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事,白话白话呆在数学系的一些感受,由于我是先上的工科后搞的理科,因此对这两个领域都有那么点理解,借兔吧这块宝地,对数学好好的吐吐槽,聊以发泄,不过想到哪写到哪,没什么结构和上下文逻辑。
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有同学抱怨数学难,当时老张对这话基本免疫,当时感觉数学不就是个玩。上了研究生才知道,以前的数学还真是个玩,包括数学系的本科课程。
数学系的难度是多方面的,第一个表现自然是课程多,而且深,关键是书难读。俞敏洪曾说大学生至少要读200本书,我觉得他应该加点限制:不是数学书(当然也不能是物理,控制论等方面的专著)。数学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很难读,颇有一本顶十本的意思,比较正式的说法则是:数学书的信息量比较大。而且不同的数学书的信息量也不同,我记得曾经看过一本数学书貌似叫做《Finite fields theory》,应该是这个书名,记不清了,总之是有限域这方面的,4,5百页厚,如果是同样厚度的网络小说,我估计也就是一个上午的事,有本书叫做《中国人成熟吗?》,同样的厚度,我看了大概一天半,而这本“有限域”,没有两个星期是拿不下来的。然而这样的数学书,在数学这个圈子里,可以归为最简单的那一类,充其量也就是本科《实变函数》的水平。我记得搞代数几何的老谈,在上课的时候曾说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考上研究生,跟了大牛(肖钢),大牛让他去上一门交换代数(阿提亚的那本),老谈得意的说我已经搞定了,大牛出了四十道习题给他,老谈三下五除二全部搞定,于是乎交换代数不用修了,开始看Hartshorn的代数几何,第一章是交换代数,不用看,从第二章开始,据老谈自己说,看了一个月,没有搞定,第二章究竟花了多长时间,我不得而知,我翻了翻这本书,嗯,第二章140页。数学书的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当年华罗庚看《群表示论》,花了两年。
然而别以为看完书就算完事,修车轮的老祖宗说得好:能写在书上的都是糟粕。一般来说,一本书的精华往往是文字无法表达出来的,知识学到一定阶段,学的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是要靠自己领悟的,数学也不例外,我见过不少很努力的同学,在数学上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可数学就是学不好。只能说,这些同学没有找到数学应有的感觉。上文说到数学书难读,其实这里边也有一点感觉的成分在里边,一般来说,读一本书,就是培养这个领域的一些感觉,刚开始的时候会很难受,无法理解书为什么要这么写,一般经过一段时间,感觉一旦找到,似乎这一节或是这一章的结构,内容,思想就全部找到了。以我为例,当时学抽象代数,读Hungford的《algebra》,一开始根本不理解什么是群,看书的时候完全是在往脑子里硬灌,直到看到有限生成群这一块,忽然间若有神助,似乎脑门上开了一扇天窗,整个脑子透亮透亮的,再看书,就明白多了。
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有同学抱怨数学难,当时老张对这话基本免疫,当时感觉数学不就是个玩。上了研究生才知道,以前的数学还真是个玩,包括数学系的本科课程。
数学系的难度是多方面的,第一个表现自然是课程多,而且深,关键是书难读。俞敏洪曾说大学生至少要读200本书,我觉得他应该加点限制:不是数学书(当然也不能是物理,控制论等方面的专著)。数学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很难读,颇有一本顶十本的意思,比较正式的说法则是:数学书的信息量比较大。而且不同的数学书的信息量也不同,我记得曾经看过一本数学书貌似叫做《Finite fields theory》,应该是这个书名,记不清了,总之是有限域这方面的,4,5百页厚,如果是同样厚度的网络小说,我估计也就是一个上午的事,有本书叫做《中国人成熟吗?》,同样的厚度,我看了大概一天半,而这本“有限域”,没有两个星期是拿不下来的。然而这样的数学书,在数学这个圈子里,可以归为最简单的那一类,充其量也就是本科《实变函数》的水平。我记得搞代数几何的老谈,在上课的时候曾说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考上研究生,跟了大牛(肖钢),大牛让他去上一门交换代数(阿提亚的那本),老谈得意的说我已经搞定了,大牛出了四十道习题给他,老谈三下五除二全部搞定,于是乎交换代数不用修了,开始看Hartshorn的代数几何,第一章是交换代数,不用看,从第二章开始,据老谈自己说,看了一个月,没有搞定,第二章究竟花了多长时间,我不得而知,我翻了翻这本书,嗯,第二章140页。数学书的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当年华罗庚看《群表示论》,花了两年。
然而别以为看完书就算完事,修车轮的老祖宗说得好:能写在书上的都是糟粕。一般来说,一本书的精华往往是文字无法表达出来的,知识学到一定阶段,学的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是要靠自己领悟的,数学也不例外,我见过不少很努力的同学,在数学上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可数学就是学不好。只能说,这些同学没有找到数学应有的感觉。上文说到数学书难读,其实这里边也有一点感觉的成分在里边,一般来说,读一本书,就是培养这个领域的一些感觉,刚开始的时候会很难受,无法理解书为什么要这么写,一般经过一段时间,感觉一旦找到,似乎这一节或是这一章的结构,内容,思想就全部找到了。以我为例,当时学抽象代数,读Hungford的《algebra》,一开始根本不理解什么是群,看书的时候完全是在往脑子里硬灌,直到看到有限生成群这一块,忽然间若有神助,似乎脑门上开了一扇天窗,整个脑子透亮透亮的,再看书,就明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