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皮革业转型升级纪实
9月4日,无极县委书记韩清榕率12家皮革企业参加上海国际皮革展。展会上,“无极来了,来无极吧”的宣传标语十分醒目,品牌多样的皮革制品让许多国内外客商驻足。美丽的“漆皮”更是成了展会的宠儿,国内外11家皮革相关企业相继对接。“无极皮革业的华丽转身,是转型升级的功劳!”韩清榕如是说。
在困境中浴火重生
以前一提皮革业,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两幅画面:一幅是华丽高档的皮装皮具,一幅是污水横流、气味刺鼻的生产车间。而记者近日走进无极县的一些皮革企业,却是眼前一亮,花园式的厂区,先进的生产设备,品种繁多的皮革制品,这一切,都在展示着无极皮革的脱胎换骨。
皮革产业是无极县第一支柱产业,又是民生产业,占着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现有企业957家,规模以上企业58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近300亿元。主要产品为沙发革、汽车座套革、箱包革、鞋面革等,年加工能力8亿平方尺,占全国市场60%的份额,是全国最重要的皮革加工基地之一。但是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政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的无极皮革业,以及松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格局,开始面临命运的抉择。
是沿着旧路走到尽头,还是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华丽蜕变?
“皮革产业必须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要树立敢破敢立的思想,勇于从危机中抓住机遇,在困境中浴火重生,科学决策,以变图强。”韩清榕告诉记者,“我们这次升级改造新建企业定位就是‘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对此,该县着眼于皮革业绿色持续健康发展,按照“环保先行、政策推动、市场运作、集聚发展”的步骤,大力实施“11136”工程,即:“一园一院一城三厂六基地”工程,对皮革业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升级改造,趟出了一条“产业聚集、名牌带动”之路。
提档升级 破除发展瓶颈
整合前期,园区集聚。该县坚持以9大皮革公司改制、改造、改革为牵引,求突破,紧紧抓住“南资北移”有利时机,大力推行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按照《公司法》要求,打破水鼓企业现行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格局,对9大制革企业现有资产、设备通过入股、收购等形式进行重组,形成组织结构公司化、生产经营集约化的高度统一的运行体制和机制,真正实现制革业股份制改革。企业严格按照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生产工人、统一收费结算的“三统一”管理模式,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原有9大皮革公司通过整合,最终形成福瑞得、金马、军成、齐盛4家制革公司。
污染问题决定着皮革业治理整顿、转型升级的成败,是关系制革业生死存亡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共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其中包括新上一条意大利生产线,以及按照中国皮革研究院的设计要求,升级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进行分流分治。”天同齐盛皮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会军告诉记者,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去年3月到4月,他们全部停工进行设备和技术的升级改造。 “为求端本正源之效,县里对皮革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再次进行扩能改造。现在,皮革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由3万吨扩建到5万吨,综合污水处理厂由6万吨扩到8万吨,制革业污水将全部实现进厂处理、达标排放,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皮革业生存发展的瓶颈。”该县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
实现“中国皮革看无极”蓝图
在完成制革企业整合升级的同时,该县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发展技术高端的皮革后整企业和皮革制品深加工企业,构建从毛皮到成品完整的产业系列。如今,投资30亿元的集物流、会展、新产品研发、营销策划于一体的上海国际皮革城项目正在建设中,投资62亿元的卡森皮革产业园区项目、世界最大的明胶生产企业——荷兰罗塞洛团、利用皮革下脚料生产明胶项目也扎根无极,这些国内外知名皮革企业的落户,给了无极皮革业发展壮大的底气。他们正在倾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生态成品革生产、真皮沙发制造、汽车内饰制造、皮革小商品制造、皮革制品研发、皮革废料综合利用六大皮革产业基地,利用3-5年时间,把无极皮革产业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集皮革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态皮革基地。
无极皮革业的成功转型,实现了由分散生产到集中生产、由初级产品到终端产品、由低档次到高档次、由污染型向清洁化、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焕发了勃勃生机。预计到2015年,该县皮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3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达到50亿元以上;利税年均增长14.9%,达到30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真正实现“中国皮革看无极”蓝图。
