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国里无禅师
但是禅宗的修行者需要具备非常严格的条件,特别是要有很好的“慧根”,而这种人在人群中的数量是很少的。所以六祖慧能讲,我的法只接“上根利器”之人。这个“上根利器”就是指慧根特别好;或者已经学佛多年,戒、定、慧三个方面都具备了相当的条件,相当成熟了才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具备禅宗修学资格的人越来越少,合格的禅师更是凤毛麟角。实际上,早在唐代禅宗最盛行的时候,南阳慧忠国师就曾感慨:“大唐国里无禅师。”当时马祖的门下有139个徒弟,都是被印证开悟的人,但是南阳慧忠国师认为其中真正合格的只有三四个。因此他感叹当时的禅师,大部分都不够资格,所以说“大唐国里无禅师”。其次他讲,不是无“禅”,只是无“师”:不是没有参禅的方法,不是没有禅宗的理论和方法,理论、方法我们现在也都非常具备,只是没有人可以当合格的禅师。这恐怕是禅宗法门逐渐衰落的主要原因。
那么禅宗还能不能复兴?未来我们是无法预测的,或许碰到特殊的因缘能够复兴。太虚大师讲,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主要指的就是禅宗。如果说将来中国佛教要复兴的话,那当然首先要把禅宗复兴。要复兴禅宗,必须要对禅宗的理论或方法进行一些改革,要出现一大批非常高明的禅师才行。因为高明的禅师可以善巧教化很多人,尤其是教化社会精英人士。
读经仍需养心
关于心性的问题,基本上告一段落了,大家看三教的心性论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它不一样嘛,有深浅之别。学佛的人,完全可以把儒家的心性修养法门作为一个入门的方便;也可以拿这个法门作为社会教化,作为一种心理锻炼和治疗的方法,在社会上推广,这对当代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儒家的教育,不仅是一种言教,更是一种身教。如果连自己的心理、人格都修不好,怎么能教育别人呢?首先必须要自己修行,纵使不成圣人,起码得修养成一个贤人,让人家通过身教从你身上学到儒家的精华才行。不能只读了儒家的经典却不用,那有什么用呢?就像古代的儒生一样,读了不用,不回转来修养心性,有什么用?必须要从自心上修养,要把儒家圣贤所用过的方法用上,改造自己的心理结构,推己及人,才能够真正复兴儒学。
内丹与气脉
道教的内丹方法也非常好,也可以作为佛教修学入门的一个方法。谈到禅定,就佛教一般的修行方法讲,起码要证到“未到地定”,然后在此基础上修 “慧观”才可能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按照道教理论,只有返回先天境界,先天之气才能充沛,这也就是“炼精化气”的境界,要不然你的气是乱的,心也是乱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禅定基础,直接用佛教般若理论去修观,可能会观得非常紧张、非常痛苦。如果气不够而去观照的话,脑子就会非常紧张,甚至可能有负面的效果,因为修观是在心灵深处做非常细微的功夫,对气的消耗要比重脑力劳动更大。
佛教通常的方法是先修定,最好是在第四禅的基础之上修行,一切都容易成就,修观也容易成就,修五神通也容易成就。但中国佛教从唐代以来,修到四禅的人据说就已经是屈指可数。
另外,佛教对禅定修学过程中身体气脉变化的情况,讲得并不是特别清楚,虽然藏传佛教讲得清楚,但是又不全部适用。事实上,很多汉族人按照藏密的方法去修气脉明点,往往会出毛病。老一辈的汉族人中有修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修得越好最后越出毛病,大概很多都是晚年瘫痪。如果你用道家的理论和方法去看的话,密宗的拙火定修得好不瘫痪才怪;要是修“双运道”、修明点修得好,大概顶多活到六十岁吧,最后不瘫痪的大概顶多只能占百分之一。
现在很多人热衷于藏密,尤其是热衷于双运道,其实他不了解汉地藏密修行的过去。我年轻的时候接触过很多佛教界的大德,他们还记得这些事。当时一些修行很好的人还在世,我见到他们时,他们对藏密修行的看法就如我前面那样说。这些修行者并不讲藏传佛教不好,他们会给你举例子,说某名人、军阀、资本家、官僚等,当年修藏密如何了得,但最后晚年都瘫痪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藏密修行的很多方法是适合印度人的,印度人的气脉、体质、心理素质跟中国人大不一样,而且还必须要在非常高明的上师指导之下去修,不可以自己随便看书修行。修行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做功夫,而生命自有它的奥秘,这种奥秘,在佛教、道教看来都认为难以言说,说不清楚,也解释不清楚;纵使你把道家和佛教的东西都看完,也还是很难解释清楚。那是常人所难以明了的一种生命现象,也是现代科学的仪器没有办法完全检测的,人不能完全理解的。在不能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如果你非要自己随便修,那就有生命危险。
所以道教强调,“性功”可以自悟,但是“命功”必赖师传,就是说你要修身体、修气脉的话,必须要经过已经成就的师父传授和指导。藏密也同样如此。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6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