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吧 关注:73,424贴子:242,833

【原创】三国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吴蜀二国之所亡 ,世人皆言其戈戟长铩不利,甲兵之弱也。吾独以为此则亡其一也,非之本也。然亡于何所?乃在不同心也。不同心则单薄,单薄则势弱,势弱则不能独完。故难以自保,盖覆灭也。
东汉之末,战火频频 。献帝东迁,王威尽丧。各路诸侯割据混乱,皆等拥兵自重。话不投机者, 则起兵戈。然则虽为乱世,亦是英豪辈出之际。想董卓拜奉先为将,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皆惧之。虽 是如此,亦有相敌之人。故袁绍之辈引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时绍居其首,怎可不谓风光无限耶,
然则心不同,虽合必散,虽同志 亦不可胜矣。故此,数路人马皆拜散而归,盟主之位,绍亦失矣。
蜀之主者,刘备也,字玄德,何人?乃孝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虽为王裔,家道中落,早年家贫,少时游学四方,而立将至,识关羽之众,乃有所小成,后得元直指点,三顾茅庐,感得诸葛孔明
倾其所有,出山相助。虽未一统中原 ,然霸业成矣。及至二世,不思先祖余烈,朝政荒废,终日沉迷酒色,亲小人 而远贤臣,祖之功业,皆毁于其手,民心尽散。纵孔明欲独挽狂澜,亦不可改其亡道也,此乃君臣不同心之祸矣。
江南之地,东吴之主,孙权是也。虽不曾如玄德有 云长,翼德,子龙之虎将,亦无孔明此等善辩绝世之谋臣,
然则久居长江之险,拥鱼米之乡。历经二世,国府充盈,兵甲强劲,民生安乐。国力之强,可见一斑。
然亦不可独存,何也?唇亡齿寒!蜀既已亡,吴焉能独存。则恰逢仲谋病逝,幼主孙亮即继,人心不稳,
国基难安。试问天下众人,尚未出茅庐,久居深宫之人,怎晓世道之艰,治国之难。以一人之力怎敌司马雄心 。故 不日乃降于魏,国亦亡矣。
夫观古今,国之兴亡,逢明主则盛,遇庸主则衰。此乃世人皆知。然吾欲云:同心同德方为根本,君臣不同心,则亡国。与国盟而不同心,则如昔日之六国,当日之吴蜀。虽未先灭,则至亡亦不久矣。吾观贾谊《过秦论》同苏洵《六国论》。得此心得,记于笔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此论也。


IP属地:陕西1楼2013-11-17 18:07回复
    晚辈学识浅薄,区区拙笔,还请诸位前辈不以小子愚钝,多多赐教,拜托了


    IP属地:陕西2楼2013-11-17 18:08
    收起回复
      真心表示楼主写的不错,虽不及前者,也不远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1-17 20:04
      收起回复
        真是壮大我古文吧!希望各个吧友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发扬光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1-17 20:34
        收起回复
          自古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11-17 23:15
          收起回复
            犹知永乐将军,将领兵卒哭于都亭三日,何其哀也!呜呼,蜀汉之衰,毋乃缘于其主之庸乎!“此间乐,不思蜀”之言,尽丧玄德之颜面也。
            然刘后主之为,亦为可智。如宁武子,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11-17 23:20
            收起回复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11-17 23:27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11-18 00:50
                收起回复
                  诸位若不以小子学识浅薄。可否发一些诸位的著作。也让晚辈长些见识。多谢了


                  IP属地:陕西10楼2013-11-18 12:51
                  回复
                    何谓三国?


                    11楼2013-11-18 13:53
                    收起回复
                      史论难死。楼主真心有勇气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3-11-18 14:31
                      回复
                        嗯。不错。对鄙小白来说能写就很厉害!露珠加油!更上一层楼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3-11-18 16:07
                        收起回复
                          诸位可否发些著作,晚辈亦好拜读。


                          IP属地:陕西14楼2013-11-19 13:05
                          回复
                            楼主好样的,写得真心好,鼓励下,再接再厉。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11-19 16:22
                            收起回复
                              的确初学,但现在能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的人越来越少了。
                              旁的不说,单就文辞上简短提几个小建议。
                              闲人水准不高,这里只是略举几个例子,更多希望你自己去找找
                              第一,初学写古文务求精简,你的文言太啰嗦,
                              “蜀既已亡,吴焉能独存” 既就是已经的意思,何必多加已字?
                              其二,尝试使用一些文言意味更浓的词,并不是说你用的一些词古文不用,只是你现在应该多熟悉一下。
                              如:世人皆言其戈戟长铩不利 皆言改为咸言 战火频频 —— 兵燹频岁
                              怎可不谓风光无限耶 怎可不谓 既是犯了啰嗦,又太白了,全部删掉。
                              其三,滥用虚词。江南之地,东吴之主,孙权是也。 等等 什么之 然 所 之类的很多,特别是 也字,不要滥用,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醉翁亭记的感觉。 建议看看 广释词 这本书
                              其四,一些惯用表达,如前面提到了孙权,后来介绍幼主,一般不称孙亮,直接幼主亮。
                              说起问题真的太多了,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本来想通篇改一遍,一个工程量较大,一个闲人辍笔久矣,且在线时间太少。但有空定再与你详谈。
                              另外这里指出的问题,其实也只是细枝末节,只是小外科,真正要写一篇好古文,不是靠以上这些讨巧,而是靠底蕴积累,多读书。
                              这篇似论似史的文章要想写好,多看看历来史论以及史书。
                              不过还是那句话,现在能真正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的人越来越少了,愿君多读书,想来不可限量。
                              加油,共勉。
                              祝好,晚安。


                              IP属地:河南17楼2013-11-20 00: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