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很多书友已经发现,如今出版的书籍不再将印刷数量明确标出,想必,这一现象也成为了不少书友心中的疑问。
现象:“印数”的消失
除了书籍内容、品相、价格等,书友们在孔夫子旧书网淘旧书的时候,一定都对书籍的印量较为关心。同时,书籍的印量也成为不少旧书商们在宣传时的一大卖点,谁都知道“物以稀为贵”。
在孔夫子旧书网淘旧书时,书友们会发现事实上,民国时期的古旧书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等时期内发行的书籍,还是标明了书籍的印量,如近期上拍的1991年出版的《西藏民族政教史》就明确表明了“印数一至二OO”。
那么我国对于图书版权页上的印数是否有相关规定呢?它又是在何时逐渐消失了呢?
据资料显示,在1990年我国对图书书名页出台过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图书书名页》,其中在第4项“主书名页”第4.2小项“主书名页背面”中,第4.2.3.1“印刷发行记录”中规定“印刷者、发行者均采用全称。列载第1版、本版、本次印刷的年月。列载印张数、字数、印数、定价。”
另据《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出版物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载明作者、出版者、印刷者或者复制者、发行者的名称、地址,书号、刊号或者版号,在版编目数据,出版日期、刊期以及其他有关事项。”没有对书籍的印数做出强制性规定。
事实上,要想弄清“印数”是从何时开始消失的并不容易。不过从2006年、2007年之时,就曾经有媒体对这种现象进行过关注。再往前追溯,在1996年《中国出版》第09期中,曾有文章提到“这两年来,我却看到有很多新出版的书不再在版权页上表明累计印数……”。到如今,不标明印数已经成为惯例。
图书印数的作用
为何要关注图书的印数?是因为从图书的策划、印刷到后期的销售,或者是收藏环节,都与印数有着不少关联。
首先,与作者相关。作者验收印数稿酬或者版税都要参照图书的印数。其次,图书的印数还与相关部门的征税相关。第三,图书印数是购书者了解该书销售情况的一个参考。第四,对书收藏爱好者来讲,图书的印数对于书籍的收藏价值以及升值潜力有着一定的影响。
不标明图书印数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便是“多报印数”,这也被看作是图书营销的一种手段,印数多是书籍畅销的表现。其二便是“少报印数”,多数则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众说纷纭谈“印数”
对于不标明印数,出版方大多从商业需要和市场方面来考虑。
“印刷数量太少的、花钱出的书都不会标出来”、“学术著作包销的不会标出来”、“避免竞争,防止挖墙脚”、“印数并不是必要因素,具有商业情报性质”、“涉及版税的会标明”、“不标印数是一个国际惯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羞于启口”,当下畅销书的标准已经变成1万册左右的销量,与真正的“畅销”不可同日而语,这些都是出版方不得不顾及的因素。
而对于读者来讲,又是如何看待印数呢?
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读者对于印数的态度也并不明朗。大多数普通读者选书的标准是书籍的内容及质量,对于印数他们并不关心。而也有一些读者除了考虑内容、质量,还会查看印数进行参考。而对于以收藏为目的的读者来讲,印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决定了书籍的收藏价值和以后的升值空间。
曾经就有书友写道,“如果印数极少(我看到过有只印二三百册的),而我又需要,就即使贵也赶快买下,不然可能再也见不到了;如果印数很多,而自己也不急需,则不如暂不买它,也许过若干时就会在‘特价书店’里看到。”
至于,是“标明印数”好,还是“不标明印数”好,似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而,对于藏书界来讲,“标明印数”仿佛更有利于各位藏家们进行价值判断以及出手揽货。不过,还是那句话,“有好书才有买书人”。大家也不必对于印数过于介怀,书好才是硬道理。I
现象:“印数”的消失
除了书籍内容、品相、价格等,书友们在孔夫子旧书网淘旧书的时候,一定都对书籍的印量较为关心。同时,书籍的印量也成为不少旧书商们在宣传时的一大卖点,谁都知道“物以稀为贵”。
在孔夫子旧书网淘旧书时,书友们会发现事实上,民国时期的古旧书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等时期内发行的书籍,还是标明了书籍的印量,如近期上拍的1991年出版的《西藏民族政教史》就明确表明了“印数一至二OO”。
那么我国对于图书版权页上的印数是否有相关规定呢?它又是在何时逐渐消失了呢?
据资料显示,在1990年我国对图书书名页出台过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图书书名页》,其中在第4项“主书名页”第4.2小项“主书名页背面”中,第4.2.3.1“印刷发行记录”中规定“印刷者、发行者均采用全称。列载第1版、本版、本次印刷的年月。列载印张数、字数、印数、定价。”
另据《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出版物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载明作者、出版者、印刷者或者复制者、发行者的名称、地址,书号、刊号或者版号,在版编目数据,出版日期、刊期以及其他有关事项。”没有对书籍的印数做出强制性规定。
事实上,要想弄清“印数”是从何时开始消失的并不容易。不过从2006年、2007年之时,就曾经有媒体对这种现象进行过关注。再往前追溯,在1996年《中国出版》第09期中,曾有文章提到“这两年来,我却看到有很多新出版的书不再在版权页上表明累计印数……”。到如今,不标明印数已经成为惯例。
图书印数的作用
为何要关注图书的印数?是因为从图书的策划、印刷到后期的销售,或者是收藏环节,都与印数有着不少关联。
首先,与作者相关。作者验收印数稿酬或者版税都要参照图书的印数。其次,图书的印数还与相关部门的征税相关。第三,图书印数是购书者了解该书销售情况的一个参考。第四,对书收藏爱好者来讲,图书的印数对于书籍的收藏价值以及升值潜力有着一定的影响。
不标明图书印数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便是“多报印数”,这也被看作是图书营销的一种手段,印数多是书籍畅销的表现。其二便是“少报印数”,多数则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众说纷纭谈“印数”
对于不标明印数,出版方大多从商业需要和市场方面来考虑。
“印刷数量太少的、花钱出的书都不会标出来”、“学术著作包销的不会标出来”、“避免竞争,防止挖墙脚”、“印数并不是必要因素,具有商业情报性质”、“涉及版税的会标明”、“不标印数是一个国际惯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羞于启口”,当下畅销书的标准已经变成1万册左右的销量,与真正的“畅销”不可同日而语,这些都是出版方不得不顾及的因素。
而对于读者来讲,又是如何看待印数呢?
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读者对于印数的态度也并不明朗。大多数普通读者选书的标准是书籍的内容及质量,对于印数他们并不关心。而也有一些读者除了考虑内容、质量,还会查看印数进行参考。而对于以收藏为目的的读者来讲,印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决定了书籍的收藏价值和以后的升值空间。
曾经就有书友写道,“如果印数极少(我看到过有只印二三百册的),而我又需要,就即使贵也赶快买下,不然可能再也见不到了;如果印数很多,而自己也不急需,则不如暂不买它,也许过若干时就会在‘特价书店’里看到。”
至于,是“标明印数”好,还是“不标明印数”好,似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而,对于藏书界来讲,“标明印数”仿佛更有利于各位藏家们进行价值判断以及出手揽货。不过,还是那句话,“有好书才有买书人”。大家也不必对于印数过于介怀,书好才是硬道理。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