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孝吧 关注:1,184贴子:19,412

闲话李克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纯个人观点,不喜莫喷。
凡说到李存孝,自然就会说到李克用。然而,李克用的形象,在历史舞台上可谓高大无比,仁慈正义。就以京剧《珠帘寨》而言,把一个年仅二十二岁、只是个云州守捉使的李克用描绘成白发银须的王爷,把云中主将段文楚说成段国舅,斗鸡台杀死段文楚之因,也改成其言李克用坐像不端。类似之作比比皆是,不一而论。
前些时候,见有网友发帖说:“李克用是唐朝的最大的忠臣。”觉得有些值得商榷。近见网友发帖说:“李克用是山西名人。”本人倒也认同。
李克用之所以是个“名人”,并不是因为他做过多少利国利民的事业,而是缘于他一生中的三件事和两个人。


1楼2013-09-23 18:52回复
    第一件事便是云中起事。
    云中起事,文人墨客都把其因归结于“克扣粮晌”似乎是个不经意的突发事件。其实是李昌国父子蓄谋已久的暴乱行动。
    首先是事件的时势背景,当时正逢黄巢追随王仙芝起义,中原大地已是烽火连天,而且义军势如破竹,席卷黄河两岸。李克用父子见时机已到,便反动此次事件。可以说此事事出有因,绝非偶然。
    其次,李克用之所以能成为事件的主角,是因为朱邪家自太宗以来就效命朝廷,到李克用已非如今人们所言的官二代,身边必然有一群人追随。身后又有其父李昌国的支持,自然就多了一份野心。


    2楼2013-09-23 19:24
    回复
      其实,段文楚严令军士缩减衣米,只是因为代北连年荒旱,百姓饥寒,均需不供,漕运不济,而怜悯百姓疾苦而为。李克用自蔚州起兵也只是配合其父称病不赴云州刺史之职而已。
      事件经过
      李克用杀死段文楚,云中起事告捷。李克用一面宣布自称云中留后,一面大肆掠夺周围百姓粮物,使原本饥寒交迫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朝廷自然不会放任其为。既不承认其云中留后,又谴责其倒行逆施。李克用哪里肯从。朝廷一怒欲出兵征讨。此时李克用父子的表演可谓恰到好处。李昌国暗中支持李克用胡为,表面上却向朝廷保证,李克用年幼无知,一定要让他诚服大唐。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朝廷不得不出兵征讨。也正是李克用父子的精彩表演,唐朝认为,李克用,一个二十出头的孩子,只要朝廷表明态度,晓之以理,必会就此罢休。加上中原战事吃紧,也派不出多小精兵强将,两次征讨皆大败而终。李克用父子更是肆无忌惮,宣布公开叛唐。攻宁武,陷岢岚,一路烧杀抢掠,直逼太原。此时朝廷才明白,李克用父子已是王八吃称砣——铁了心要造反,于是派李琢,赫连铎带兵征讨,结果沙陀兵一败涂地,李克用父子也落荒而逃,只带不足两千人马北遁鞑靼,寄人篱下。


      3楼2013-09-24 09:59
      回复
        云中起事的影响。
        此事件虽然以唐军全胜告终,但对当时的局势影响颇大,近三年的征战不仅使唐朝损失打量人力物力,而且事后不得不派重兵镇守云中等地,客观上起到与黄巢南北呼应的效果。
        对李克用而言,虽然败北,却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谋反的试尝。并对失败的经验进行了反思。这就是唐朝虽然已是摇摇欲坠,但死忠大唐的臣民还是多数,他们向往大唐昔日的辉煌。即便是有朝一日,大唐轰然倒地,也要在这具死尸上借尸还魂。可做毁唐之事,不可说反唐之言,为日后图谋霸业制定出行动纲领。客观上来说,确使李克用声名远扬。常言道,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李克用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其他藩镇岂敢不高看一眼。因此事后不久,王处存,王重荣纷纷与其结盟,使其势力大增。
        如果说没有云中起事,二十多岁的一个基层小吏,何时才能爬到节度使的宝座。


