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二战战败国如何蜕变汽车强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本汽车工业从战争中萌芽,美国人“养虎为患”亲手培养出这个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历经磨难却屹立不倒,日系车的崛起史,告诉我们日本何以从一个战败国迅速蜕变为世界经济强国……最早进入日本人视野的是美国汽车公司Locomobile,1901年,Locomobile在东京开设了一家专卖店,日本人第一次亲眼见识当时最先进的汽车工业产品。图为1905年Locomobile生产的汽车。


IP属地:山东1楼2013-10-03 10:43回复

    1902年,一位21岁的日本青年内山三郎受Locomobile的启发,打造了两台实验性的汽车,引擎取自美国车,车身则由内山三郎自己打造,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本土汽车。图为1907年内山三郎和他打造的日本历史上第一台汽车Takuri。


    IP属地:山东2楼2013-10-03 10:44
    回复

      在二战爆发前,日本汽车工业对欧美亦步亦趋,所产车型多为仿制。1914年,三菱重工制造了22台Modal A汽车,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款量产车型。Model A的外观借鉴了菲亚特A3-3。


      IP属地:山东3楼2013-10-03 10:45
      回复

        1925-1927三年间,福特、克莱斯勒、通用三大美国汽车业巨头先后在日本开设工厂,在此后10年间,这三家公司生产了近21万台车,产量是本土车企的近两倍,占据日本汽车销售市场大半江山。图为成立于1924年12月的福特横滨工厂。


        IP属地:山东4楼2013-10-03 10:45
        回复

          1936年,日本政府通过汽车工业法明确规定保护本土汽车业,到1939年,外国汽车制造商几乎被驱逐出日本。二战爆发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重心转向为军事服务的卡车制造。1937-1941年,日本的军用车产量猛增270%,达到了10万台级别。图为丰田Model G1,那个年代的产物。


          IP属地:山东5楼2013-10-03 10:46
          回复

            战争的特殊性令日本政府将汽车工业放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上,战争令日本的经济根基尽毁,却也因政府的强烈干预让日本的汽车工业走向系统化。为战后日本将汽车工业立为支柱产业埋下了伏笔。图为1948年的东京街头,人们好奇地注视皇宫前的军队和车辆。


            IP属地:山东6楼2013-10-03 10:47
            回复

              众所周知,如今享誉世界的几家日本汽车制造公司或多或少有军工背景,这与日本汽车工业发端自战争密不可分,以如今的巨头之一NISSAN(日产)为例,NISSAN最早的品牌叫DAT,旗下含有日立等著名军工企业。抗日战争中,华夏大地不乏日产生产的军用卡车的身影。当然,这段不堪的历史是如今的日本车企避之不及的。图为DATSUN品牌LOGO,看出端倪了么?


              IP属地:山东7楼2013-10-03 10:48
              回复

                二战令日本经济陷入瘫痪,国民财富丧失38%,工业生产能力仅相当于战前的31%,900多万人流离失所。在这种背景下,战时仍保持发展的汽车工业,由于其优良的基础,集合钢铁、橡胶、机电等基础工业的综合性,成为日本政府复兴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图为1945年9月9日,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向何应钦呈递降书。


                IP属地:山东8楼2013-10-03 10:49
                回复

                  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仅13天后,通产省官员就召集丰田、日产等巨头,商讨日本工业再建问题。通过关税壁垒、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种种手段,战后10年到了1955年,日本汽车工业扬眉吐气,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直到1966年以前,日本汽车工业的重心仍是生产卡车等工业用车,民用市场凋敝。图为1963年,繁忙的东京街景。


                  IP属地:山东9楼2013-10-03 10:49
                  回复

                    在二战日本战败后还有一段重要的历史:1950年6月打响的朝鲜半岛战争。美军长线作战,选择日本作为其重要的军备供应方,这在当时相当于整个日本经济的“救命稻草”。在朝鲜战争打响一年后,日方输出军用订单34亿美元,其中约3亿为军用卡车和零配件订单。而在战争中受损的车辆也大批量运回日本修理,为日本汽车工业的复苏立下汗马功劳。图为美军仁川的一个军备补给基地。


                    IP属地:山东10楼2013-10-03 10:50
                    回复

                      随着经济的强势复苏,日本的民用车市场逐渐打开,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日本刮起了“三轮车”旋风,1953年,日本一跃成为全球摩托车第五大生产国。到了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开始架设全国性的高速网络,为民用汽车的井喷打下了基础。图中左侧为那个年代日本产的三轮车。


                      IP属地:山东11楼2013-10-03 10:50
                      收起回复

                        二战后,出于政治上的考量,美国政府给予日本大量经济援助,其中一项就包括帮助日本本土汽车业发展,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默许,叱咤全球的底特律三巨头也不可能乖乖地撤出日本。而日本人则抓住这个机会,向欧美国家学习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同时加以适应日本本土的改良。图为丰田的技术专家赴美取经。


                        IP属地:山东12楼2013-10-03 10:51
                        回复

                          时过境迁,谁能想到美国政府这一“招安”政策,竟培养出丰田、本田、日产这样日后足以和福特通用抗衡的超级巨头?2009年通用宣布破产保护前被迫辞职的悲情CEO里克·瓦格纳透露,由于政府强令在上世纪50年代撤出日本,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禁止进军日本,包括通用、福特在内的美系车企在日本“遗失”了50年,此后他们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图为1958年款Datsun 1000 Sedan,日本第一款量产运动车型。


                          IP属地:山东13楼2013-10-03 10:52
                          回复

                            Kei Car主要对排量和空间做限定,颁发黑底黄字或是黄底黑字的特制牌照。各家公司为了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拼命研发新技术,增压进气系统、CVT变速箱、甚至混合动力,都在这样的苛刻限定下诞生,为日系车日后靠“节油”打天下埋下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Kei Car的排量标准不断放大,但相比一般家用车,依然有很大的节能优势。图为2012年东京车展上的大发Copen,排量仅为0.66升。


                            IP属地:山东14楼2013-10-03 10:53
                            回复

                              50年代/60年代,是日本战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也是日本国内民用车市场彻底打开的时期,1954年,第一届东京国际车展应运而生,吸引了55万观众,在当时引起了轰动。通过车展中与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日本车企决心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引入大批量生产流水线。图为1963年第五届东京国际车展。


                              IP属地:山东15楼2013-10-03 1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