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确理解儒家华夷之辨理论,兼谈“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口号的问题
正确理解儒家华夷之辨理论,兼谈“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口号的问题
儒家注重道德。道德的“道”,用现代哲学术语讲就是普遍性的东西,即共相。儒家的哲学前提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追求普遍性,要追求普遍性,就必须打破特殊性的局限。按常见的说法,中国文化喜欢用共性压个性。个性就是特殊性。民族出身地域出身就是一种特殊性。体现在评价事物上,就是君子大公无私、唯善是从。善者,合理也。理者,普遍性必然性也。儒家在政治上决不是民族主义,而是世界主义, 追求天下大同。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就是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普遍性和摆脱特殊性局限的过程。
儒家的“华夷之辨”,正确理解是文化区别而非民族区别。文化区别的要点在伦理道德上。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明的根本特征是道德至上,哲学前提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偏重于辨证思维,人性论前提是性善,价值观基础是集体主义。世界上最重视伦理道德的,莫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国学爱好者们注意,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明的根本特征我这里已经用很简明的文字给你揭示了。一个事物总有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本质特征不可变,非本质特征可变。在儒家看来,华夏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它的优越性是体现在伦理道德上。这就意味着只要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完全可以做出改变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因素。儒家认为:一个人或民族只要接受华夏文明,就都可以成为华夏的一员。因为华夏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体现在伦理道德上,所以虽然华夏文明最早起源于古代汉族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学习华夏文明就必须全盘照搬古代汉族的一切。做个比喻:孔子之所以是圣人当然在于他道德的完美,所以我学习圣人之道,关键在于学习孔子的道德,而非全盘照搬孔子身上的一切,包括孔子作为一个山东人所特有的生活习俗与口音。那种认为必须全盘汉化才能成为华夏或中华民族一员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反儒家的。华夏与汉族不是等同关系,就象圣人与孔子也非等同关系。如果圣人的概念与孔子的概念完全等同,那我学习圣人之道,岂非要全盘照搬孔子身上的一切?这就很荒唐了。
从本义上讲,儒家的华夷之辨是指文化区别,文化区别的要点在伦理道德上,华夏不等于汉族。但在实践上,古代许多汉族知识分子都喜欢把华夏与汉族等同,再借口“华夷之辨”歧视排斥兄弟民族,否定少数民族王朝的地位与制度。这当然是一种陋习,我们现代人不该这样了。
华夏文明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即古代汉族地区,但不等于华夏文明是汉族所私有垄断:只有汉族的文化创造才能作为华夏文明的内容和代表。做个比喻:儒家思想创始于孔子,但不等于儒家思想是孔子家族私有,你不能说只有孔子嫡系后裔的思想才能作为正统儒家理论的内容。随着华夏文明向黄河流域以外地区的传播,别的地区的人民在学习华夏文明到一定程度后,积量变到质变,他们也可成为华夏的一员,而他们的原有文化,在不违背伦理道德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也可成为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不能因为华夏文明最早起源于古代汉族地区,就把华夏文明的内容局限在古代汉族文化范围内。
有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仅仅描述一个经验事实,价值判断则要对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事实判断的判断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价值判断的判断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儒家理论里的华夷区分就是一个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华与夷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华贵而夷贱。简单地讲,在比较事物优劣时,谁更优秀谁更完备谁更具合理性,那么谁就是华夏,反之则为夷。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口号里的“衣冠”是专指古代汉族服装。华夏文明的根本特征是体现在伦理道德上。伦理道德水平的高低与某种特定的服装式样当然没什么必然关系,所谓:“人不在衣”。人的价值是体现在你的道德修养上而非你的民族出身和穿什么式样的服装上。根据儒家经典,无论是微观的个人道德修养,还是宏观的化民成俗,都绝对看不出与古代汉族服装式样有什么必然关系?所以把恢复古代汉族服装作为复兴华夏文明先决条件的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 zhugelan 2007-10-2 16:24 回复此发言
