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10月29日漏签0天
安丘召忽吧 关注:3,658贴子:50,205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安丘召忽吧
>0< 加载中...

穆陵关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安丘石埠子吧
  • 崂山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穆陵关 
穆陵关,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大关镇与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交界处,曾是齐长城沿线的这座最古老、最雄伟、最险要的关隘,现遗址无存。     
  穆陵关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齐国犹嫌不足,在穆陵关以北5公里,又构筑了第二道长城防线。二道防线从泰薄顶东侧的脖根腿北去,经草山亭、太平山、青石胡同、城顶山、摘月山、卧牛城,在临朐、安丘境内转一个大弯,在莒县、沂水边界与第一道长城会合,两道长城围成一个以穆陵关为核心方圆五十里的“长城城”。二道长城的关口名“大关”,大关以北不远是“小关”。小关、大关、穆陵关,三重防线三道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纵深防御体系。 


    三千多年间,穆陵关战事频繁,刀枪剑戈,硝烟弥漫,关前各乡镇出土的大量剑、戈、箭簇、战马遗骸等,向世人诉说着一幕幕铁血风云。抗战时期,穆陵关一带也曾是抗日战场。19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登陆,沿胶济铁路西进,拟两路南下,一路经诸城、莒县,一路经青州、沂水,目标是占领临沂,直取徐州。第五战区第二游击司令刘震东,率部在莒县一线阻击日寇。主要由爱国青年学生组成的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六百多人,从青岛撤退到穆陵关,由大队长陈宝骥率领,地方武装配合,在小关、大关、穆陵关一线,与日军浴血奋战,顽强阻击。血战五昼夜,终因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我军以大队长陈宝骥及数百将士的英勇牺牲,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悲歌。 


 穆陵关北侧有常将军庙。相传将军姓常名玄通,当年齐王派常将军带领民工修长城,常将军曾和民工说,他走到哪里长城就修到哪里。常将军家在穆陵关北常家沟,当快修到穆陵关时,常将军想到家中看望一下,但忘记与民工说明,便拐弯向北走去,民工就跟着把长城修到了常将军家附近,这就是二道长城的来历。后齐王得知,便以私自探家误修长城之罪杀了常将军。不久楚军北上攻齐,损兵折将,昼夜苦战,终于攻破了穆陵关防线,不料又被第二道长城挡住。询问当地百姓,皆言至齐国国有十道长城,于是楚军知难而退,齐国才免遭劫难。这时齐王认识到多亏常将军修筑的第二道长城,于是下令建庙、铸像以作纪念。记者在关顶村采访87岁的刘兴廷老人时,他说还清楚地记得常将军铁像,屈膝端坐,雄健魁伟,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拉走炼铁了。 


  在穆陵关东侧邵家峪村前,有齐长城的一堵土沙混筑的残墙,几千的风吹雨刷和人为破坏已让这堵残墙变得非常单薄了。从断面可以看到,土沙分层的痕迹十分清晰。墙体渗出一道道白渍,有人说这是因为当初冬季施工时,为了防冻和加固,在沙土里加入了大量海盐。墙体上还有一些洞,有人说当初修建长城时,中间用了很多木条起到加固作用,相当于今天混凝土中的钢筋。邵家峪村53岁的倪文华说,别看土沙结构,墙体确实很坚固。现在没人敢破坏了,前几年村民从墙上取土,一镐打下去,只能打出个小眼眼。 


  穆陵关已荡然无存,齐长城仍荒凉冷寂。记者在沂水县博物馆采访时了解到,沂水县有关部门打算在该县的齐长城沿线每隔5公里设立一间类似护林房式的设施,派专人常年驻守,分段保护齐长城。他们还打算组织各方面专家,对穆陵关、齐长城的整体开发进行规划、论证。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的穆陵关在齐长城的衬托下,能以崭新的风姿,展示在世人面前,再现“东方雄关”、“天下奇关”的伟姿雄风!


