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义上说的精神分裂症,实际上就是佛洛依德的“自我”与“本我”之间不能很好的融合而造成的“分裂”现象。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就是大脑与内心的关系。
研究表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心”,就是潜意识。大脑是心的产物,大脑的意志是心愿语言化、逻辑化的表现。所以,大脑的意志也叫“语言心”,内心的愿望也叫“自性心”。
正常情况下,大脑对六觉(眼耳鼻舌身意)的所有指令将反映自己的意志,这种意志的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客观世界的知识(如观念),一是来自内心的基本欲望(如快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身体的基本功能是由深层潜意识决定的,比如肠胃的工作不是由大脑和“心”控制的,而是由更深层次的意识决定的。
身体的功能障碍一般指生理性疾病,而精神分裂属于心理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的根本问题就是“心”与“脑”的协调问题。脑的思维特点是逻辑的,心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的。当大脑不能翻译(理解)“心”所表达的信息(愿)时,“心”将无所适从,严重一点它就按自己方式(形象思维)进行表达,而这种方式,人们的大脑很难理解。于是人们把这样的行为叫人格或精神“分裂”。
“心”的表达方式通常是不理智的,有时候很幼稚,有时候像梦境,这些都反映了“心”的工作模式及其特点。理解这点后,我们再看精神分裂症的行为,就不难理解患者正处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了。
长期以来,心与脑的沟通问题都是宗教在研究,直到现代心理学快速发展,科学才涉入。最新研究表明,“心”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是很自然的,影响式的,有一定隐含性,一般情况下大脑不知不觉,所以称之为潜意识。脑的功能除开对其他“五觉”捕获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心”的理解。例如,做梦就是潜意识在工作,解梦就是对“心”所传递的信息(梦境)的反编译。对“心”的理解,宗教称之为觉悟。
上面阐述了精神分裂症产生的根本原因及背景,而导致精神分裂症爆发的直接原因却是因为患者的潜意识存在某种“炸药包”和“导火线”。研究表明,三岁前的记忆是形成潜意识的基础。简单的说,潜意识就是三岁前的记忆。三岁前的记忆包括胎中记忆。导致精神分裂症的“炸药包”就存在于患者三岁前的记忆中。“炸药包”就是“信息包”,其实就是尚未维护(归整)好的信息。而“导火线”就是触发这个信息包的事件。一般而言,13岁、30岁左右是触发的高峰期,因为这两个时间点分别代表身体成熟与思想成熟。
大脑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跟记忆进行对比。成年人的思维要跟婴儿期的记忆进行对比,同理,婴儿的思维就要跟胎儿期的记忆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炸药包”,就很容易形成思维障碍,就好像每次都过不去这个“坎”。长期下来,“炸药包”被回忆赋予的能量不断得到累积,气球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件事情……
我们知道,回忆要很认真,回忆久了会累,所以回忆消耗了能量(也叫心力)。这种能量的消耗其实是一种转移,转移到了被回忆的那些信息上了。当信息获得能量的时候,将出现结构(俗称相或像),这就是另外一个人格出现形象的原因。例如在文化层面,关羽的信息获得人们不断的回忆后,关羽就成为了“神”,“显灵”并不奇怪。
精神分裂也叫人格分裂,意思就是在我们“身体”内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格,有人的、也有动物的,比较少有植物的或非生命的。当我们认定自我(显意识)为主的时候,另外一个人格就变成了“他”。其实你身体内所有人格都是你自己,不能理解的时候才叫分裂。分裂时,其他人格不管大脑的理智而独立工作,像一个没妈的孩子。其实,我们的认定刚好是颠倒的,潜意识才是母,显意识才是子。也正因为如此,传承中才有“人不能忘本”、“做人不要太自我!”的说法。
治疗精神分裂症,解铃还须系铃人。从回忆入手,科学理解记忆中的相关道理,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根本途径。其他方式大部分治标不治本,尤其是长期服用那些镇静类药物,都会给人体神经带来不可修复的硬伤。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我的观点是:这是一群活在内心世界的人,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不能履行正常人探索进化使命的话,他们是真实的,不可歧视。
201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