--------------------------------------------------------------------------------
正确理解儒家华夷之辨理论,兼谈“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口号的问题
儒家注重道德。道德的“道”,用现代哲学术语讲就是普遍性的东西,即共相。儒家的哲学前提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追求普遍性,要追求普遍性,就必须打破特殊性的局限。按常见的说法,中国文化喜欢用共性压个性。个性就是特殊性。民族出身地域出身就是一种特殊性。体现在评价事物上,就是君子大公无私、唯善是从。善者,合理也。理者,普遍性必然性也。儒家在政治上决不是民族主义,而是世界主义, 追求天下大同。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就是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普遍性和摆脱特殊性局限的过程。
儒家的“华夷之辨”,正确理解是文化区别而非民族区别。文化区别的要点在伦理道德上。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明的根本特征是道德至上,哲学前提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偏重于辨证思维,人性论前提是性善,价值观基础是集体主义。世界上最重视伦理道德的,莫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国学爱好者们注意,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明的根本特征我这里已经用很简明的文字给你揭示了。一个事物总有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本质特征不可变,非本质特征可变。在儒家看来,华夏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它的优越性是体现在伦理道德上。这就意味着只要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完全可以做出改变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因素。儒家认为:一个人或民族只要接受华夏文明,就都可以成为华夏的一员。因为华夏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体现在伦理道德上,所以虽然华夏文明最早起源于古代汉族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学习华夏文明就必须全盘照搬古代汉族的一切。做个比喻:孔子之所以是圣人当然在于他道德的完美,所以我学习圣人之道,关键在于学习孔子的道德,而非全盘照搬孔子身上的一切,包括孔子作为一个山东人所特有的生活习俗与口音。那种认为必须全盘汉化才能成为华夏或中华民族一员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反儒家的。华夏与汉族不是等同关系,就象圣人与孔子也非等同关系。如果圣人的概念与孔子的概念完全等同,那我学习圣人之道,岂非要全盘照搬孔子身上的一切?这就很荒唐了。
从本义上讲,儒家的华夷之辨是指文化区别,文化区别的要点在伦理道德上,华夏不等于汉族。但在实践上,古代许多汉族知识分子都喜欢把华夏与汉族等同,再借口“华夷之辨”歧视排斥兄弟民族,否定少数民族王朝的地位与制度。这当然是一种陋习,我们现代人不该这样了。
华夏文明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即古代汉族地区,但不等于华夏文明是汉族所私有垄断:只有汉族的文化创造才能作为华夏文明的内容和代表。做个比喻:儒家思想创始于孔子,但不等于儒家思想是孔子家族私有,你不能说只有孔子嫡系后裔的思想才能作为正统儒家理论的内容。随着华夏文明向黄河流域以外地区的传播,别的地区的人民在学习华夏文明到一定程度后,积量变到质变,他们也可成为华夏的一员,而他们的原有文化,在不违背伦理道德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也可成为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不能因为华夏文明最早起源于古代汉族地区,就把华夏文明的内容局限在古代汉族文化范围内。
有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仅仅描述一个经验事实,价值判断则要对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事实判断的判断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价值判断的判断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儒家理论里的华夷区分就是一个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华与夷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华贵而夷贱。简单地讲,在比较事物优劣时,谁更优秀谁更完备谁更具合理性,那么谁就是华夏,反之则为夷。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口号里的“衣冠”是专指古代汉族服装。华夏文明的根本特征是体现在伦理道德上。伦理道德水平的高低与某种特定的服装式样当然没什么必然关系,所谓:“人不在衣”。人的价值是体现在你的道德修养上而非你的民族出身和穿什么式样的服装上。根据儒家经典,无论是微观的个人道德修养,还是宏观的化民成俗,都绝对看不出与古代汉族服装式样有什么必然关系?所以把恢复古代汉族服装作为复兴华夏文明先决条件的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 zhugelan 2007-10-2 16:24 回复此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