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吧 关注:438,325贴子:4,201,486
  • 26回复贴,共1

【古战场的当代风华】拜占庭历史著名战役地址今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给百度和冷吧,帕朝旗帜镇楼。
本贴首发拜占庭吧,这里会展示拜占庭历史上一些著名战役地点的今貌,时间么暂时定在476-1453年间,顺带介绍一下这些战役,部分介绍来自维基翻译。欢迎建议补充。


IP属地:广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3-10-19 13:11回复
    第二场战役:531年的卡利尼库斯战役(Battle of Callinicum,拜占庭战败,但也迫使波斯军付出了惨重伤亡而未达到其战前目标)
    地点位于:今叙利亚北部、幼发拉底河北岸的拉卡市(Ar-Raqqah)
    531年春天,科巴德挑选15000名精锐骑兵,在波斯勇士阿扎莱塞斯和萨拉森国王阿拉芒达拉斯的率领下北渡幼发拉底河,穿越人迹罕至的荒野,抵达幼发拉底西亚(旧称科马格纳),这是波斯人第一次从这个地点入侵拜占廷领土。普罗柯比在《战记》中详细记载了卡利尼库斯战役的经过。波斯和萨拉森人的军队从科马格纳入侵拜占廷领土后,实施出其不意的打击,在拜占廷帝国东部引起广泛的恐慌。贝利撒留经过冷静思考后,决定在每一座城市都建立守备队,以防止科巴德乘虚而入。他本人则率领主力部队前去迎击。拜占廷军队步兵和骑兵总数达到2万人,其中包括2000名伊苏里亚士兵。阿里萨斯(Arethas)率领的萨拉森人军队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他们越过幼发拉底河以后,在查尔西斯(Chalcis)城扎营。这时阿拉芒达拉斯和阿扎莱塞斯正驻扎在距查尔西斯110斯塔德远的加布隆(Gabboulon),他们得知拜占廷军队前来迎击,决定立即沿幼发拉底河右岸撤军,拜占廷军队紧跟其后,波斯军队在幼发拉底河对岸的卡利尼库斯(Callinicum)露营。贝利撒留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与敌人交战,便下令军队停止前进,这一举动引起了军中士兵和军官们的嘲讽。
    531年7月19日复活节的前一天 ,拜占廷军全天禁食。贝利撒留向士兵们发表演讲,分析当前的情况,认为在已经胜利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追击穷寇,而且他们都在禁食不宜交战。但军中将士都反对撤兵,表现出极大的战斗热情。于是贝利撒留改变主意,决定与敌人开战。他命军队在河岸边一字排开,将全体步兵布置在左翼,把阿里萨斯和他的萨拉森人军队布置在右翼斜坡处,自己率骑兵队站在中间。波斯人一方也列成方阵迎敌,波斯军队在右翼,萨拉森人安排在左翼。两支军队首先相互对射,波斯军的弓力量小,射出的箭无法穿透敌军的铠甲;而拜占廷军采用硬弓,弓箭手也训练有素,相形之下,波斯军占尽下风,伤亡惨重。为扭转劣势,波斯人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拜占廷军队右翼。由阿里萨斯率领的萨拉森人队伍一触即溃,波斯军队包抄了拜占廷骑兵的后路。拜占廷军腹背受敌,加之禁食一整天和长途行军疲惫不堪,所以纷纷逃跑,仅有一些真正的勇士在抗击敌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阿斯坎,他勇不可挡,当者披靡,连杀波斯军数员猛将,最终精疲力竭,死于乱军之中。另有 800名伊苏里亚士兵与他并肩英勇作战,全部壮烈牺牲。贝利撒留也没有退却,他沉着冷静地命令溃逃的部队火速集结,组成步兵方阵和步兵统帅彼得一块战斗。拜占廷军终于冲出包围圈,来到河边做背水一战。战斗进入白热化,拜占廷步兵用他们的盾牌形成一道防御工事,击退了波斯骑兵数次冲击。双方一直血战到天黑,波斯人才撤回营中。这场战役以波斯人取胜而告终,但由于死亡人数过多,加之没能完成既定的战略任务,所以阿扎莱塞斯受到了科巴德的责罚。