        4楼2013-09-25 08:33
        回复
          第二件事就是所谓四次勤王。
          李克用逃亡鞑靼,一方面向朝廷认错,一方面收拾残部准备东山再起。不久黄巢攻陷长安,李克用便率万余众,谎称奉旨南下勤王。一路烧杀抢掠,直逼太原。李克用欲进城,郑从谠则紧闭城门,在城头上晓之以理,并赐钱粮。李克用本想以勤王的名义,占领兵变时未能得到的太原,哪把一点钱粮看在眼里。于是命沙陀军大肆抢掠。郑从谠则派将驱之。李克用知道阴谋不能得逞,只好‘北归’。
          然而‘北归’何处李克用一时无了注意。回鞑靼,不但面子上过不去,而且将抢掠的财物交与鞑靼酋长更是与心不甘。于是便想到当年云中起事的发祥地蔚州,然再想以目前区区万余兵马也难以攻下,倘若赫连铎云州出兵,则更无胜算。最后想到殿子山,也就是如今的空中草原,有几百名黄巢的追随者,便决定以剿匪之名先取殿子山,然后择机攻占蔚州。
          由于李克用过于小视殿子山上的义军,以为,只要我李克用一到,他们不是作鸟兽散,就是跪地受降。加上沙陀军大部沙陀军分散在各城各县抢掠,一时难以归聚,便自己带领一千余人马向殿子山杀来。没想到山上早有准备,攻打了一天,不仅没伤到义军一兵一卒,反自己损失不小。无奈只好撤兵于灵丘境内,等候后续部队的到来。正是此时的一天遇见李存孝打虎,并将其收为部下。


          5楼2013-09-26 09:13
          回复
            也正是由于李存孝的威猛而轻取殿子山,又阴差阳错地连夺忻、代二州,才使李克用有了暂时立身之地。
            对于此次所谓的勤王,古籍中以及崇拜李克用的人,都说李克用兵到太原,是因为大雨而北归。这一点很难让人信服,难道说大雨只往太原以南下,太原以北就不下雨了,更何况沙陀军抢掠已波及上党地区。
            其实,此时李克用确实遇到大雨,只是在攻下殿子山的当日。不仅雨大,而且风更大,一直将李克用困在山上近三天,将山上义军存放粮食的粮仓全部刮倒冲毁,致使黑豆、谷子,莜麦全部飘落于山下,也彻底粉碎了李克用企图以殿子山为基地攻打蔚州的美梦,却留下黄巢的千古佳话。涞源人至今还说,黄巢义军为不让李克用得到给养,把所有的粮食都撒在山上。黑豆冲到了涞源,所以涞源的黑豆品质最佳,谷子冲到蔚县,蔚县的小米最好吃,而莜麦冲到灵丘,灵丘的莜麦面最为上乘。此故事,前几年,中央四套节目,《涞源传奇》中,一位金家井的老先生,还在银屏前津津乐道地讲述过。


            6楼2013-09-26 09:56
            回复
              至于第二、三次勤王,古籍中渲染极多。其实时至882年,黄巢于是众矢之的,强弓之末。其大将尚让首先被李茂贞所败,后又于龙尾破为郑畋,唐弘夫所败。尚让已是锐气全无。黄巢的另一位大将朱温也是屡战屡败,而且各路藩镇齐聚长安,对黄巢群起而攻之,李克用此时出兵,自然是多了几分胜算,更何况有了李存孝。李克用兵进长安大肆抢掠一番返回,使那些痛恨黄巢义军的文人墨客不得不写道:官兵抢掠与贼无异。不管怎么说,这两次勤王,在客观是还是击败黄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说到第四次勤王,更李克用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而已。


              7楼2013-09-27 08:03
              回复
                好贴。
                “可做毁唐之事,不可说反唐之言,”,精彩!


