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402ac051517e9fb3aa6457a2.jpg?v=tbs)
4
假如让我推荐一位能代表真实内心的诗人,我不会选出博尔赫斯或者维庸。真正触及我心中痛感和存在感的,应该是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波德莱尔与福楼拜同年出生,生活的时代是浪漫主义最辉煌的时代,与所有在巴黎的名人相映成趣的,是他的独立特行。无论他对李斯特那堪比“生不愿封万户侯”的美誉也罢,还是对乔治桑的种种恶嘲,都令人有些被迫感和尖锐感。
本雅明论及波德莱尔时说,《恶之花》的时代,大众正对抒情诗失去兴趣。拉马丁那样的贵公子日益稀少,诗人很难再如夏多布里昂那样引获举世崇敬。于是,在《巴黎的忧郁》里,波德莱尔说出了他的理想:将他习惯的诗歌去掉脊椎骨,剁成无数小块,没有节奏和韵律而有音乐性,足以适应梦幻的起伏——好了,这就是散文诗。
《巴黎的忧郁》并没有像巴尔扎克或雨果般浩繁广袤的城市或人群描写,甚至也没有像福楼拜(尽管他和波德莱尔同生于1821年,命运把他们指向了文学的两个极点)那样细致科学的氛围描写。这组散文诗的内容,一如波德莱尔对散文诗这种体裁的理想体式一样呈碎片状。人群与城市并没有直接出现,但却无时不刻存在于背景之中。波德莱尔在人群中穿梭,像个隐士一样为每一瞥惊艳。
19世纪的巴黎,拱廊的出现使城市成为花园。《新闻报》的长篇报导、大仲马的连载小说和纸醉金迷的商品与大众美术,使巴黎如梦似幻。可是对波德莱尔来说,这种梦幻像油画颜料般浓郁而不真实。他不像巴尔扎克那样把巴黎尽收眼底,然后吐气开声的宏伟叙述。他在人群中隐居,不断搬迁,每一个他见过的巴黎人都是他心湖中的一点雨,一片涟漪。密集的人群使他的心绪中波澜横生,而又隐藏着阴影。因此,他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但却是破碎的、密集的和阴暗的
工业文明的兴起及大量报纸的淹没,使时代从旷野变成了城市。人群的处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当诗歌和其他文本体裁一样被批量生产、诗人被城市的人群拥挤围绕时,古典文明被湮没了。这算是巴黎的拱廊对时代的反讽:当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花园化之后,花园本身的诗情画意消失不见。时代与人群使城市变得破碎而不易捕捉,波德莱尔于是出现,用一种既古典又反古典的矛盾体裁来致敬。
波德莱尔的巴黎不像雨果,有无数宏伟思想连缀其戏剧性场面;不像欧仁·苏,有那些精巧的情节牵连。他的巴黎是许多破碎的意象和断想,还夹杂着大麻和鸦片邪恶的氤氲芬芳。如果不是他而是一个庸者来写作,你会觉得那只是疯子的无节律呓语。可是,毕竟他是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是他刻意打散的镜子,是他刻意“剁碎、去掉脊椎骨”的蛇。
一位虔诚的诗人,睡眠的仇敌
把这苍白的泪水捧在手掌上
好像乳白石的碎片虹光闪亮
放进他那太阳看不见的心里
---节选自《巴黎的忧郁》 “月之愁”
波德莱尔用他充满黑暗诱惑的美学观点说:爱情是什么?爱情是走出自我的需要。人是一种善于崇拜的动物。崇拜是自我牺牲和自我献身。
所以一切的爱情都是献身。
带着天使星眼燃烧的火焰,我要回到你的房间,穿过夜色昏昏的黑暗,悄悄地溜到你的身边。我将给你,我褐发的情人,像月亮一样的冰冷的吻,就像在墓穴周围爬行的蛇一样与你相依偎。当那天边的黎明降临,你身边便消失我的踪影,直到夜晚的孤寒凄清。别人会对你多意柔情,我却以自以为专断的统治慑服你的青春与生命。
假若哪日我迷踪不明,也请记得我对你有一场动情。
5