    上图即是当年两军决战的幼发拉底河段。

    现在拉卡市的景观。


    IP属地:广东3楼2013-10-19 13:12
    回复
      第三场战役:551年的塞纳·伽利卡海战(Battle of Sena Gallica,拜占庭海军战胜哥特海军,由此解除了哥特军对安孔城的包围)
      地点位于:今意大利中部马尔凯大区、安科纳省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塞尼加利亚(Senigallia)市
      551年秋,托提拉命令希普阿尔(Scipuar)、吉巴尔(Gibal)和贡达夫(Gundulf)三员战将率领一支大军从水陆两路围攻安科纳要塞。为解安科纳之围,纳尔泽斯率军向距安孔17英里的塞纳·伽利卡港进发,与哥特舰队不期而遇。两军先以弓箭互射,然后以双方战船相撞,最后双方士兵在甲板上展开了肉搏战。因为哥特人缺少海战经验,所以这一仗打得毫无章法,他们的船只因为互相碰撞而妨碍进攻敌人,甲板并列到一起导致他们的弓箭根本射不到远处的敌人,随着战事的发展,哥特军的情况越发混乱难以控制。拜占廷舰队则久经战阵,他们船只之间的距离不远不近,齐头并进,配合协调,发现有单独的敌船时,就轻易地撞沉它,当敌人出现混乱时,他们就发射弓箭,进而摧毁敌船。最后,哥特人惨败,全部47艘战船中只有11艘全身而退,其余的尽入敌手。贡达夫侥幸逃脱,其余的统帅都成为拜占廷军的阶下囚。安孔城外的哥特军队见拜占廷大军将至,急忙放弃了围攻,退到奥克西姆。

      今日塞尼加利亚市的航拍照片,远处的海域便是当年的战场。


      IP属地:广东4楼2013-10-19 13:13
      回复
        第四场战役:552年的塔吉那伊战役(Battle of Taginae,纳尔西斯指挥拜占庭军战胜由哥特国王托提拉的军队、托提拉亦在此战中身亡)
        地点位于:今意大利中部翁布里亚大区佩鲁贾省瓜尔多塔迪诺(Gualdo Tadino)市附近
        塔吉那伊战役爆发于552年7月。纳尔西斯在拉文纳留下一支守备队后,率军继续前进,当他们到达阿里米纳姆(Ariminum)城时,一支侦察小队打败了前来迎战的阿里米纳姆城的统帅乌斯德里拉斯(Usdrilas)率领的哥特军队。纳尔泽斯不愿在此浪费时间,就避开从拉文纳到罗马的主干道弗拉米尼亚大道,自阿里米尼直取内陆要塞佩特拉·佩尔图斯西南 5 英里的阿克夸拉那。这时,托提拉的军队也沿着弗拉米尼亚大道北上,穿过托斯卡纳,当到达塔吉那伊(Taginae)附近的亚平宁山时,拜占廷军队也到达此地扎营,两军距离100斯塔德远,此地因为曾经是罗马将军卡梅鲁斯(Camillus)战败和高卢人军队全军覆没的地方,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布斯塔·加洛鲁姆。
        双方军队都力图先发制人,抢占战略制高点。纳尔泽斯连夜派50名步兵占据山顶。第二天,哥特军向山顶发动攻击,拜占廷士兵浴血奋战,击退敌军数轮冲击,立下赫赫战功。接着两支军队列队应战,纳尔泽斯按传统方法把部队分成左、中、右三军,中军是蛮族步兵,左翼军由瓦莱里安、贪吃者约翰和达吉斯塔尤斯3名大将指挥,右翼是由他本人和约翰统帅的精兵;他在左、右两翼的前沿各布置4000名弓箭手,右翼军的左前方极远处是1500名骑兵,其中 500名为战略预备队,受命在开战以后随时援助受威胁较大的一翼,另1000名则准备切断哥特人的后路。在拜占廷军队前方,只有一条路可供哥特人输送兵员,拜占廷军队后方则是一条狭窄的山路,靠近左翼军,易守难攻。
        双方军队从黎明时分就列好阵形,但一直没有正式开战,因为托提拉为了等待泰伊阿斯率领的2000名骑兵到达后再开战。为了麻痹敌人,他命令士兵在两军之间的空地上表演舞枪技艺,就这样,一上午过去了。中午时分,泰伊阿斯率领骑兵赶到,哥特人立即解散就餐,而拜占廷军队则充满警觉地原地就餐,随时准备战斗。饭后,托提拉命令骑兵首先发动进攻,步兵紧跟其后,意图打乱敌人的部署。纳尔泽斯见状立即下令两翼前沿的弓箭手面向敌人猛烈射击,哥特骑兵还未到达拜占廷军队前沿就遭到强弓劲矢的“洗礼”,死伤枕籍。拜占廷军队中的蛮族人和拜占廷军队并肩英勇作战,奋力抗敌,残酷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哥特人被迫后退,拜占廷军乘胜追击,哥特人一溃千里,骑兵步兵自相践踏,混乱之中死伤无数,大约6000名哥特人阵亡。托提拉与5名亲随侍卫连夜逃跑,阿斯巴杜斯率领的追兵紧追不舍。阿斯巴杜斯催动坐骑飞快赶上,一枪将托提拉刺成重伤。但托提拉一行人马一直逃到卡普拉(Caprae)才停下来,不久托提拉就在这里结束了他的生命。关于托提拉之死还有一种说法,普罗柯比也做了简单的交代,据称托提拉在战斗中因为身着普通士兵的服装,偶然被一箭射中,受了致命伤,撤离方阵后他与几个人逃到卡普拉后昏倒在地,不久就去世了。