  • 218.59.142.*
快试试吧,
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对崮浴血。1942年11月2日拂晓,集结于沂水城、东里店、大关等处的8000余名日伪军,对泰石路以北地区进行“拉网扫荡”,将山东战工会、山东军区机关和特务营、抗大一分校一部、沂中县大队、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和国民党五十一军一个不满员的营,合围在穆陵关西南齐长城边线的对崮峪。上午10点左右,各部队见无机会突围,决定抢占对崮山,抗击敌人。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王建安任指挥。特务营与沂蒙军分区直属团担当最艰巨任务,把守山的主峰和东南部上山的必经之路,五十一军某部布署在山的东北部。敌出动飞机,配合骑兵、步兵、炮兵向山顶连续发动10余次进攻,均被击退。坚守至黄昏,领导机关突围。战斗中,军区特务营500多人到后来只剩营长严雨霖等14人,砸毁武器后,集体跳下悬崖,只有8人生还。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团长刘遇泉、政委王锐、政治处主任张圣符等数百人牺牲。五十一军参战部队伤亡也较大。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二地委组织部长潘维周和地委秘书长王宏烈牺牲,山东战工会主任黎玉负伤。此役共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 
圈里大战。 1942年1月底,在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指挥下,调集4个师团和3个混成旅团5万余人,伪治安军5万余人,共计10万余人,在28架飞机的掩护下,对驻守穆陵关东侧南北两道长城之间圈里一带的苏鲁战区总部及百十三师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2月7日,日本侵略军从安丘南逯、贾孟一带大举南侵。百十三师奋起阻击,终因双方力量悬殊,未能抵挡住。当日下午,3000多名日军进犯到天晴旺东山。干训团教育长温念忠组织警卫连迎击敌人,掩护非战斗人员转移。敌机每4架一批,轮番扫射轰炸,炮火十分猛烈。由于大批敌人被牵制在天晴旺,使驻许家庄、圈里等村的机关总部安全转移。8日晚,转移至莒北县源河村北。9日早,特务团在源河北山阻击敌人。敌机两架低空扫射,被击落1架。敌人几次冲锋,都被击退。战斗进行得很激烈,双方伤亡百余人。阻击坚守两小时后,大部队顺利转移到百十一师防区。日本侵略军进犯圈里两次受阻后,畑俊六纠集10万之众,沿沂青公路排成六路纵队赶到圈里,扑了空,便杀人放火,烧毁30多个村庄。半月后,日军在马站、圈里建立据点。百十三师转移至沂青公路以西,674团在圈里坚持游击战三个多月,歼敌200余人。 
唐王山之战。唐王山、虎眉山和擂鼓山三大山头,位于沂水东北部与安丘接壤的北线长城,绵延20余里。1942年8月20日凌晨,日军向百十三师驻地安丘县课家峪进行炮击,战区总部和师部组织非战斗人员向唐王山转移,特务团和678团负责保卫总部,674团在虎眉山与周围敌人作战,51军1个团驻守擂鼓山以牵制东南两面之敌,677团在外围作战。这三个山头排列成一线,百十三师利用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下午3时,百十三师登上了唐王山。日本侵略军2万余人,大炮百门,飞机10余架,轮番向唐王山射击。下午5时,百十三师向东北方向撤离,678团为了掩护总部转移,坚守到晚7点方撤。坚守擂鼓山的51军一个团打退了日军的3次冲锋,毙伤日伪军200余名。这次战斗共进行了5天5夜,共消灭日伪军400余人。是役,战区总部司令于学忠上将胳膊负伤,战区总部中将参谋长王静轩、战区总部中将副官长陈策、百十三师少将副师长潘国屏受重伤。