                8楼2013-09-27 08:38
                收起回复
                  起因乃为,王重盈卒前,知道李克用的为人,将后事托付于李茂贞、韩建等人,欲立其子王珙继位,并本奏朝廷。李克用闻知也表奏一封,要立其婿、王重荣的养子王珂。昭宗无奈欲派崔胤为护国节度使,李克用坚决反对。有宦臣曰:“按理当立其嫡子,论势不如立其养子。因为李茂贞与王珙非亲非故,不能继位也必将不了了之,而王珂是李克用的女婿,大权旁落他岂能善罢甘休。”昭宗本来就是个无主见之君,于是便同意李克用立珂。这下可恼了李茂贞,自以为托孤在身,便于韩建等人进京请命。昭宗自知理亏,哪里敢见。尤其是出骚主意的宦臣们更心知肚明,倘若李茂贞前来,昭宗实话实说,李茂贞绝不敢动昭宗一发一毫,而他们的性命可能难保。于是连哄带骗地让昭宗避走石门。同时对外宣称李茂贞造反。
                  李茂贞的所为正中李克用的下怀,也是在李克用的预料之中。于是在第一时间起兵,向长安杀来。中途先杀死王重盈的次子王瑶,直至渭北,又是“天降大雨”,据说一下就是六十天。李克用毫无归意,欲进朝。都押衙盖寓看到明白说道:“天子还自石门,寑未安席,若晋兵渡渭人情岂能安?勤王而已,何必朝哉。”李克用闻言道:“盖寓犹不信我,况天下乎。”可谓是一语中的,不打自招。


                  9楼2013-09-27 09:34
                  回复
                    老衲偶然得到一卷天书,打开一看,顿时强光刺眼。啊!!!!!!!!我的眼睛,
                    然后我赶紧把它扔了,因为我怕你们会揍我←_←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9-27 11:08
                    收起回复
                      第三件事,就是不改年号,被后人大赞特赞。就当时而论,不管以何种方式与梁分庭抗礼,不改年号者大有人在。文人墨客为何偏偏以此颂扬李克用?
                      以上三件事,似乎成了李克用的政治资本。其实,既是没有之些事,只要李存勖当了皇帝,李克用被追封为太皇,那些持成王败寇老理的文人墨客,也会以其他理由我李克用歌功颂德。
                      至于两个人当然是李存孝和李存勖。


                      11楼2013-09-28 11:24
                      回复
                        更正;“我李克用”应为“为李克用”。
                        过去只要说起残唐,人们必然会说到李存孝,故李存孝可谓家喻户晓,而知道李克用的人却不多。但时至今日,才发现,古籍中凡说到李存孝的地方,皆离不开李克用,以李存孝衬托李克用的英明伟大。也就明白了涞源人为什么只乐意听口耳相传的故事,却不不爱看、听残唐时期的戏剧和鼓词。
                        李存孝之所以成为李克用成名的因素,主要还是他的勇猛和战绩。对这一点,有人可能不屑一顾。然而,事实却是,李克用云州兵败之后,几乎成了流寇,不要说下长安,就是太原也难以逾越。自从李存孝投军之后,使一个穷途末路的李克用,摇身一变成为河东节度使、晋王。攻晋、绛,取邢、洺,使黄河以北皆纳入晋之版图。可是,这一切在李存孝被害之后,化为乌有。由此可见,正是李存孝为其打出了地盘,打出了江山,打出了名声。


                        12楼2013-09-29 09:13
                        回复
                          说李存孝是中国最猛的将军,有很多网友持不同看法,此乃正常现象。因为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英雄,每个人心中也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不同时期的英雄有一个比较标准。但就威猛一方面来说,李存孝应是当之无愧。五代残唐可谓不见名臣理朝政,只闻勇将争剑锋,实乃名将辈出。被人誉为飞虎子的李克用,当是一个能冲锋陷阵的武将,可与李存孝做一比较。当年孟方立在邢州时可谓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可是在李存孝的攻打下,却如囊中取物。当李存孝弃暗投明、认祖归宗之后,邢州还是当年的邢州,兵将不足两千,李克用却束手无策,只好用上最原始、最无奈的办法,挖沟筑堑。李存孝偏偏不将其当回事,每日出城如同巡游打猎一般,弄得晋军伤亡极大,筑堑不成。此时的李克用的飞虎子的威风何在,为何不冲锋陷阵,将李存孝赶回城中?仅此可见李存孝的威猛。


                          13楼2013-09-29 10:06
                          收起回复
                            谢谢吧主加精。
                            李克用灰头土脸地返回,看着那被石狮子砸成数丈宽缺口的沟堑,心中又恨又怕。见了堑外早已焦急等候的诸将,只是一言不发,向其大帐走去。一路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一个为人所不耻的下三烂的伎俩。


                            16楼2013-10-01 11:12
                            回复
                              顶起来!


                              18楼2014-01-03 11: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