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吧 关注:19,367贴子:190,038

【煮酒论史】南宋那些事儿(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1楼2013-09-17 08:12回复

    (一)背景
    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梁,掳徽钦二帝北上,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宋朝宗室康王赵构在江南建国,以临安为行在,是为南宋。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对峙开始了。
    第一次南北对峙发生在东晋。早在816年前,西晋就亡于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入侵。“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在江左建立东晋,偏安半壁一百多年,最终被刘宋取而代之。
    南宋在高宗赵构休战议和的政策下建国之初也开始了偏安。直到一百五十多年后,为元朝所灭。
    历史上惊人相似的一幕。
    不过相同的开始和结局,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过程。I


    2楼2013-09-17 08:12
    回复

      (二)偏安之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按书上的说法,这首诗讽刺的是忘却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统治阶级。
      靖康之后,亡国黑暗笼罩在每个宋人心头。在这片黑暗当中,宋人失去了方向,他们无助、迷茫,唯能寄厚望于赵构,希望他能带领他们走出黑暗。
      赵构接受了领导的地位,却不愿意承担起君王的责任。他只想偏安东南,做一个太平天子,将收复旧土、光复故都抛到了脑后。
      幸好“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终究有矢志复国的人在黑暗中点燃了第一束光明的火焰,照耀出了恢复的希望。这个人,叫宗泽,是个书生。他凭借微弱的火光,在黑暗中摸索着。I


      3楼2013-09-17 08:13
      回复

        终于被他找到了一条出路。他呼唤君王前来。君王却惊魂甫定,心有余悸,呆在这儿很安全,何必出去呢?他不理会宗泽。
        宗泽幽愤成疾,倒在了路上。
        宗泽死后,他所点燃的火焰曾一度摇曳不定、黯淡无光。但却未曾熄灭,留给了后来人希望。
        君王的软弱并不能使后来者停下脚步,他们仍在前仆后继。又有三个人走了出来:岳飞、韩世忠、吴玠。他们继承了先驱者的夙愿,以执着的信念、坚定的决心,不断地在黑暗中探索、追寻。
        即将获得成功的是岳飞。通过艰难的奋斗,他已经找到了通往光明的路途,快走出了这片黑暗。I


        4楼2013-09-17 08:14
        回复

          然后,君王却一连发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来,因为一旦失去黑暗的庇佑,就得面对金国的虎狼之师,君王胆怯了。相比之下,君王更愿意呆在黑暗中,不被战争打扰,不被责任束缚,他可以尽情的做他的偏安梦。所以他选择召回岳飞。
          岳飞激愤泪下,心有不甘地班师回朝了。不久就被人脑后敲了一闷棍,倒在风波亭。敲岳飞的人,叫秦桧,他的铁像会跪上千年。
          岳飞死了,带着收复中原,迎回二圣的壮志。
          君王了却了所有的忧患,便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偏安梦。他不知道,他将被后世斥为昏君。
          史载:宗泽以书生之躯领兵抗金,守卫东京,收复河北,上书请赵构还京,赵构不应。宗泽“连呼过河者三而卒”,抱憾而死;韩世忠,混混出身,却以八千精兵破金兀术十万大军于黄天荡,惊丧敌胆,取得了“金人至是不敢复渡江矣”的战果;吴玠守蜀,三拒金人于川外,力保东南半壁之安。有诗曰:“中兴将士材无双,胡儿胡儿莫窥江!”I


          5楼2013-09-17 08:14
          回复

            不过,他们的努力,却只为君王创造了更佳的环境和条件,使他可以肆无忌惮的偏安下去。
            最让人叹惋的是岳飞。取得郾城大捷后,他又大破金兀术于朱仙镇,进逼东京汴梁,克复故都指日可待。岳飞也高兴地对手下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
            可是,宋高宗却将他召回,致使“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其后岳飞更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惨死风波亭。《宋史·岳飞传》中说:“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精忠报国,天日昭昭。
            后人评,有恢复之将,无恢复之君。I