在感觉自己身陷平庸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 Leonard Cohen在晚年不断强调的那个意象:被烈火炙烤的心。身处这样的时代,他有着自己的处世秘诀。他说,当他对一切感到心烦,就想想荷马、但丁、弥尔顿、华兹华斯等。他们也在做着同样的事,他们忍受人生的痛苦,和我们一样,如同草芥飘在尘世,为了挖掘如何令人的灵魂更具尊严的秘诀而工作。在他低沉的声音中我万分迷惘,曾经的故事在不厌其烦的叙述中慢慢远去,而这时你的影像走上前来,稳重的好像群山连绵的根基,地心炙热浓稠的火焰。
油画般的光影色调,童话般的幻想,绝望的孤独,悲伤的命运,所有的一切混合着欲望、罪恶、腐臭当然还有香味的文字,如魔咒般附在你和你命运相连的所有人身上。情节和场景的交织如此离奇浪漫,令人联想到昏暗的青幽小径,斑驳的教堂,孑然孤单的灯影,散发腐败气味的集市……人生就这样一步步将人诱入犹如梦魇、神秘、凄绝的故事中去。
很多时候,总是在某个安静的黄昏,或暮色浓重的时分,周围的世界会悄然地在这样一些场景中展开:一个空荡荡的旅馆房间,一家加油站里暂且驻足的过客,一列行进中的火车车厢,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公路。画面中也许空寂杳无人烟,也许会出现个别男女。他们中多数孑然一身,或在街边安然默坐,或在吧台啜饮,或是凝神窗外。他们的姿态极为寻常,却都有那么一丝荒凉和阴郁,强烈地暗示出一片静默中令人不安的因素。一种巨大的孤独和绝望,如同不可抗拒的暮色,向你袭卷过来,似乎要吞噬掉所有的一切。这是当代那些为数不多的写实派作家不厌其烦表现的主题,并且固执的认为,这种庞大的空虚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在这样的推论上,我们活着只是在想法设法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或者情欲,并没有再进入更高一层空间的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想忘记所有的代价,只想爱,那么爱的代价反而可能更高。因为爱与仇恨是一体连生儿,你不可能将两者分开来,爱情一旦被剥去温情都是野蛮的,包括仇恨。这不仅意味着看得见的爱是建立在看不见的压抑之上的,而且也意味着爱和仇恨是同一情感的不同方面,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但它们仍然是相反,一方必然导致另一方。
一天中的某些时间,我感觉非常的痛苦。痛苦,因为这是唯一真实的词。这些天夜晚到来时,我因为堵塞的记忆通道惊醒。逼仄的房间倾斜,我双手挥舞着落进布满灰尘的河,河水黑,而且冷,让我忘记来路。仿佛一个人在触摸下体的时候上身突然分崩离析,我的脚下没有坚实的土地。没有母语,没有祖国。
一直怀有死的愿望,却仍然活着,单单这本身就是无穷无尽的爱。
尼采怀着几近癫狂的意识说过,“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伪装自己的一切狂热,但还是禁不住在梦中梦见无言的高加索山脉,还有卡夫卡、波索亚这些善于沉默的人。高山和你的身形卧在一片我不知名的海岸线上。我强迫你不要告诉我你近来怎样,不要给我电话。写下来,把一切感情都写下来,像被刺穿的肉那样透明和原始。然后我们什么也不要更改。
这样当我在梦里躺下,而你从山脉之上走来的时候,你的身影就会非常清晰而巨大。我希望我们都能在白象一般的群山中出生,而一旦入睡,身下就有异常温暖的土地。
可是再怎样伪装也是无用的,以色列人阿摩司•奥兹早就在《我的米海尔》一开头便喃喃自语道出了我心中的语虚:“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着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可我并不想死。”
