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他看中蓬壶双溪交汇处埔兜坂的双溪口有一片荒杂地和沙滩适宜建新街,就请工程师设计好图纸,强迫蓬壶各姓族长、豪绅交纳税款,摊派建店任务。于是按图纸统一规格施工,1932年竣工启用,从此形成20世纪中后期蓬壶侨乡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 该街整体近乎三角形,故名三角街。主街依地形和交通需要呈三叉形(丫字),三条街的出入口各通往一个方向,向南通往达埔镇的街道称为“蓬达路”,向东通往苏坑镇的街道称为“蓬苏路”,向西北通往锦斗镇的街道称为“蓬锦路”。永德公路穿过蓬达、蓬苏路。三条路口比街心稍高,寓含中库聚财之意。当年的规划设计,颇具科学性与前瞻性。一是三条街道的走向与蓬壶地理特点相符;二是建筑材料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石料、黄土、石灰、木材来源充足;三是建筑风格有科学性和侨乡特色。一般店面宽16尺,深54尺,高36尺,公巷宽14尺。店面统一为三层骑楼式建筑,第三层有小阳台,高低适宜,店口避雨廊宽8尺,有方形砖柱支撑,门窗则随房主喜欢有中式、西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