城顶山激战。城顶山位于穆陵关东20公里的北线长城上,唐王山大战后百十三师驻防城顶山一带。1943年2月20日开始,25000多日伪军对城顶山一带进行“拉网式合围”大扫荡,将百十三师师部六七四团围困在城顶山。我军据险死守,奋力拼杀。战斗至白炽化时,短兵相接,杀声震天。六七四团团长刘斌中弹阵亡,二营孙营长宣布自己代理团长继续指挥战斗,率千余人突出重围。是役血战六天六夜,歼敌千余人。五十一军官兵伤亡也极为惨重,阵亡将士460余人,师长与“二纵”司令被俘。在于学忠率总部突围时,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周复,在突围中与敌血战,壮烈殉国,成为八年抗战中我军牺牲的最高文职官员。1943年10月,国民政府军委会在重庆为周复将军召开追悼大会,追赠周复为陆军上将,入祀“忠烈祠”。



  • 218.59.142.*
快试试吧,
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张良墓血战。1943年元月,山东省政府新编第四师师长吴化义投降日冠,勾结日军对五十—军进行残酷的扫荡,企图占领五十一军阵地,进而消灭八路军,独霸山东省。日军调集胶东、沂水、蒙阴、临朐和伪军吴化文部共20000多人,分五路向五十一军进攻。五十一军为减少损失,避免决战,阵地被敌伪占领。4月11日,五十一军决心夺回失去的阵地,向日伪军全线反攻。12日,该军辐重兵团第一营奉令进攻北庄之敌,当即与敌展开巷战。后敌人逃窜至大北庄集中兵力负隅顽抗。第一营久攻不下改用火攻,浓烟烈火席卷敌巢,收人狼狈逃串。5月12日,吴化文带领日寇向五十一军进行报复性的进攻,将五十一军一部包围在穆陵关西南20公里的南线长城张良墓一带。在张良墓山顶上,战斗极为激烈,据守该阵地的轻重兵团与敌进行7次搏斗,损失惨重。张团副、一营营副,—连刘连长、三营李营长均牺牲在阵地上。张良墓血战,毙伤日伪千余人,2000多人的五十一军,只有300多人得以突围。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 几千年历史上最正义、最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穆陵关齐长城抗战的战役规模、战事频度、惨烈程度,无疑达到了穆陵关齐长城战事的巅峰。抗日将士的鲜血,为古老的穆陵关,抹上了最后一道凝重惊魂的血色。
穆陵关本来就是齐、鲁、莒等国的结合部,春秋战国时期,疆界并不固定,你来我往,时有伸缩。穆陵关由于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为各国攻略的重点,同时也成为融汇四方文明的大熔炉。齐国疆域曾延伸到穆陵关南几百公里,鲁国东进将疆土扩展到穆陵关以东,并筑郓、诸两城固守。莒国以穆陵关为西北边界,吴国、越国也曾将触角伸向穆陵关,楚国更是一度攻破了穆陵关防线。乐毅伐齐,又将燕国势力推进到穆陵关以南的莒国故城。穆陵关成为齐鲁燕楚等四方文化特别是军事文化的集中展示地。
东晋谢玄攻前秦、刘裕伐南燕,在这里驰骋纵横。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又在此安营扎寨,建立政权。明初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取穆陵关,留下“朱营”一串。清道光年间,捻军经此南下,遭清悍将僧格林沁所部凭关阻击围歼。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此筑碉堡,设岗楼,挂起膏药旗。中共中央派遣八路军115师主力从陕北来到沂蒙山,成为抗日中坚。于学忠奉蒋介石之命,率东北军主力在沂蒙山牵制日寇,将苏鲁战区司令部驻扎在穆陵关前。在这里,于学忠与徐向前会晤,共商抗日大计。日军多次组织数万之众,对于学忠东北军与八路军反复大扫荡。解放战争时期,陈毅、粟裕统帅的华东解放军又在这里驻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驻守此地的我人民军某炮团,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屡建奇功。在中国历史上,象穆陵关这样弹丸之地聚军事神奇,实属罕见。
5.穆陵关文物古迹
