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姑吧 关注:30贴子:128
  • 4回复贴,共1
蒙姑,居昭通至巧家的南大门。蒙姑古镇,依金沙丽水,是巧家少有的流韵着历史文化的一座古镇。山水、街道、屋瓦、地砖之间,浸染着浓郁的人文典故,雕刻着逝去岁月的沧桑,承载着不复时光的痕迹,留下富有金沙江特质的蒙姑文化。
蒙姑气候,火攻窑炉般炙烤,蒙姑山头,呈亮秃顶,这对蒙姑是一件憾事。同事韩光翠却说,蒙姑五十年前不是这样,林丰水茂,野狼出没,曾有邻居小孩被狼叨走,被家狗拼命救回的恩义壮举。说实在的,蒙姑的气候和秃顶,让我对它着实损去了好印象,但因蒙姑流淌着的文化气脉,我又扼制不住对它的仰慕和诱惑。
一条铜马古道,一条金江运河,一条古镇古街,省衢大道一条,文化蒙姑也。
蒙姑是一本历史文化的书,我无法将它逐一打开,何况有的时如彩虹绚丽,却如晚霞谢幕夜色。但是,前清年间,巧家人汉鼎、刘诚父子筹千金巨资开凿的石匠房驿道,却凝固了蒙姑的历
史,滞留了刘氏父子善心仁德、名在民中的口碑。石匠房又名“飞云洞”,工程浩大,当时施工不逊于今人建三峡电站。于荒岭嶙峋峭壁、绝仞千丈之处,历时五年,凿出容车马通行的岩洞栈道,再逢山开路,遇水建桥,贯通四川—巧家—会泽——东川—昆明省道。川盐、布匹、砂糖、药材等物资流转贸易,成川滇“丝绸之路”。后人壁书“利济行人”囊括了刘氏父子的善绩。
蒙姑方言中“2”字的特殊发音,也许是特有地域的风花雪月所致,可好客的蒙姑人中“客”字的发音,却是纯纯正正的北方口语。试想,多少年前,多少中原人因战乱、因宿怨,带着乡音、戏种,带着农耕文明、儒家文化,沿着这条古道移居蒙姑,重新他们部落生存的伊始。
古道是蒙姑的一道风景。昔日古道,马帮络绎,驼铃不绝;茶棚相接,山歌不已。今会泽、汤丹(时属巧家管辖)之铜,马帮驮运,沿古道而下,至蒙姑象鼻岭,经金沙江河运至宜宾,转运京城铸币。有谁想到:蒙姑古道,载汤丹之铜,支撑着整个满清政府的金融、财政;蒙姑古道,是大清王朝铜币流通的起点,古道铜运,曾牵挂着多少臣工的奏章和皇帝的玉批。
古道是一根脚踩的琴弦,蒙姑人张开儒踩着这根弦,迢迢数百里射向滇池,又蛟龙般弹向日本就读士官学校。回滇后创办云南讲武堂,拥蔡锷将军护国运动,浪讨窃国大盗袁世凯;继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陆军总长,统领千军万马,南北戎马,铁血风云。有谁想到:僻岭、弹丸之地蒙姑,竟焊接着堂堂中华民国的一段荣耀历史。
再说码头,蒙姑象鼻岭乃“京铜水运”第一码头。细想当年,阳光、月光、灯光照耀下的金江第一码头,数百马匹横江而立,数百船只漂浮水中,数百运夫往返江岸。铜船点点,扬帆搏浪,如离弦之箭,驶向浩渺金沙。
蒙姑古街,曲曲窄窄,幽深邃远。屋瓦野草倔强,腊黄梨树的木门结实如故宫的永定门。街面跌宕,石板圆润,浸透青光,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马蹄撞击石板的嚓嚓声。2005年深秋,曾和某作家及诗人至此采风,八十高龄的奶奶向我们嚼味过去:茶楼酒肆、戏楼妓院、旅馆饭舍、杂货门面,临街遍布,马蹄声、吆喝声,通宵达旦。再聆听当地艺人二胡、月琴三人奏唱蒙姑古戏《烟花女告状》,仿佛许身《清明上河图》和秦淮河畔。
原始的马帮寂然远去,金沙江铜运,马夫穿梭的古街古巷,也一天天沉静。通衢道上的野草疯长,倾覆了阔宽五尺的古道。如果没有马维雪、韩光翠等人的指引,如果没有亲眼见证石匠房的凌空栈道、岩脊梁上的石驿道,残存的古驿站,甘韶县长题写的“沦可小息”,孰然知会不到,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对日子的憧憬,亢奋与激昂;过程的辛酸,挣扎与彷徨;现实的无奈,悲凉与悲壮;归宿的落寞与绝望……啊,蒙姑古镇!
如今,一条真正意义上“川滇通衢”的巧蒙公路横境而过。为此,巧家决策层几经折腾,伤透脑筋砸锅卖铁,举全县之力,再四方举债,终赢车水马龙之日,铸成新的丝绸之路,不可不谓功盖汉鼎。旧时古人经古道从巧家至昆明往返须半月,如今仅需四个小时。古道沉没了,新的通衢大道车辆不息。蒙姑的古戏、古道、古街,金江漂流,土制豆腐、砂糖,随着新道流向四方。
巧蒙新道对于蒙姑文化,进行着时空的拓展、延伸和着新的生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9-14 11:56回复
    你认识胡蓉吗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03-03 02:25
    回复
      你是蒙姑的吗


      3楼2015-06-04 13:27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6-06 12:28
        回复
          蒙姑人必须赞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7-24 14: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