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九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2]源流十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因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姓氏多为复姓,因此全部被强迫改为单字汉姓。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象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氏等千古相传的古代复姓,也被稀里糊涂地成为被禁之例,这些包含“孙”字的复姓族人也不得不省改自己的姓氏为单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源流十一源于姬姓,出自明朝时期大臣轩辕斌,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山东的《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源流十二源于姬姓,出自明朝时期名士朱一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字太初,他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该事件之后,朱一元因为是安化王的宗族,他怕因此受到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又号太白山人。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