穆陵关北侧有常将军庙。唐沈亚之《沂水杂记》云:“沂水北一百里有将军岘,甚灵,民置祠路左。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玄通。因筑城失主将意,斩之,其尸数日不仆,有立尸台。”传说当年齐宣王派常将军带领民工修长城,常将军曾和民工说定,他走到哪里长城就修到哪里。常将军家是穆陵关北常家沟人,当快修到穆陵关时,常将军想到家中看望一下,但忘记与民工说明,便拐弯向北走去,民工就跟着把长城修到了常将军家附近,这就是二道长城的来历。据说常将军还将国王下令竖立在穆陵关上的“万里长城”碑文更改为“万道长城”。后齐王得知,便以私自探家误修长城、擅改王令之罪杀了常将军。不久楚军北上攻齐,损兵折将,昼夜苦战,终于攻破了穆陵关防线,不料又被第二道长城挡住。询问当地百姓,皆言至齐国国都还有无数道长城,又见“万道长城”碑刻,于是楚军知难而退,齐国才免遭劫难。这时齐王才认识到常将军修筑第二道长城防线的重要性,深悔误杀了常将军,于是下令为常将军建庙、铸像以作纪念。
据《东镇沂山》一书记载,常将军确有其人,河南温县人,曾任东晋领兵刺史。因作战失利为前秦所俘,被任命为穆陵关戍主。384年,东晋大将谢玄率军攻打青州,秦王命常将军加固城防。常将军不服前秦,心向东晋,因此草率应付。秦王苻坚临穆陵关巡防,见其违令塞责,疑有通晋背叛之心,下令斩杀。其尸立而不倒,数日依然。晋军攻关,遗体忽然闪闪发光,显灵助阵。秦兵一见,士心涣散,弃城北逃,关遂克。直到晋军车马辎重顺利入关,遗体方仆伏而息光。军民见此奇光神威,无不惊讶。人感其生前志于国家,死后忠魂不散,再显灵光,便立祠塑像纪念,故名“常将军庙”。
此庙始建于东晋末,发展到北宋,格局整齐,殿庑俱全,建造精致,规模极为可观。《东镇述遗记札》载:“淳化中(992年),于旧地拓址再造。殿祠原制,道舍改营,增建左右两庑,随垣闾阖更为山门,楣上嵌石额,为隐逸傅霖题,正书,笔力劲练。大殿将军造像黑金,颇大,为邑内独尊。”其时,正殿铁铸将军造像,屈膝端坐,高达6米许,镂金错彩,纤微毕具,神躯雄健魁伟,双目炯炯若生,形象威严肃穆。两庑泥塑护法神,威风凛凛,神态鲜明。院外岩崖起伏,杂树花木相绕,茂密成林,风景宜人。院内苍松古柏,钟磬时鸣,香烟缭绕,景象阴森而清雅。祀事一年多祭,特别于沂山春秋庙会之际,信士往来不绝,香火极盛。
将军庙名闻南北,游人四时络绎,留下不少吟咏赞歌。明方正比《常将军庙歌》有云:“雄关杀气凝长云,流泉呜咽寒斜曛。一方慕义有公道,高祠瞻拜常将军。”明户部郎中傅国《题穆陵关后常将军庙》曰:“半岭阴崖石庙幽,茫茫陈迹二千秋。古苔无径谁曾入,力疾披榛我创游。风雨无忧身是铁,沧桑历看世如沤。只今四海为同室,应悔长城枉筑愁。”


  • 218.59.142.*
快试试吧,
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穆陵关东北侧是普照寺遗址。普照寺是青州、沂山地区较大的一处寺院,《青州府志》等有载,金代为其鼎盛时期。寺内松柏参天,殿宇整严,晨钟暮鼓,木鱼声声。一古松冠若华盖,荫可亩许。传金世宗封沂山,巡穆陵关,幸普照寺,对此松大加赞赏,封其为“大夫松”。有甘洌清泉一泓,名甘露泉,四时长流,民饮多赖此水。元初撤穆陵县,寺渐荒废。明末傅国游访时,仅存大钟、孤松及残碑数幢。面对古寺残垣断壁,傅国感慨万千:“古寺穆陵县,县墟寺已荒。寺犹余断碣,县杳无遗隍。柏剪阴仍绿,泉幽水益香。草根残碎瓦,人说古僧房。”
据文献记载与群众所述,穆陵关还有纪念刘裕的彭城王庙、城隍庙、关爷庙等古迹,今皆无存。在关南三公路的朱刘店村,出土古老的官衙建筑遗物,应该是穆陵关鼎盛时期的遗存。民间传说,穆陵关鼎盛时期,大街七十二条,小巷多如牛毛。
相传穆陵关曾有汉碑,已毁无存。《东镇述遗记札》载:“晋、宋(刘)刻石,仅见残石片字。唐宋五碑,倾倒残断,字亦漶脱,难辨其意。立者五石,早为金天德四年《重修穆陵关记》,再为元至正十二年创建戍楼碑。其它皆明碑,一为礼部右侍郎薛宣诗刻,余二为修葺戍楼刻石。”由上可知,原有古碑碣十余幢。现存立者,惟明、清碑各一幢,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标志碑。关上曾有古槐古柏五棵,已有数千年之久。最大的一棵在关门东侧,枯空的树洞中,可容七、八名儿童玩耍。