        今日的瓜尔多塔迪诺市景致。


        IP属地:广东5楼2013-10-19 13:14
        回复
          第六场战役:554年沃尔图诺河之战(Battle of the Volturnus,纳尔西斯率军击败进犯的阿勒曼尼人和法兰克人联军)
          地点位于:今意大利中部沃尔图诺河附近
          在哥特战争的最后阶段,东哥特王泰依阿斯曾向法兰克人请求派兵共同抵抗纳尔西斯的军队,虽然当时的法兰克国王提奥德巴尔德(Theudebald)反对出兵,但他手下的两位阿勒曼尼酋长莱瑟阿里斯(Leutharis)和布提里努斯(Butilinus)仍然集结了一支数万人的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联军,在553年初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北意大利,至554年进入意大利中部地区,在沃尔图诺河附近宿营、并准备向潘诺里亚进军。联军虽然在此前与拜占庭军队的交战中损失惨重,但仍有3万人的规模。
          纳尔西斯在洞察了敌军的动向后,率领1.8万拜占庭军队和为数众多的赫茹利(Heruli)佣兵展开进军。为准备此战,纳尔西斯精心挑选了精锐的步兵、重骑兵和骑射手,较之以单一步兵部队为主的蛮族联军具有明显的优势。当拜占庭军接近联军营地时,纳尔西斯派出一位亚美尼亚军官查那拉格斯(Chanaranges)率一支骑兵部队切断联军的补给线,并将联军的瞭望台摧毁。但拜占庭军中突生变故,一位赫茹利军官因杀死一位军中仆役遭到纳尔西斯的责罚,获知此事的其他赫茹利人即表示,将不参加此次与联军的战斗。
          没有了赫茹利佣兵的帮助,纳尔西斯只得率领拜占庭本部军队出战。面对防御坚实的联军步兵方阵,他选择了与塔吉那伊战役一样的阵法,即:步兵方阵居中、弓箭手位于步兵方阵后部,两翼则辅以骑兵部队。纳尔西斯亲自指挥右翼,左翼则由瓦勒里安(Valerian)和阿塔巴尼斯(Artabanes)指挥。战前,一位赫茹利将领辛度阿尔(Sindual)表示已经说服他的部下参战,并将率赫茹利步兵加入拜占庭军的步兵队列中。但战前,两位赫茹利人叛逃至法兰克一方,劝说布提里努斯趁赫茹利军尚未到达前对拜占庭军发动进攻,布提里努斯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开始命令联军向拜占庭中军发动进攻,并突破了拜占庭军为赫茹利人预留的防御位置。随后,纳尔西斯指挥包括众多骑射手在内的拜占庭骑兵部队迎击敌军,正与拜占庭步兵交战的联军措手不及、难以对抗机动性极强的拜占庭骑兵,已经显出败象。双方激战正酣时,辛度阿尔率领的赫茹利军队加入拜占庭阵中,使拜占庭军彻底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此战中,布提里努斯与他的大多数部下阵亡,拜占庭一方的损失则微不足道。
          此战后,纳尔西斯进一步稳固了哥特战争的胜果,但哥特残部仍坚持抵抗直至555年。
          (上述内容译自英文维基)