9月4日,无极县委书记韩清榕率12家皮革企业参加上海国际皮革展。展会上,“无极来了,来无极吧”的宣传标语十分醒目,品牌多样的皮革制品让许多国内外客商驻足。美丽的“漆皮”更是成了展会的宠儿,国内外11家皮革相关企业相继对接。“无极皮革业的华丽转身,是转型升级的功劳!”韩清榕如是说。
在困境中浴火重生
以前一提皮革业,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两幅画面:一幅是华丽高档的皮装皮具,一幅是污水横流、气味刺鼻的生产车间。而记者近日走进无极县的一些皮革企业,却是眼前一亮,花园式的厂区,先进的生产设备,品种繁多的皮革制品,这一切,都在展示着无极皮革的脱胎换骨。
皮革产业是无极县第一支柱产业,又是民生产业,占着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现有企业957家,规模以上企业58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近300亿元。主要产品为沙发革、汽车座套革、箱包革、鞋面革等,年加工能力8亿平方尺,占全国市场60%的份额,是全国最重要的皮革加工基地之一。但是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政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的无极皮革业,以及松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格局,开始面临命运的抉择。
是沿着旧路走到尽头,还是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华丽蜕变?
“皮革产业必须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要树立敢破敢立的思想,勇于从危机中抓住机遇,在困境中浴火重生,科学决策,以变图强。”韩清榕告诉记者,“我们这次升级改造新建企业定位就是‘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对此,该县着眼于皮革业绿色持续健康发展,按照“环保先行、政策推动、市场运作、集聚发展”的步骤,大力实施“11136”工程,即:“一园一院一城三厂六基地”工程,对皮革业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升级改造,趟出了一条“产业聚集、名牌带动”之路。
提档升级 破除发展瓶颈
整合前期,园区集聚。该县坚持以9大皮革公司改制、改造、改革为牵引,求突破,紧紧抓住“南资北移”有利时机,大力推行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按照《公司法》要求,打破水鼓企业现行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格局,对9大制革企业现有资产、设备通过入股、收购等形式进行重组,形成组织结构公司化、生产经营集约化的高度统一的运行体制和机制,真正实现制革业股份制改革。企业严格按照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生产工人、统一收费结算的“三统一”管理模式,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原有9大皮革公司通过整合,最终形成福瑞得、金马、军成、齐盛4家制革公司。
污染问题决定着皮革业治理整顿、转型升级的成败,是关系制革业生死存亡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共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其中包括新上一条意大利生产线,以及按照中国皮革研究院的设计要求,升级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进行分流分治。”天同齐盛皮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会军告诉记者,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去年3月到4月,他们全部停工进行设备和技术的升级改造。 “为求端本正源之效,县里对皮革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再次进行扩能改造。现在,皮革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由3万吨扩建到5万吨,综合污水处理厂由6万吨扩到8万吨,制革业污水将全部实现进厂处理、达标排放,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皮革业生存发展的瓶颈。”该县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
实现“中国皮革看无极”蓝图
在完成制革企业整合升级的同时,该县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发展技术高端的皮革后整企业和皮革制品深加工企业,构建从毛皮到成品完整的产业系列。如今,投资30亿元的集物流、会展、新产品研发、营销策划于一体的上海国际皮革城项目正在建设中,投资62亿元的卡森皮革产业园区项目、世界最大的明胶生产企业——荷兰罗塞洛团、利用皮革下脚料生产明胶项目也扎根无极,这些国内外知名皮革企业的落户,给了无极皮革业发展壮大的底气。他们正在倾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生态成品革生产、真皮沙发制造、汽车内饰制造、皮革小商品制造、皮革制品研发、皮革废料综合利用六大皮革产业基地,利用3-5年时间,把无极皮革产业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集皮革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态皮革基地。
无极皮革业的成功转型,实现了由分散生产到集中生产、由初级产品到终端产品、由低档次到高档次、由污染型向清洁化、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焕发了勃勃生机。预计到2015年,该县皮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3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达到50亿元以上;利税年均增长14.9%,达到30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真正实现“中国皮革看无极”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