6.穆陵风情
穆陵关周边山川,既具古老底蕴,亦有年轻风神,既显雄壮之势,亦透灵秀之奇。沂山为全国五镇之首,山体蜿蜒,气势磅礴,奥谷深幽,钟灵毓秀,具有南险、北奇、东秀、西幽之特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登临极顶,极目远眺,但见万山朝拱,茫茫若波,林海卷翠,彩云流飞,千古风云收眼底,万里河山入胸怀,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在众多中华名山中,沂山可能是惟一用水性字(沂)命名的山。水为生命之源,水旺则生机勃发。水为山之血脉,山若乏水,则不灵不活,魅力大减。沂山之水,冠盖群山。沂山极顶,古有大罗泉,西晋徐州刺史胡威题诗赞叹:“神水飞来三界外,东镇极顶涌清泉。”发源于沂山主峰的大河有三条,南行的是沭河,东去的是汶河,西流的是弥河。沂河发源于沂山西南,潍河发源于沂山东南。沂、沭、汶、弥、潍五大河流,串联起跋山、沙沟、青峰岭、高崖、牟山、墙夼、峡山、冶源等上百座大中小型水库,滋润着齐鲁万顷良田。在沂山周边地区,万泉喷涌,泉之多,泉之大,泉之旺,泉之奇,堪与泉城媲美。
龙山、太平山,山体宏大而高峻,顶平而阔,仿佛塞外大草原,长城、齐王行宫、李靖读书处等遗迹历历在目。峨山、汞丹山,脉通长白,既秀且险,传为太上老君炼丹处。山下秀珍河,原名“绣针河”,为“铁杵磨绣针”典故的原始出处。孟母村既有孟母墓古迹,更是大禹治水疏通沭河之处。沭河南岸的九顶莲花山,为罗成大破龙泉寺之地。唐王山传为李世民东征驻防之所,卧牛城为樊崇起义根据地。
沭河北岸的甲子山,一体而双峰,火山岩。令人费解的是,两峰之间的低洼处,竟有深厚的白沙。民言此地为“海眼”,连通东海。沭河源于沂山泰礴顶,汇纳沭源之水的沙沟水库,因水质清纯无污染吸引来群群洁白的天鹅。以“日月山”图文为代表的中国最古老的图像文字,就诞生在沭河上游。金沟河虽短小,却因其河源九龙聚汇,蕴藏金银铜铁锌铝等多种金属而远近闻名。穆陵关西南北沟村的水冲土林,杨廷山下的袖珍石林,都是大自然匠心创意的奇秀之作。
大岘山由古老的花岗岩构成,浑然一体。山顶光亮圆滑,寸草不生,俗称“秃山顶”。登临此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头顶寸发皆无的老寿星。此山历史二十七亿年,是喜马拉雅山寿龄的千百倍,堪称“山中之祖”。雨后,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坑蓄满清水,宛如几十面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日月星辰。传说此地为众仙神鉴容净面之处。山东侧的数组石群,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天然图画。



  • 218.59.142.*
快试试吧,
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关前小岘山高耸而顶平,似崮而非崮。山主体为年轻的火山岩,周边却为古老的花岗岩,奇石遍布,奥妙无穷。最为奇特的,是西北山脊上的一组奇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半圆形支柱,一分为二,中有缝隙一线天。中部是巨大的覆扣弧形石体,从四面看,分别是覆瓣莲花,倒扣的帆船、温和的狗熊,凌空的老鹰。上中下三部分合成汉字的“天”字、“元”字。上部东西横亘一巨石,长约3 米,恰好侧撑在边沿上,支撑点极为狭窄,其险其巧其绝,远胜泰山极顶“拱北石”与沂山极顶“探海石”。更奇的是其象形,从东南侧看,是一条俯卧的鱼,从东北侧看,又成了一条仰卧的鱼,正面看,又是原始鱼头龟首之象。两鱼同体,一俯一卧,一阴一阳,合成“阴阳鱼”,深蕴太极之理,故名“太极石”。观瞻此石,游客无不惊叹自然造化的奥妙、玄奇。
奇地、宝地,往往孕育出奇物、宝物。穆陵关的水晶,堪称穆陵奇宝。水晶以其晶莹的形体、丰富的色彩,奇异的造型,更因其在电子科学上的辉煌功业,通灵聚气、生财安神、净化保健等神功妙用,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第一宝石。