          沃尔图诺河的河岸景观。
          沃尔图诺河上的渡桥。


          IP属地:广东7楼2013-10-19 13:16
          回复
            第八场战役:599年的维米纳奇乌姆战役(Battle of Viminacium)
            地点位于:今塞尔维亚东北部布兰尼切夫州科斯托拉茨市(Kostolac)
            维米纳奇乌姆战役是拜占庭帝国与阿瓦尔人战争中发生在维米纳奇乌姆地区的三次连续战役的总称,在这三次战役中,拜占庭帝国均取得了胜利。战役的起因是拜占庭对潘诺尼亚地区的进攻。
            599年夏,莫里斯皇帝派遣普里斯科斯(Priscus)和科门提奥鲁斯(Comentiolus)两位将领率军反击阿瓦尔人。两位将领在辛吉顿努姆(Singidunum,今贝尔格莱德)汇合部队后,便从辛吉顿努姆渡河前往维米纳奇乌姆。阿瓦尔汗意识到,拜占庭军队将从维米纳奇乌姆渡过多瑙河、侵入上默西亚(Upper Moesia)地区,于是他命令自己的四个儿子率军守卫河岸、防止拜占庭军渡河进攻。尽管拜占庭军队获知了阿瓦尔人的防御,仍然坚持原定的渡河计划。但由于科门提奥鲁斯突然患病,拜占庭军队便暂时在维米纳奇乌姆驻扎,全军的指挥权则转由普里斯科斯掌握。
            起初,普里斯科斯不愿在科门提奥鲁斯缺阵的情况下率军出战,但在阿瓦尔人趁着拜占庭军队缺少主帅发起进攻的形势下,普里斯科斯被迫出战,但拜占庭军队初战即告捷,以300余人的代价使阿瓦尔人蒙受了4000余人的损失。在随后的十天内,双方又在维米纳奇乌姆地区进行了两次更大规模的交战,有赖于普里斯科斯出色的军略,拜占庭军队在后两次交战中也都取得了成功。在第二次交战中,阿瓦尔人损失了9000余人;第三次交战中,阿瓦尔人的损失则更为惨重,除了15000余士兵外,在拜占庭军队的追击中,作为军队指挥的阿瓦尔汗的四个儿子也都投水自尽。最终,维米纳奇乌姆战役以拜占庭军队的大胜而告终。
            随后,普里斯科斯携胜利之势追逐阿瓦尔汗的败军、侵入位于潘诺尼亚地区的阿瓦尔人聚居地,并取得了在蒂萨河(River Tisza)沿岸一系列战斗的胜利。通过维米纳奇乌姆以其此后一系列战役的胜利,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跨越多瑙河对帝国的侵扰势头得到遏制。

            位于今贝尔格莱德的辛吉顿努姆城墙遗迹。

            位于今天科斯托拉茨市的原维米纳奇乌姆遗迹。


            IP属地:广东9楼2013-10-19 13:17
            回复
              旧帖里有个636年雅穆克河战役的介绍,但现在看来自己做的不大满意,以后再单开一贴说这次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战役,这里就先跳过了。