假如让我推荐一位能代表真实内心的诗人,我不会选出博尔赫斯或者维庸。真正触及我心中痛感和存在感的,应该是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波德莱尔与福楼拜同年出生,生活的时代是浪漫主义最辉煌的时代,与所有在巴黎的名人相映成趣的,是他的独立特行。无论他对李斯特那堪比“生不愿封万户侯”的美誉也罢,还是对乔治桑的种种恶嘲,都令人有些被迫感和尖锐感。
本雅明论及波德莱尔时说,《恶之花》的时代,大众正对抒情诗失去兴趣。拉马丁那样的贵公子日益稀少,诗人很难再如夏多布里昂那样引获举世崇敬。于是,在《巴黎的忧郁》里,波德莱尔说出了他的理想:将他习惯的诗歌去掉脊椎骨,剁成无数小块,没有节奏和韵律而有音乐性,足以适应梦幻的起伏——好了,这就是散文诗。
《巴黎的忧郁》并没有像巴尔扎克或雨果般浩繁广袤的城市或人群描写,甚至也没有像福楼拜(尽管他和波德莱尔同生于1821年,命运把他们指向了文学的两个极点)那样细致科学的氛围描写。这组散文诗的内容,一如波德莱尔对散文诗这种体裁的理想体式一样呈碎片状。人群与城市并没有直接出现,但却无时不刻存在于背景之中。波德莱尔在人群中穿梭,像个隐士一样为每一瞥惊艳。
19世纪的巴黎,拱廊的出现使城市成为花园。《新闻报》的长篇报导、大仲马的连载小说和纸醉金迷的商品与大众美术,使巴黎如梦似幻。可是对波德莱尔来说,这种梦幻像油画颜料般浓郁而不真实。他不像巴尔扎克那样把巴黎尽收眼底,然后吐气开声的宏伟叙述。他在人群中隐居,不断搬迁,每一个他见过的巴黎人都是他心湖中的一点雨,一片涟漪。密集的人群使他的心绪中波澜横生,而又隐藏着阴影。因此,他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但却是破碎的、密集的和阴暗的
工业文明的兴起及大量报纸的淹没,使时代从旷野变成了城市。人群的处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当诗歌和其他文本体裁一样被批量生产、诗人被城市的人群拥挤围绕时,古典文明被湮没了。这算是巴黎的拱廊对时代的反讽:当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花园化之后,花园本身的诗情画意消失不见。时代与人群使城市变得破碎而不易捕捉,波德莱尔于是出现,用一种既古典又反古典的矛盾体裁来致敬。
波德莱尔的巴黎不像雨果,有无数宏伟思想连缀其戏剧性场面;不像欧仁·苏,有那些精巧的情节牵连。他的巴黎是许多破碎的意象和断想,还夹杂着大麻和鸦片邪恶的氤氲芬芳。如果不是他而是一个庸者来写作,你会觉得那只是疯子的无节律呓语。可是,毕竟他是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是他刻意打散的镜子,是他刻意“剁碎、去掉脊椎骨”的蛇。
一位虔诚的诗人,睡眠的仇敌
把这苍白的泪水捧在手掌上
好像乳白石的碎片虹光闪亮
放进他那太阳看不见的心里
---节选自《巴黎的忧郁》 “月之愁”
波德莱尔用他充满黑暗诱惑的美学观点说:爱情是什么?爱情是走出自我的需要。人是一种善于崇拜的动物。崇拜是自我牺牲和自我献身。
所以一切的爱情都是献身。
带着天使星眼燃烧的火焰,我要回到你的房间,穿过夜色昏昏的黑暗,悄悄地溜到你的身边。我将给你,我褐发的情人,像月亮一样的冰冷的吻,就像在墓穴周围爬行的蛇一样与你相依偎。当那天边的黎明降临,你身边便消失我的踪影,直到夜晚的孤寒凄清。别人会对你多意柔情,我却以自以为专断的统治慑服你的青春与生命。
假若哪日我迷踪不明,也请记得我对你有一场动情。
5
在感觉自己身陷平庸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 Leonard Cohen在晚年不断强调的那个意象:被烈火炙烤的心。身处这样的时代,他有着自己的处世秘诀。他说,当他对一切感到心烦,就想想荷马、但丁、弥尔顿、华兹华斯等。他们也在做着同样的事,他们忍受人生的痛苦,和我们一样,如同草芥飘在尘世,为了挖掘如何令人的灵魂更具尊严的秘诀而工作。在他低沉的声音中我万分迷惘,曾经的故事在不厌其烦的叙述中慢慢远去,而这时你的影像走上前来,稳重的好像群山连绵的根基,地心炙热浓稠的火焰。
