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愉悦的战士(1)
1926年2月15日傍晚,在大上海的奥迪安电影院门口,红男绿女们鱼贯而入,一幕新电影就要开映了。几个印刷厂的学徒在影院外面,正向来来往往的摩登男女吆喝着,这次叫卖的东西有点特别——一份新鲜出炉的画报。
画报封面是一个手持鲜花、笑靥迎人的美人,那美人正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封面用彩色铜版纸印刷后,显得格外鲜艳夺目。人文荟萃的上海素来无奇不有,却从未见过这么一份靓丽的画报,而且此画报只售大洋一角,为优待街头读者还打了八折。路人的目光一下被这份画报吸引住,纷纷为之解囊。很快各个书店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前来订阅。画报初版3000册即靠这种最原始的方式销售一空,后来又追加了4000册。
这份叫《良友》的画报从此不胫而走,一纸风行全国。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知识阶层还是妇孺之辈,都对它爱不释手;无论在通都大邑还是穷乡僻壤,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布满了它的身影。“以致后来画报上印上一张世界地图,密密麻麻地印上良友的销地,并在地图上写着‘良友遍天下’。”马国亮:《街头叫卖传遍天下》,《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三联书店,2002年。
《良友》画报在民国期间绵延近二十载,直到1945年10月才停刊,正式出刊共172期,另有《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和《良友八周年纪念刊——美术摄影专集》特刊。那么多年基本每月一期,每期销量均数以万计,最高时竟达4万余份,不仅为当时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时事、都市时尚等诸多资讯,也为历史留存了中国尤其是上海社会的斑斓图景。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良友》出版时间之长,地域之广,销量之大,读者之众,在画报史上无出其右,连美国的《生活》亦相形见绌。这份画报几乎见证了20世纪20年代下半叶到40年代中期中国乃至世界的风云变幻,成了民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综合画报。
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开埠后,上海从偏地小邑一跃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这座充满着缤纷色彩的城市,背后隐藏着斑斑疮痍。旗袍和西服、月份牌和文明棍、黑帮和拿摩温、摩登女郎和洋人,这个被称为“远东商埠”、“世界名城”、“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滩,曾经被多少溢美或抹黑之词形容过。大世界和百乐门的歌女,阮玲玉和胡蝶的电影,张爱玲和穆时英的小说,这些彰显出十里洋场的繁花似锦,亦标示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新、奇、洋。
上海的繁荣吸引了全球各地淘金者的目光,他们一齐涌进去造就了这个城市的畸形繁荣。当他们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丰富物质享受之后,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就越来越迫切。因此上海文化产业异常发达,“一部近代上海报刊史,等于是近代中国报刊史的缩影,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报刊,几乎都能在上海找到它们的典型”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据历史研究资料显示,上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杂志占全国七成以上,远远超过其他城市。根据上海通社1937年编著:《一九三三年的上海杂志界》,文海出版社于1985年重印出版《上海研究资料正集》。
时来天地俱合力。商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达,加之西方先进的摄影技术传入,为时尚画报这种大俗和大雅混杂的消费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经济和文化空间。这时一份叫《良友》的画报应时而生,成了这个城市精神追求与时尚的引领者。这份画报的创办全赖一人之力,甚至乃是创始人伍联德理想主义的一次实验。I
1926年2月15日傍晚,在大上海的奥迪安电影院门口,红男绿女们鱼贯而入,一幕新电影就要开映了。几个印刷厂的学徒在影院外面,正向来来往往的摩登男女吆喝着,这次叫卖的东西有点特别——一份新鲜出炉的画报。
画报封面是一个手持鲜花、笑靥迎人的美人,那美人正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封面用彩色铜版纸印刷后,显得格外鲜艳夺目。人文荟萃的上海素来无奇不有,却从未见过这么一份靓丽的画报,而且此画报只售大洋一角,为优待街头读者还打了八折。路人的目光一下被这份画报吸引住,纷纷为之解囊。很快各个书店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前来订阅。画报初版3000册即靠这种最原始的方式销售一空,后来又追加了4000册。
这份叫《良友》的画报从此不胫而走,一纸风行全国。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知识阶层还是妇孺之辈,都对它爱不释手;无论在通都大邑还是穷乡僻壤,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布满了它的身影。“以致后来画报上印上一张世界地图,密密麻麻地印上良友的销地,并在地图上写着‘良友遍天下’。”马国亮:《街头叫卖传遍天下》,《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三联书店,2002年。
《良友》画报在民国期间绵延近二十载,直到1945年10月才停刊,正式出刊共172期,另有《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和《良友八周年纪念刊——美术摄影专集》特刊。那么多年基本每月一期,每期销量均数以万计,最高时竟达4万余份,不仅为当时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时事、都市时尚等诸多资讯,也为历史留存了中国尤其是上海社会的斑斓图景。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良友》出版时间之长,地域之广,销量之大,读者之众,在画报史上无出其右,连美国的《生活》亦相形见绌。这份画报几乎见证了20世纪20年代下半叶到40年代中期中国乃至世界的风云变幻,成了民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综合画报。
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开埠后,上海从偏地小邑一跃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这座充满着缤纷色彩的城市,背后隐藏着斑斑疮痍。旗袍和西服、月份牌和文明棍、黑帮和拿摩温、摩登女郎和洋人,这个被称为“远东商埠”、“世界名城”、“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滩,曾经被多少溢美或抹黑之词形容过。大世界和百乐门的歌女,阮玲玉和胡蝶的电影,张爱玲和穆时英的小说,这些彰显出十里洋场的繁花似锦,亦标示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新、奇、洋。
上海的繁荣吸引了全球各地淘金者的目光,他们一齐涌进去造就了这个城市的畸形繁荣。当他们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丰富物质享受之后,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就越来越迫切。因此上海文化产业异常发达,“一部近代上海报刊史,等于是近代中国报刊史的缩影,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报刊,几乎都能在上海找到它们的典型”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据历史研究资料显示,上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杂志占全国七成以上,远远超过其他城市。根据上海通社1937年编著:《一九三三年的上海杂志界》,文海出版社于1985年重印出版《上海研究资料正集》。
时来天地俱合力。商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达,加之西方先进的摄影技术传入,为时尚画报这种大俗和大雅混杂的消费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经济和文化空间。这时一份叫《良友》的画报应时而生,成了这个城市精神追求与时尚的引领者。这份画报的创办全赖一人之力,甚至乃是创始人伍联德理想主义的一次实验。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