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略)。。。
三、趣味币的类别与成因分析
趣味币铜元包括的范围,可以说比较复杂,多样。产生趣味币的主要原因,是在铜元制造的印花环节。即:将经冲饼,光边,烘洗后的币饼,成迭装入印花机的储饼筒,由机器内的抱钳自动把币饼送入模具,印花后再自动推出。早期模具结构,是由上模,下模及模圈三者组成,铜元的正背两面纹饰及齿边或光边一次成型。
产生于印花环节的趣味币大概可以分为四个类别:即单面币、阴阳币、移位币和复打币。
1、单面币
单面币是趣味币铜元中比较多见的类别。从本书收录的情况看,湖北“光绪元宝”,“大清铜币”的单面币较多,其次是湖南民国十文,二十文铜元。单面币形成的原因是在铜元印花过程中,机器内抱钳每次应该送一枚币饼进入模具,印花后再自动推出。如果是一次送入了两枚币饼,那将是上边的一枚币饼只能印有上模具的纹饰,下边的币饼只能印有下模具的纹饰。这样一次就产生了两枚单面币。
从单面币的收藏实物来分析,单面币一般都稍大稍薄于正常币,有纹饰的一面文字或图案都比较深坳,而无纹饰的一面,多数都有透打的痕迹。因为两枚币饼同时进入模具,无形增加了厚度,印花的单面受力加重,这样产生的清晰纹饰结果是必然的。
2、阴阳币
阴阳币的形成原因,同样是在印花环节上出的问题。当制造铜元时,抱钳把币饼自动送入模具,印花后推出,完成其印花的环节。如币饼印花后不能脱模推出,而是粘附在上模具内,抱钳又再一次送入币饼进行印花环节时,上模压下时,下模印花为正常的模具印花,而形成正常的币背纹饰,而上模压下时的印纹是上一枚未脱模具的币背,这样就形成一枚币面为阴文,币背纹饰的铜元。抱钳推出印花后的制品即成了阴阳相同币背的趣味币。与之相同的是,如前边一枚印花环节完成后的铜元,粘附在下模具内没有推出,其上枚币的面部纹饰将代替下边模具,当币饼再次进入印花机印花时,将会形成上模具正常印花成为阳文币面纹饰,而下模具内的币面当作模具印成为反向阴文的币面纹饰,从而产生了阴阳相同币面的趣味币。如本书收录的四川省造民国铜元200背阴阳币;湖南省造中华民国当十铜元面阴阳币。
阴阳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不论阳文是币面还是币背纹饰,阳文的一面图案纹饰都比较清楚正常,而阴文的一面都比较浮浅模糊。阴阳币和单面币有近似的一点是:阴阳币阴文纹饰虽然较浮浅,但纹饰细节都能体现,单面币有的无纹饰一面虽然不平整,类似币的纹饰,但那只是纹饰一面透打的痕迹,而决没有纹饰的细节。
3、移位币
移位币可分为大移位和小移位两种。稍有移位的,人们称之为小移位币,这种现象在中国早期铜元中比较常见,多数人并不重视。严重移位的,人们称其为大移位币。
移位币产生的原因也是在铜元制造的印花环节上。模具是固定在印花机上的,它是经常需要更换的易损件。中国铜元早期各造币厂虽然使用的多为外国进口设备,钢模质量也好些,但更换模具仍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印花机加工运转过程中,模具需要经常紧固,是操作工人必须的日常工作。如模具已经松动,而操作工人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调整固定,加之操作加力过大,松动的模具在印花压力的作用下,就会产生移动。其加工制造的铜元成品,与模具松动及加力情况成正比,模具松动加力轻,产出的铜元会小移位,模具松动严重加力过大,制成的铜元会大移位。
4、复打币
复打币是趣味币铜元中比较复杂多样的一个类别。最多见,最大量的是铜元纹饰部分部位稍有移位的复打。这类铜元,几乎每个省局早期制造的铜元币中都有发现。这类趣味币共有的特征是:一般正面的文字图案都比较正常,只是在币的背面的部分位置有复打现象。而最多见的是各局制造的“光绪元宝”背面龙纹的部分纹饰。这类铜元复打币,一般情况下不认真看较难发现。有人称为复打币,也有人称为移位币。这类铜元的产生,是在印花制造过程中,设备运行时因操作压力过大,使模具震动而造成的结果。
在属于官版制造的铜元中,有一类是有意而为的复打币。就是用其他铜元品种改制而成的铜元。因为这类铜元不少还留存有原币的纹饰,才可明确称其为改制复打币。用四川铜币军政府造、背“汉”字铜元、湖南省造当制钱二十文背嘉禾铜元等改制成为四川中华民国十五年200文、背“川”字嘉禾铜元是改制复打币最多见的品种。
中国铜元在我国货币史长河中可称是一个奇葩。它只有半个世纪兴衰起伏的历史,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收藏研究实物资料。各种不同品种的铜元计有数千种之多,如再区分细节版别,能找出上万种不同的细小版别。私铸币和趣味币更是纹饰奇特、花样百出,给铜元爱好者带来无穷的乐趣。(柳州钱币学会蔡郑民)
