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纹身刺青吧 关注:196贴子:884
  • 9回复贴,共1

印度教与佛教,以及印度教众神 部分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起印度,人们往往会认为那里是一片佛国。然而根据印度官方2004年的统计数字,今天的印度只有0.76%的人信仰佛教,而81.4%的人是印度教徒。 印度教众神之中最重要的是三大主神:创造神梵天(BRAHMA)、保护神毗湿奴和破坏神湿婆。 印度教三大神灵是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其特色是将毁灭的力量也赐予了一位神灵——湿婆。一般情况下,在众多宗教中,代表毁灭力量的不是正面力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魔鬼,鬼怪,妖精。而印度教中的毁灭之神,却与创造之神,维护之神构成了一个绝妙而完整的哲学体系,这充分说明,古老的印度文明,就已经能够正视并敬重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包括破坏,认识到,破坏和毁灭也是这个世界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是非常难得和奇妙的吗?


IP属地:山东1楼2013-10-27 21:30回复
    神猴哈奴曼将军
    《罗摩衍那》里的重要人物,骁勇忠诚,变化多端,神通广大,有搬山跨海之能,曾全力帮助罗摩攻打兰卡岛(LANKA)的十首魔王拉瓦那(RAVANA)、救回妻子悉多(SITA)。哈奴曼的形象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他就是齐天大圣的原形。










    IP属地:山东5楼2013-10-27 21:40
    回复
      主玛茨亚——鱼的化身 的故事
      在查克舒沙-玛努期间有位名为萨提亚瓦塔的国王。他是至尊性人格神的伟大奉献者。萨提亚瓦塔进行严酷的苦行,仅以水为食。
      一天,萨提亚瓦塔王在奎塔玛拉河岸供奉水时,一条小鱼出现在他掌心的水中。萨提亚瓦塔把鱼放回河中,但那小鱼却可怜地哭诉道:“我亲爱的国王,可怜人的保护者。你为什么要把我放回河里呢?那里有很多会杀害我的水族。我非常害怕他们”。国王萨提亚瓦塔并不知道这小鱼就是至尊人格神,便乐意帮助他。仁慈的国王把小鱼放在一个水罐里,带回自己的住所。这鱼一个晚上就长得很大,以致不能舒畅地在罐中的水里游动。于是,他向国王说:“亲爱的国王啊!我不喜欢在这水罐中生活,所以请你把我放在我能舒适地生活的水里。”
      国王把鱼从水罐中捞出,然后放进一口大井里,但片刻间,这鱼马上长到了五尺长。那鱼又说:“亲爱的国王,这点水仍不能使我愉快地生活。因为我在你的庇护下,所以请把我放到一个更大的水池中。”
      国王萨提亚瓦塔又把鱼从井中取出来,放进一个湖中,但那鱼立刻长大为一条比这湖还大的巨鱼。那鱼又说:“国王啊!我现在这么大,这点水已不能适合我。现在,请慈悲地想点办法救我,最好是把我放到一个永不涸竭的湖中。”
      国王萨提亚瓦塔听到这样的请求,便把鱼放在最大的湖泊之中,但看到这仍不足够容下那鱼时,国王最后便把巨鱼放到海洋中。当他把鱼放进海洋的时候,那鱼对国王说:“英雄啊!这水中有很多非常危险而强壮的鲨鱼。它们会吃掉我。因此,请你不要把我放在这水里。”
      听了至尊人格神以鱼形所讲的这些甜言蜜语,迷惑的国王就问:“先生,祢是谁?祢简直令我迷惑不解。一天之中,祢的身体就扩大了数百里,覆盖了河流和海洋。我从没有看过或听过有这样的一种水生动物。我的主啊!祢肯定是无穷无尽的至尊人格神拿拉央纳、施瑞哈瑞祢现在以鱼形显现,只是为了展现对生物的仁慈。我的主啊!创造、维系和毁灭的主人;至上的享乐者;主维施努,祢是皈依奉献者的领袖和目的地,因此,请接受我虔敬的顶拜。”