大自然几十亿年的造化神功,在穆陵关孕育出风神独具的穆陵水晶。穆陵关水晶在关东西两侧齐长城沿线及南北方向多有分布,以穆陵关东侧的水晶最为引人注目。这儿的水晶白色、黑色、茶色、烟色均有,紫晶更是量大而名贵,畅销韩国、日本、东海、潍坊、东北等地,在水晶市场上享有盛誉,供不应求。经权威专家鉴定,穆陵关水晶具有形成期长、质地坚硬、晶透度高、色泽亮丽、种类丰富、功能强大等诸多优势,为水晶中的上品。
“穆陵停雪”为沂蒙山著名景观之一。隆冬时节,寒风呼啸漫天雪,群山肃穆万木萧,长城似银蛇起舞,雄关并天地一色。苍松翠柏挂满冰凌,晶莹剔透,五光十色。文人雅士骑马乘轿,登关赏雪,触景生情,诗作连篇。明杨光溥《穆陵停雪》:“同云消尽暮天晴,山南山北一样清。鸟向水晶屏外过,人从云母帐中行。柳花冷覆长春苑,月影寒铺不夜城。却忆蓝天迷逐客,马蹄偃蹇踏瑶琼。”清祝植龄《穆陵停雪》:“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北近岘山岚气会,南临沭水暮云低。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提。惟有阴崖含腊处,三春积雪画桥西。”清高侗《穆陵停雪》:“垂天宝磴朔风弹,腊雪曾经六月看。去鹤饮泉分羽白,春山驰马怯衣单。光添皓月寒生谷,气冽秋霜玉满岩。霸业犹余威烈在,土城长峙碧流湍。”
 古老的穆陵关,雄据崇山峻岭之间, 衔连东西长城, 经纬南北要道,既是军事要塞,亦是风景名胜区,吸引着文人墨客瞻拜游览,著述论提,留下了不少诗文篇章、轶闻趣事。姜尚赐履,穆王巡游,齐桓、管仲会诸侯,孔孟穆陵放仁歌。南北朝时期,北魏攻略刘宋,宋帝向群臣问计。学问大家、御史中丞何承天上《安边论》,首曰“移远就近”,将青、兖旧民及冀州新附在界首者三万余家,全部徙置大岘之南,以实内地。李白游沂山,留下“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的人生感叹。安史之乱后,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痛伤战乱带来的灾难:“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欧阳修任青州知州时,《晓发齐州道中》,“先过穆陵关”。苏轼知密州(今诸城),“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并《新作占山亭》“尚父提封海岱间,南征惟到穆陵关。谁知海上诗狂客,占得胶西一半山。”明安致远的《穆陵关》,让我们体味到穆陵关的南国风情:“轻风细雨霸图闲,石径逶迤瓦砾间。莫道江南烟水阔,春山无尽穆陵关。”张连登的《穆陵关怀古》,又是一幅边塞风光:“齐封赐履旧关墟,遗迹犹传绝险余。立马斜阳荒草外,牧儿一笛晚风徐。”著名文学家、赠礼部尚书公鼐,不满权奸魏忠贤等人的专横跋扈,辞归故里,纵情山水,《自东莱还蒙山过穆陵》,又行进在《沭水道中》。刑部尚书王世贞《清明雨中过穆陵关》,礼部司务宋延年《登穆陵关望云门山》。顾炎武考察山东地理史事,著《山东考古录》,认为“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郑板桥知潍县往来于穆陵古道,留下一串风水故事;抗倭名将戚继光“四十年来汗血间,征鞍重度穆陵关”。蒲松龄屡试不第,在沂水城“刘南宅”及沙沟李家教授学童,常常于穆陵关前山河寺唐代银杏树下,与高僧老道品茗赏景,谈古论今。《聊斋志异》中仅沂水故事就有近二十篇,《杜翁》一篇即发生在马站集的故事。明理学家、礼部右侍郎薛宣,为穆陵关壮美景色陶醉,又恰遇夜雨,文思勃发,一气呵成《穆陵关》诗三首,诗中赞曰:“万山绝顶穆陵关,一上山楼五月寒。烟树满川浮暝色,晚风吹雨湿栏杆。”



  • 梦绕浯水
  • 北岳恒山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安丘召忽吧
分享到:
©2024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