三、趣味币的类别与成因分析
趣味币铜元包括的范围,可以说比较复杂,多样。产生趣味币的主要原因,是在铜元制造的印花环节。即:将经冲饼,光边,烘洗后的币饼,成迭装入印花机的储饼筒,由机器内的抱钳自动把币饼送入模具,印花后再自动推出。早期模具结构,是由上模,下模及模圈三者组成,铜元的正背两面纹饰及齿边或光边一次成型。
产生于印花环节的趣味币大概可以分为四个类别:即单面币、阴阳币、移位币和复打币。
1、单面币
单面币是趣味币铜元中比较多见的类别。从本书收录的情况看,湖北“光绪元宝”,“大清铜币”的单面币较多,其次是湖南民国十文,二十文铜元。单面币形成的原因是在铜元印花过程中,机器内抱钳每次应该送一枚币饼进入模具,印花后再自动推出。如果是一次送入了两枚币饼,那将是上边的一枚币饼只能印有上模具的纹饰,下边的币饼只能印有下模具的纹饰。这样一次就产生了两枚单面币。
从单面币的收藏实物来分析,单面币一般都稍大稍薄于正常币,有纹饰的一面文字或图案都比较深坳,而无纹饰的一面,多数都有透打的痕迹。因为两枚币饼同时进入模具,无形增加了厚度,印花的单面受力加重,这样产生的清晰纹饰结果是必然的。
2、阴阳币
阴阳币的形成原因,同样是在印花环节上出的问题。当制造铜元时,抱钳把币饼自动送入模具,印花后推出,完成其印花的环节。如币饼印花后不能脱模推出,而是粘附在上模具内,抱钳又再一次送入币饼进行印花环节时,上模压下时,下模印花为正常的模具印花,而形成正常的币背纹饰,而上模压下时的印纹是上一枚未脱模具的币背,这样就形成一枚币面为阴文,币背纹饰的铜元。抱钳推出印花后的制品即成了阴阳相同币背的趣味币。与之相同的是,如前边一枚印花环节完成后的铜元,粘附在下模具内没有推出,其上枚币的面部纹饰将代替下边模具,当币饼再次进入印花机印花时,将会形成上模具正常印花成为阳文币面纹饰,而下模具内的币面当作模具印成为反向阴文的币面纹饰,从而产生了阴阳相同币面的趣味币。如本书收录的四川省造民国铜元200背阴阳币;湖南省造中华民国当十铜元面阴阳币。
阴阳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不论阳文是币面还是币背纹饰,阳文的一面图案纹饰都比较清楚正常,而阴文的一面都比较浮浅模糊。阴阳币和单面币有近似的一点是:阴阳币阴文纹饰虽然较浮浅,但纹饰细节都能体现,单面币有的无纹饰一面虽然不平整,类似币的纹饰,但那只是纹饰一面透打的痕迹,而决没有纹饰的细节。
3、移位币
移位币可分为大移位和小移位两种。稍有移位的,人们称之为小移位币,这种现象在中国早期铜元中比较常见,多数人并不重视。严重移位的,人们称其为大移位币。
移位币产生的原因也是在铜元制造的印花环节上。模具是固定在印花机上的,它是经常需要更换的易损件。中国铜元早期各造币厂虽然使用的多为外国进口设备,钢模质量也好些,但更换模具仍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印花机加工运转过程中,模具需要经常紧固,是操作工人必须的日常工作。如模具已经松动,而操作工人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调整固定,加之操作加力过大,松动的模具在印花压力的作用下,就会产生移动。其加工制造的铜元成品,与模具松动及加力情况成正比,模具松动加力轻,产出的铜元会小移位,模具松动严重加力过大,制成的铜元会大移位。
4、复打币
复打币是趣味币铜元中比较复杂多样的一个类别。最多见,最大量的是铜元纹饰部分部位稍有移位的复打。这类铜元,几乎每个省局早期制造的铜元币中都有发现。这类趣味币共有的特征是:一般正面的文字图案都比较正常,只是在币的背面的部分位置有复打现象。而最多见的是各局制造的“光绪元宝”背面龙纹的部分纹饰。这类铜元复打币,一般情况下不认真看较难发现。有人称为复打币,也有人称为移位币。这类铜元的产生,是在印花制造过程中,设备运行时因操作压力过大,使模具震动而造成的结果。
在属于官版制造的铜元中,有一类是有意而为的复打币。就是用其他铜元品种改制而成的铜元。因为这类铜元不少还留存有原币的纹饰,才可明确称其为改制复打币。用四川铜币军政府造、背“汉”字铜元、湖南省造当制钱二十文背嘉禾铜元等改制成为四川中华民国十五年200文、背“川”字嘉禾铜元是改制复打币最多见的品种。
中国铜元在我国货币史长河中可称是一个奇葩。它只有半个世纪兴衰起伏的历史,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收藏研究实物资料。各种不同品种的铜元计有数千种之多,如再区分细节版别,能找出上万种不同的细小版别。私铸币和趣味币更是纹饰奇特、花样百出,给铜元爱好者带来无穷的乐趣。(柳州钱币学会蔡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