      IP属地:山东6楼2013-10-27 21:41
      回复
        主尼星哈兑瓦——奉献者的保护神
        恶魔黑冉亚卡希普对他的儿子——奉献者帕拉德说:“最不幸的帕拉德啊!你始终说:在我之外,有另一位至尊无上的生物。他在一切之上,是一切众生的控制者,而且是遍存万有的。他在哪儿呢?如果他无所不在,那为什么不在我面前的柱子显现呢?因为你说的这些胡言乱语,现在我要砍下你的头。让我看看你最崇拜的主如何来保护你。我就想看这些。”
        黑冉亚卡希普在盛怒之下斥责他的儿子——奉献者帕拉德。他口中不停地咒骂着,然后拿着刀从王座站起来,盛怒地用拳砸向对着他的一根柱子。
        这时,从柱子里传出一声可怕的怒吼声,听起来就像宇宙的壳破裂了。这声音甚至震动了布如阿玛等半神人的居所。当半神人听到这声音时,他们便想:啊!我们的星球就要毁灭了。
        正逞勇的黑冉亚卡希普也听到了这个神奇而激昂的声音。这是他以前从没有听过的。听到这声音,其他的恶魔头领非常恐慌。他们谁也找不出这声音的源头。
        当黑冉亚卡希普四下找寻声音的源头时,主的一个半人半狮的神奇形象从柱子中展现了出来。黑冉亚卡希普惊奇地想:这半人半狮的生物是什么?是拥有巨大的玄秘力量的主维施努想以这计划杀死我?但这有什么用呢?谁能与我相战?他如此想着,便拿起棒槌像一头大象一样扑向主。
        至尊人格神以神奇、恐怖的尼星哈兑瓦形象从柱子中显现出来。主的形象为半人半狮。他愤怒的双眼如熔金;牙齿能致命;鼻孔和口就像山洞;双颚可怖。他的身躯触及天空;颈短而粗;胸阔腰细。他身上的毛发如月光般闪耀。他众多的手臂伸向各个方向,分别拿着螺、碟、棒、莲花和其它武器。
        恶魔黑冉亚卡希普以巨大的力量进攻尼星哈兑瓦,但主却抓住了他,就像猫抓住老鼠;嘎茹达抓住蛇。黑冉亚卡希普于是痛苦万分,手足抖动,苦苦挣扎。主尼星哈兑瓦把他放到自己的大腿上,在大厅的门口,用自己的指甲轻易地把这恶魔撕成了碎片。
        主尼星哈兑瓦的口和鬃毛上沾满着血。他愤怒的眼睛凶猛异常,令人不能正视。主尼星哈兑瓦用舌舐着嘴,戴着黑冉亚卡希普肠子作为花环,就像一头刚杀死大象的狮子。







        IP属地:山东7楼2013-10-27 21:43
        回复
          文身图案中有很多包含佛教思想的题材,近年来有很多的印度教的题材的图案也出现了很多.
          但是您知道嘛?印度教和佛教 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宗教!
          尽管二者都产生于印度,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宗教。印度教是信仰多神,至少有三个主神,印度教有种姓制度,而佛教崇尚平等。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古印度。佛教宣扬在灵魂上“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但不反对奴隶制度。佛教认为人活着就是受罪,根源在于各种欲望,只有消灭一切欲望,进行修行,将来灵魂就可进入“极乐世界”;佛教主张忍耐、顺从。由于佛教教义一方面成为广大受苦难的人民精神上的依托,另一方面也符号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以此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发展很快,公元前三世纪时被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外传播:东南传人东南亚,西北传人中亚细亚,公元前一世纪由克什米尔传人中国的于阗,以后在中国不断发展。


          IP属地:山东8楼2013-10-27 21:44
          回复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IP属地:山东10楼2013-10-27 21:45
            回复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IP属地:山东11楼2013-10-27 21:45
              回复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IP属地:山东12楼2013-10-27 21:45
                回复
                  业报轮回思想
                  印度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子于焉形成。此外,印度教以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也就是说,轮回中的“我”,是众缘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体的身躯,与受想行识等内在精神的作用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缘又是其他众缘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缘起性空中不断地刹那转变、聚灭,无法令人随心所欲,故无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一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而这个由众缘和合,假名为我的生命,也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承受自己过去的业报,流转于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在无限时空循环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


                  IP属地:山东14楼2013-10-27 21:46
                  回复
                    修行解脱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印度教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印度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出家修习瑜伽禅定,使心寂静;由此认识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自我觉照的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印度教实行人生的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按照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祭祀、祈祷、持戒及禁欲等,以求解脱。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为圭臬。二者虽同样奉行“五戒”,但佛教着重生活的实践,令人容易遵行。
                    相较于印度教的苦行、祭拜的种种苛刻条件来说,佛教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因此采取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修持,与慈世济物的利他行。


                    IP属地:山东15楼2013-10-27 2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