              IP属地:广东10楼2013-10-19 13:23
              回复
                第九场:637年的铁桥战役(Battle of the Iron Bridge,拜占庭再次败于阿拉伯人之手,在失去几乎整个叙利亚行省后、安条克也被穆斯林占据)
                地点位于:今土耳其南部哈塔伊省安塔基亚(Antakya)的奥伦特斯河(Orontes River)附近
                铁桥战役是637年拜占庭与阿拉伯之间爆发的又一场重要战役,由于战斗发生地位于一座横跨奥伦特斯河的铁桥附近,故名。这是拜占庭帝国在叙利亚行省与阿拉伯人最后几场重要战役之一,此战后,几乎整个叙利亚行省连同安条克城都不复为拜占庭所有。
                哈里发的军队在取得了636年雅莫科河战役的关键胜利后,决定继续巩固自己在利凡特地区的统治。于是,雅莫科河战役不久后,阿拉伯人就征服了耶路撒冷,并继续北上,他们穿过叙利亚北部地区,到达叙利亚与安纳托利亚的交界处,希望将安条克据为己有。637年,在征服拜占庭的又一军事重镇阿勒颇(Aleppo)后,阿拉伯指挥官阿布·乌拜达·伊本·阿尔-贾拉尔(Abu Ubaidah ibn al-Jarrah)派部将马利克·阿尔-阿什塔(Malik Al-Ashtar)进而攻占叙利亚西北部的阿扎兹(Azaz)城。在扫清了安条克以南的诸多障碍后,阿布·乌拜达便静待马利克所部归来,将部队重新集结后,会同“安拉之剑”哈立德的部队从东部逼近安条克。
                637年10月初,在距离安条克还有12英里处、今日的马鲁巴(Mahruba)地区,有一座横跨奥伦特斯河两岸的铁桥,阿拉伯军队就在铁桥附近与布好守备阵势的拜占庭军展开战斗。关于这次战役的详细情况缺乏记载,我们知道的是,哈立德的精锐轻骑兵部队(Mobile guard)如同在雅莫科河战役那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拜占庭军队又一次蒙受了惨重的损失,伤亡达1万余人,这也是拜占庭在与阿拉伯人的叙利亚战争中伤亡仅次于雅莫科河战役的一战。战败的拜占庭残军撤入安条克城内据守,在阿拉伯人的围城攻势下,守军在10月30日最终宣布投降。此战之后,阿拉伯人又彻底稳固了自己对叙利亚西部和北部地区的控制。

