品,直接沿用漫画的设定就可以了。
事实并非如此,漫画改编作品,只是将设定的负担从制作方转嫁到原作者身上而已。或许你又会说,那作者为什么不想清楚了再动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