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化已成中国经济“十二五”规划第三个年头的头号热词。号称能拉动40万亿元投资的城镇化发展终将迎来纲领文件。文化产业也将乘上这列快车。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中的一大亮点,也是新型城镇化之“新”的重要体现。然而,如何打造智慧城市,仅仅是靠技术堆砌吗?注册规划师方元在为纽约时报的撰稿中详细解读,湖北文化产业网摘录如下。
虽然国家发改委尚未推出实质政策,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城市告别过去不可持续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机会。确实,在过去半年来的时间里,在各种社交平台和学术及商业论坛中,何为“新型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城乡应当如何协调发展等等,都成为热门话题,中国似乎开始了一场关于城市的全民思考。这不失为一件好事。
在这里,我想先用美国城市“智慧化”的历史,引出今天中国智慧城市的讨论。美国当初提出这个“智慧”(smart)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复美国自“二战”以来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被美国人称为“愚蠢”(foolish)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与如今中国城市的发展有些类似,即依靠城市“摊大饼”带动地产发展,从而刺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