                上图是战役发生的奥伦特斯河河段,原有的渡桥早已消失。

                原安条克城的遗址,当时是联系帝国各地驿道的一部分。

                今日土耳其安塔基亚市的全景图。


                IP属地:广东11楼2013-10-19 13:24
                回复
                  第十二场:811年的普利斯卡战役(Battle of Pliska,拜占庭帝国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与保加利亚大公克鲁姆率领的军队之间所爆发的一连串战役,保加利亚军以伏击及乘夜突袭的策略有效围困及制止拜占庭军的行动,从而歼灭包括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在内的拜占庭全军)
                  地点位于:今保加利亚东北舒门州普利斯卡镇,距其西南部的索菲亚约400公里
                  普利斯卡战役(Battle of Pliska),或瓦比特萨关战役(Battle of Vărbitsa Pass)是由拜占庭帝国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率领,集结全国兵力与保加利亚大公克鲁姆率领的军队之间所爆发的一连串战役。拜占庭军于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抢掠纵火,令保加利亚军有时间堵塞作为保加利亚出口的巴尔干山脉。最后一场战役于公元811年7月26日在巴尔干山脉东部的一些关口(很可能是瓦比特萨关,Varbica Pass)上进行。保加利亚军以伏击及乘夜突袭的策略有效围困及制止拜占庭军的行动,从而歼灭拜占庭全军,包括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于此战役后,克鲁姆命人以银加工尼基弗鲁斯一世的头骨,以作酒杯使用,相信这是历史纪录上“骷髅杯”的其中一个最好例子。
                  普利斯卡战役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中输得最惨烈的其中一仗。此战打断了拜占庭的统治者派兵北伐巴尔干半国各国的念头,时间更超过150年,增加了保加利亚人对巴尔干半岛西部及南部的影响力和扩张,令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版图得以壮大。
                  战役缘起
                  当尼基弗鲁斯一世于802年继任帝国皇帝后,他便计划延续前人的事业、将保加利亚的领土纳入帝国治下。尼基弗鲁斯一世在807年组织了首次对保加利亚的远征,但这次远征却因为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一场政变、而仅仅抵达了欧德林(Odrin,原名Hadrianopolis,今土耳其埃迪尔内)便草草而终。尼基弗鲁斯在807年这次失败的远征也成为了保加利亚大公克鲁姆对拜占庭发起进攻的极好借口,808年,克鲁姆派军侵入拜占庭的斯特鲁马河谷(Struma valley,位于今保加利亚境内),不仅击败了当地的拜占庭守军并掠夺了大量黄金,还将包括所有指挥官在内的大量拜占庭俘虏全部杀死。809年,克鲁姆亲率大军进攻塞迪卡要塞(Serdica,今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在攻克要塞后杀死了其中所有的6000拜占庭守备部队。于是,连受挫折的尼基弗鲁斯一世决心作出反击。
                  战役准备
                  到了811年,尼基弗鲁斯一世计划对保加利亚进行远征、希望以此远征一劳永逸地解决保加利亚问题,他的大军主要由来自安纳托利亚军区、欧洲军区和皇帝卫队(Imperial guards)的将士组成,由于帝国上下普遍认为此次远征将十分顺利,因而许多高阶军官和贵族也都随军出征,尼基弗鲁斯一世还带上他的儿子斯陶拉基奥斯(Stauracius)和女婿米海尔·朗加比(Michael Rhangabe)随军出征。据计算,这支大军的规模约在8万人。
                  普利斯卡之难
                  拜占庭这支8万人的大军于811年5月集结完毕后开始进军,7月10日抵达帝国与保加利亚交界处的马尔斯兰要塞(Marcelae,今保加利亚东南卡尔诺巴特镇) 。尼基弗鲁斯一世打算在此后的十天内对保加利亚人发动数次佯攻以使敌军混乱,而另一边的克鲁姆在审慎评估了双方实力后,认为自己无力与拜占庭大军相抗衡、于是向尼基弗鲁斯一世求和,但他的请求被尼基弗鲁斯一世傲慢地拒绝了。此时,拜占庭军中已有部分指挥官认为皇帝对保加利亚的这次远征过于冒险和仓促、主张应见好就收,但沉迷于大胜幻梦中的皇帝拒绝了和谈派的建议、仍然坚持进军。