            6楼2013-09-17 08:15
            回复

              (三)沉沦
              高宗退位后,孝宗继统。这是一位欲有所作为的明君。他派张浚北伐,想收复故土。可惜符离师溃,宋军败绩,于是只能再次议和。
              偏安之局从此定下来,复国之火终于熄灭了。
              皇帝、大臣、百姓,都认为光复故国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索性放弃努力,一心一意地偏安。
              南宋屈服了,宁愿被黑暗包围、覆盖、侵蚀,也不愿起来想办法驱散他。
              偏安一隅,贪图享乐,沉溺安逸,不思进取。这是南宋最真实的写照。
              这期间也曾有人站出来呐喊,试图唤醒早已沉睡在偏安梦中的众人。不过人们充耳不闻,堕落如故。I


              7楼2013-09-17 08:16
              回复

                最著名的是两个文人,他们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抗金斗争。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希望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在婚姻破碎,感情受挫的情况下,他来到了四川抗金。如今,他也老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豪气也已消磨殆尽,不过爱国之情却从未改变。看尽了遗民落泪,一次又一次地南望王师,却总也盼不到。临死时,仍是念念不忘地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惜他永远也听不到了。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十三年过去了,鬓有白发的辛弃疾早不再是当初那个直入敌营、擒拿叛徒,“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的少年。晚年登临京口北固亭,拍遍了栏杆,却无人会意,只能留下一声最苍凉无奈的叹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诗人和词人,虽未能改变时局,但以文学寄托爱国思想和报国热情,进行大量的诗词创作,却在中国文学史尚留下了重重的一笔。I


                8楼2013-09-17 08:16
                回复

                  这是光明的一面。阴暗的一面势力更强大,影响更恶劣,后果更严重。
                  南宋奸相辈出,以四人为最:秦桧党同伐异,陷害忠良;韩侘胄贪黠不德,好大喜功;史弥远专权擅政,朝纲独断;贾似道荒淫无道,误国误民。
                  正是在“四大奸相”的负面扶持辅助下,南宋进一步沉沦,并混混沌沌地度过了一百多年。如无意外,它必将像东晋一样毫无痕迹的被取代灭亡。
                  然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南宋终于在忧患中觉醒了,因为他遇上了一个要命的祸患: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凶猛的恶狼。
                  一个强大的异族政权从北方崛起,他们的南下由外破开了笼罩南宋百年的黑暗,带来了短暂的光明。宋人懒洋洋地醒来,却发现更恐怖的黑暗已经再次包围了他们。
                  这群外来者的目的,是掠夺,是占领,是征服。
                  南宋面对的,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敌人和严峻的形势。I


                  9楼2013-09-17 08:17
                  回复

                    到此本该结束,但若真是这样,就并不能算南宋已觉醒,之前的抵抗,仅是一家一姓改朝换代的必要过程而已。
                    觉醒之后,应该是爆发。
                    这是宋朝三百年来最黑暗的时刻。人们已经不知所措,即将妥协,屈服。
                    英雄们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12楼2013-09-17 08:19
                    回复

                      (五)爆发!最后的抵抗
                      在不同的时局,会产生不同的英雄,即所谓“时势造英雄”
                      当黑暗笼罩大地,一切都已经了无希望。所有的人都慑服在有所不为时,英雄已随时准备好领导那些只能被领导的人,强横地与历史背道而驰。
                      因为英雄无所畏惧,即使时不于我,英雄也能逆天而行。
                      京师陷落前,朝廷曾诏天下勤王。于是英雄们开始了最激烈的抵抗。
                      李廷芝遣兵来援,张世杰率师入卫。文天祥奉召涕泣,尽散姬妾家资,募兵勤王。
                      及京师陷,太皇太后拥宋恭帝出降,英雄们仍未放弃。他们分散东南各地,起兵抗元,试图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救国家灭亡之患,解百姓倒悬之危。I