油画般的光影色调,童话般的幻想,绝望的孤独,悲伤的命运,所有的一切混合着欲望、罪恶、腐臭当然还有香味的文字,如魔咒般附在你和你命运相连的所有人身上。情节和场景的交织如此离奇浪漫,令人联想到昏暗的青幽小径,斑驳的教堂,孑然孤单的灯影,散发腐败气味的集市……人生就这样一步步将人诱入犹如梦魇、神秘、凄绝的故事中去。
很多时候,总是在某个安静的黄昏,或暮色浓重的时分,周围的世界会悄然地在这样一些场景中展开:一个空荡荡的旅馆房间,一家加油站里暂且驻足的过客,一列行进中的火车车厢,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公路。画面中也许空寂杳无人烟,也许会出现个别男女。他们中多数孑然一身,或在街边安然默坐,或在吧台啜饮,或是凝神窗外。他们的姿态极为寻常,却都有那么一丝荒凉和阴郁,强烈地暗示出一片静默中令人不安的因素。一种巨大的孤独和绝望,如同不可抗拒的暮色,向你袭卷过来,似乎要吞噬掉所有的一切。这是当代那些为数不多的写实派作家不厌其烦表现的主题,并且固执的认为,这种庞大的空虚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在这样的推论上,我们活着只是在想法设法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或者情欲,并没有再进入更高一层空间的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想忘记所有的代价,只想爱,那么爱的代价反而可能更高。因为爱与仇恨是一体连生儿,你不可能将两者分开来,爱情一旦被剥去温情都是野蛮的,包括仇恨。这不仅意味着看得见的爱是建立在看不见的压抑之上的,而且也意味着爱和仇恨是同一情感的不同方面,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但它们仍然是相反,一方必然导致另一方。
一天中的某些时间,我感觉非常的痛苦。痛苦,因为这是唯一真实的词。这些天夜晚到来时,我因为堵塞的记忆通道惊醒。逼仄的房间倾斜,我双手挥舞着落进布满灰尘的河,河水黑,而且冷,让我忘记来路。仿佛一个人在触摸下体的时候上身突然分崩离析,我的脚下没有坚实的土地。没有母语,没有祖国。
一直怀有死的愿望,却仍然活着,单单这本身就是无穷无尽的爱。
尼采怀着几近癫狂的意识说过,“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伪装自己的一切狂热,但还是禁不住在梦中梦见无言的高加索山脉,还有卡夫卡、波索亚这些善于沉默的人。高山和你的身形卧在一片我不知名的海岸线上。我强迫你不要告诉我你近来怎样,不要给我电话。写下来,把一切感情都写下来,像被刺穿的肉那样透明和原始。然后我们什么也不要更改。
这样当我在梦里躺下,而你从山脉之上走来的时候,你的身影就会非常清晰而巨大。我希望我们都能在白象一般的群山中出生,而一旦入睡,身下就有异常温暖的土地。
可是再怎样伪装也是无用的,以色列人阿摩司•奥兹早就在《我的米海尔》一开头便喃喃自语道出了我心中的语虚:“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着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可我并不想死。”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ffd62b9cb1e4e16be4dd3bad.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