                  随后,尼基弗鲁斯一世挥军攻入保加利亚境内,目标直指当时的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7月20日,皇帝将全军分为三路,沿不同路线向普利斯卡进军,此次进军并未遭到过多抵抗,三天后,拜占庭军便抵达普利斯卡城下,与城中12000守军交战。拜占庭军队初战告捷,12000保加利亚军队大部分被杀;7月23日,拜占庭军占领普利斯卡,并将周边村镇洗劫一空。此时,已集结起5万军队的克鲁姆仍然希望和谈、以避免自己再遭败绩,根据“忏悔者”提奥法内斯(Theophanes the Confessor)的记载,克鲁姆致信皇帝,称“吾都已毁,阁下已胜,且携所获,修和以归”(“Here you are, you have won. So take what you please and go with peace”),但尼基弗鲁斯一世出于大胜后的得意,又一次回绝了克鲁姆的求和。
                  关于尼基弗鲁斯一世及其军队在攻克普利斯卡后的一系列暴行,12世纪的编年史家、叙利亚正教会大教长叙利亚的米海尔(Michael the Syrian)在他的编年史中如此描述:“罗马人的皇帝尼基弗鲁斯在保加利亚人的土地上悠闲漫步,(此前)他击败了并杀死了大量保加利亚军队、攻克了保加利亚首都,但他的残暴也在此期间暴露无遗,他居然下令将所有保加利亚孩童捆绑于地,并以磨石将这些孩童们碾得粉碎”(“Nicephorus, emperor of the Romans, walked in Bulgarians land: he was victorious and killed a great number of them. He reached their capital, took it over and devastated it. His savagery went to such a point that he ordered to bring their small children, got them tied down on earth and made thresh grain stones to smash them”)。拜占庭军队也在此期间对普利斯卡周边的乡镇多加掠夺,吝啬的皇帝更是在获得了克鲁姆的大笔财宝后将其独吞。
                  克鲁姆的反击
                  正当皇帝和他的军队在普利斯卡极尽掠夺时,克鲁姆已经动员起包括妇女和阿瓦尔佣兵在内的所有力量,打算在险要关隘设伏攻击拜占庭军队。此时,尼基弗鲁斯一世原本计划全军南进,穿越默西亚地区、收复塞迪卡要塞后便班师回朝,但归国心切的皇帝更改了行军路线,他无视了斥候的情报,打算穿越瓦比特萨山口(Varbica Pass)回国。7月25日,拜占庭全军进入瓦比特萨山口,随后拜占庭的骑兵部队告知皇帝,前方通路已经被坚实的障壁所阻碍、并在周边发现了克鲁姆部队的踪迹。皇帝闻讯后惊慌失措,立刻下令撤退,但为时已晚,拜占庭军的入口也已被堵塞。
                  身处绝地的皇帝非但没有听从将军们组织精锐进攻障壁、尽快突围的建议,反而下令原地扎营。于是拜占庭全军的悲剧就此注定,三天后的晚上,保加利亚军开始对不知所措的拜占庭全军发起突击,他们将包围圈进一步收紧,首先瞄准皇帝卫队攻击,而精锐的皇帝卫队在短暂抵抗后便被悉数歼灭,随后拜占庭的其他部队开始溃逃。不巧的是,向南败逃的拜占庭军队在途中又遇到了沼泽地的阻碍,他们只得牺牲自己的同伴和战马作为垫脚石、借此穿越沼泽,但熟悉地形的保加利亚军队很快追上了败逃的拜占庭人,而发现自己的去路被坚实木障壁堵截的拜占庭士兵们纷纷下马攀墙,但很多人却落入保加利亚军队事先挖掘的壕沟中丧命;保加利亚军队趁势掩杀已乱做一团的拜占庭人,无助的拜占庭人或战死、或淹死、或被烧死,两位大教长、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军区长官以及皇帝近卫队总指挥也都在此身亡,8万拜占庭大军几近全灭。
                  虽然最终仍有少量拜占庭军队逃出生天,但大多数幸存者也在回国后不久死去。此战中拜占庭最大的损失无疑是他们的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据史家记载,他在两军交战的当日便已阵亡,他的儿子斯陶拉基奥斯虽然在皇帝卫队的拼死作战下得以生还,却落下了颈部麻痹的伤病,六个月后也因此伤逝世。战后,克鲁姆命人以银加工尼基弗鲁斯一世的头骨作为饮器,以告慰之前被他杀死的保加利亚人的亡灵。