                      13楼2013-09-17 08:19
                      回复

                        爆发了,彻底爆发了。
                        宋人再不是软弱无能,毫无斗志的败兵;再不是纵情声色,楚囚对泣的官员;再不是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百姓。两宋尚文所酝酿了三百年的文化精神,文化力量,在自身存亡生死攸关的时候,尽情地释放出来。大宋不能被野蛮所替代,被暴力所打败,被异族所征服!
                        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它在北宋的积弱中逐渐生根发芽,积蓄能量;它在南宋的偏安中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他一直隐藏在背后,支撑着一个朝代。它被朝代表面的积弱偏安所掩盖,只为在最危机的时刻拯救天下。
                        如今,是它爆发的时候了。
                        英雄们站了起来,用无畏的勇气、必胜的信念、报国的决心,唤起了人们心中暗藏的精神力量,领导着人民进行最后的抵抗,捍卫自己的国家,保存自身的文明,维护自我的尊严。
                        I


                        14楼2013-09-17 08:20
                        回复

                          一把大火在东南燃烧起来,抗元斗争风起云涌。忠臣义士不懈地抵抗,由朝廷变成行朝,从陆地到海上。
                          令后人惋惜的是,他们终究失败了。不是他们太无能,是元朝太强大,当世无可抵抗。
                          崖山海战,南宋惨败。十万兵民及朝廷诸臣、后宫女眷投海殉国。抗元活动正式宣告失败。
                          失败的英雄们,更用他们的行为诠释了精神力量的伟大:谢枋得拒绝元朝征召,在老母死后便绝食殉国……崖山之败,丞相陆秀夫盛装朝服,向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行礼,对他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陛下也只能以身许国了。”然后陆秀夫背起八岁的皇帝,走过回首临安的最后一程,跳入了水天一色的大海……张世杰连败不馁,竭忠尽义,却再也坚持不住了。海上大风忽起,手下劝张世杰登岸躲避。张世杰焚香祷告上天:“天若不想令我存留赵氏,就让大风颠覆我的船吧。”于是大风掀翻了张世杰的坐船……
                          一切都烟消云散,留下的是明人吴国伦的感叹:“当时血战潮痕在,常使英雄涕泫然!”
                          后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崖山之后,再无中国。”I


                          15楼2013-09-17 08:21
                          回复

                            (六)道义、正气
                            南宋灭亡了,留给元朝的,是不解、迷惑、惊讶、怅然。他们不明白是怎样的力量,支持着一个弱小的王朝,一个柔弱的民族,使这些人变得如此坚强,竟在他们的铁蹄下顽抗了五十三年;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影响着这些人的思想,使如此多的忠臣义士或死节报国,或隐居不仕。
                            他们企图从服毒未果、兵败被掳的文天祥身上找出答案。宋恭帝,元丞相,忽必烈相继前去劝降,却都被严辞拒绝。
                            文天祥被囚于北庭,在一间土室中写下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唱——《正气歌》。其中有两句话,是他内心的写照:“时穷节乃现,——垂丹青”。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文天祥最后从容就义。《宋史》载:“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面再拜而死。”I


                            16楼2013-09-17 08:21
                            回复

                              其实元人想要的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带铭》,这也是他的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今而后,庶几无愧”。
                              成仁取义,问心无愧,是英雄生命的写照。
                              支持他们的力量,是道义;影响他们的精神,是正气。
                              文天祥的行为告诉了所有的人,道义存在于人心,正气存在于天地万物,道义给他们抵抗残杀侵略的力量,正气给他们以维护正义保守气节的精神。肉体可以被征服,但道义与正气是绝不会被征服的。
                              元人到底没明白这道理。于是90多年后,不甘再受压迫的汉人开始起义,落后的元朝被大明太祖赶回大草原上放羊去了。
                              两宋尚文,人们懂得忠孝节义、礼仪廉耻,这是在宋朝建国之初,道义与正气就初步形成的原因。虽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尚武强国,但其形成的文明高度,绝对是异邦者无法企及的。元朝作为一个文化落后,只知占领、掠夺、征服的民族,他们所获得的仅限于军事上的胜利,自然就无法明白,先进文明永不可能被落后文明所征服的道理。
                              道义不灭,亘古持正;丹心永照,浩气长存。I


                              17楼2013-09-17 08: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