                  位于今日普利斯卡的巴西利卡(Basilica)遗迹。


                  IP属地:广东14楼2013-10-19 13:32
                  回复
                    第十五场:896年的保加罗塞永战役(The Battle of Boulgarophygon,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对拜占庭的重大胜利,西蒙一世也借此胜利巩固了对巴尔干地区的宗主权)
                    地点位于:今土耳其西北部克尔克拉雷利省巴巴埃斯基镇,毗邻与保加利亚接壤的边境。
                    896年夏季的保加罗塞永战役是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皇帝西蒙一世对拜占庭帝国色雷斯地区发动的一次远征,尽管在战役初期拜占庭的盟友马札尔人给保加利亚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年轻的西蒙一世仍然获得了他对拜占庭的首次重大胜利,此役中拜占庭方面几乎全军覆没。此战的胜利也使保加利亚对巴尔干地区的宗主权更加稳固。
                    战役背景
                    在鲍里斯一世(852-889年在位)统治期间,保加利亚的基督教化程度进一步加强,而在西里尔和美多德两兄弟的帮助下,保加利亚文字得以创设、进而推动了中世纪保加利亚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鲍里斯一世对周边国家的攻伐也屡获胜绩。尽管如此,他仍然渴望为保加利亚获得更多的土地。889年,鲍里斯宣布退位进入修道院,然而他的继承人、长子弗拉迪米尔·拉萨特(Vladimir-Rasate)却试图恢复异教信仰,于是父子两人为此发生了激烈冲突,893年,鲍里斯击败了他的长子并将其双眼刺瞎,弗拉迪米尔的妻子也被削发强制送入修道院。同年,鲍里斯在国都大普列斯拉夫召开会议(Council of Preslav),此次会议最终确定了基督教信仰,并组建了独立的保加利亚教会、以保加利亚语而非希腊语作为教会语言。他的第三子西蒙也在此次会议中正式被选为继承人,成为新的保加利亚大公。
                    上述事件的发生,使拜占庭希望通过教会控制保加利亚的计划最终破灭,于是皇帝利奥六世(886-912在位)便改弦更张,打算以贸易战的形式对保加利亚施加压力,在贵族们的建议下,利奥六世将保加利亚商人原本位于君士坦丁堡的交易市场迁到了帖撒罗尼基(Thessaloniki,今萨洛尼卡,希腊北部最大城市,希腊中马其顿大区和塞萨洛尼基州的首府),这使得保加利亚商人需要比之前缴纳更多的税费,也极大影响了保加利亚正常的贸易路径。西蒙一世接到本国商人的反馈后,向利奥六世发出照会,但利奥六世对此不予理睬。于是西蒙一世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他对拜占庭的第一次战争。
                    前期行动
                    获知西蒙一世行动的消息,拜占庭方面在两位将领——普罗科皮奥斯·克里尼特斯(Prokopios Krenites)与克尔特提科斯(Kourtikios)的指挥下匆忙组织起一支包括部分皇帝卫队在内的军队进行备战。但因为此时帝国的主力部队仍在东部地区对抗阿拉伯人,利奥六世便分别向西蒙一世和马札尔人派出使臣——对前者请求议和,对后者则送去厚礼请求援兵。但西蒙一世拒绝议和,拜占庭使臣康斯坦丁纳吉奥斯(Konstantinakios)也被囚禁。894年末,在名将尼科弗鲁斯·福卡斯(Nikephoros Phokas the Elder)的率领下,一支拜占庭军队突破保加利亚的严密封锁,渡过多瑙河与马札尔人会合。西蒙一世猝不及防,匆忙北上迎击联军,却在多布罗加(Dobruja)的遭遇战中被联军击败,他本人则只身逃回国都大普列斯拉夫。马札尔人在初战告捷后迅速向大普列斯拉夫进军,但不久后马札尔人便将俘虏的保加利亚人交给拜占庭方面,便很快撤回到多瑙河北岸。于是西蒙一世假意要与拜占庭议和,允诺交还拜占庭的战俘。于是拜占庭方面派出外交家利奥·科伊罗斯法特斯(Leo Choirosphaktes)前往谈判,但一心计划对付马札尔人的西蒙一世对来使的请求毫不关心,他在与佩臣涅格人(Pechenegs)结盟后取得了对马札尔人的决定性胜利。战后,马札尔人开始西迁至潘诺尼亚地区,暂时消除了对保加利亚的威胁。
                    战役经过
                    896年,西蒙一世取得对马札尔人胜利后返回大普列斯拉夫,宣布谈判破裂,再次进攻拜占庭的色雷斯地区。此时名将尼科弗鲁斯·福卡斯已经逝世,利奥六世只得派出他的禁卫军总指挥利奥·卡塔卡隆(Leo Katakalon)指挥色雷斯军区的军队作战。双方在保加罗塞永地区交战,由于利奥指挥才能的缺乏,拜占庭军队最终失利,几乎全军覆没,当时的记载称“罗马人在各阵线上都招致重大失败,而他们也尸横遍野”(...the Romans were decisively defeated all down the line and they all perished),拜占庭军队的副总指挥、首席典衣官(Protovestiarios)狄奥多西乌斯也在此战中阵亡,仅有主将利奥和少数随从幸免于难。
                    西蒙一世乘胜追击、进逼君士坦丁堡。根据同时期阿拉伯史学家阿尔·塔巴里的记载,对议和绝望至极的利奥六世甚至以恢复人身自由为条件,将阿拉伯战俘编成军队抵御保加利亚的进攻。双方在君士坦丁堡外相持一段时间后,西蒙一世最终答应了利奥六世的请求,双方议和,保加利亚的远征结束。
                    保加罗塞永战后,双方签订了较为稳定的和平条约(该条约直至利奥六世于912年逝世时才被破坏),条约规定拜占庭向保加利亚缴纳年贡,以此赎回此前被保加利亚俘虏和掠走的近12万拜占庭军民。此外,拜占庭还将黑海沿岸的一块土地割让给保加利亚。付出惨重代价的拜占庭得到了保加利亚不再入侵的承诺。但21年后,拜占庭却迎来了比保加罗塞永更惨重的失利。


                    上图为今日巴巴埃斯基镇的景致。


                    IP属地:广东16楼2013-10-19 13:37
                    回复
                      好贴,支持


                      IP属地:北京17楼2013-10-19 13:37
                      收起回复
                        旧帖更新至此为止,还会有后续材料补充,敬请期待。


                        IP属地:广东19楼2013-10-19 13:41
                        回复
                          拜占庭好像被诺曼人击败过,拜占庭的步兵好像也很弱.............海军最后也被赶超了,悲剧啊......


                          IP属地:加拿大20楼2013-10-19 13:49
                          收起回复


                            22楼2013-10-19 14: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