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咕咚文学吧 关注:177贴子:6,565

回复:〔诗词杂论〕寒竹碎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接上楼〕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 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 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 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第三句的“穷”字是平声字,而第四句的“上” 字是仄声字,又符合“对”的要求。掌握了 “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导出其他各种平仄格式。
(04)五言绝句的基他格式
绝句和律诗,都有一个要求,即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是个例外,押韵或不押韵都可以)。拿绝句来讲,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 须押韵。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 楼”字就是押韵的。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诗,但很少 ,不属于一般情况,在此暂且不论。 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上面讲过的那种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如前所述,基本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个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
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 “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以便押韵,那就只能选“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必须以仄声字结尾,那就得选“仄仄平平仄”。第四句要与第三句相 “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那就只能选 “平平仄仄平”。这样就产生了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举例: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旁曲》
依此类推,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作为首句,就可以推导出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诗:
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空曙《黄子陂》
〔接下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3-11-25 14:00
收起回复
    〔接上楼〕
    如以第四句作为首句,又可推导出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种。其实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换先后次序产生的。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对这四种格式,当然也可以机械地硬背硬记。不过,还是把硬记和掌握规律结合起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05)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单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 诗。因为五言绝句有四种格式,所以五言律诗也有相应的四种格式。
    第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这实际上就是把前面讲过的基本格式重复两遍。
    举例: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桂甫《观李固清司马弟出水图》
    需要注意的是,例诗中常有一些字,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格式的规定,这都是有原因的,将在后面逐步说明。
    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见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莫随惠远游。
    ——杜甫《玄武禅师屋壁》
    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举例: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也是首句入韵。举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接下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3-11-25 14:02
    回复
      〔接上楼〕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前面说的都是五言诗,现在开始讲七言诗 ,包括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简称七绝和七律。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子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
      举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
      举例: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鲁迅《悼杨铨》
      七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七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
      举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现在讲讲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相对应的,只是每句诗的前面多了两个字。
      七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例: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白居易《城上夜宴》
      七言律诗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
      举例:
      〔接下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3-11-25 14:04
      回复
        〔接上楼〕
        第一、“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用平声字或仄声字都可以,平仄两可,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第七个字当然都必须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涉及韵脚。
        如果就五言诗而论,那就是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当然也属于不言而喻,是必须分明的。
        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但必须注意,它只是大概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掌握的时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抛开变格先不说,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以五言诗而论):
        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最须注意,其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不论,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狐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都变成了平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 “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被认为是比较大的毛病,应当避免。
        另外,“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我们还是以五言诗的四句(种)基本格式来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论的字加上括孤,即变成如下的样子: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则变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言诗的各种句子,第一个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论;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律必须分明。后面五个字的平仄要求,和五言诗同。
        〔接下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3-11-25 14:15
        收起回复
          〔接上楼〕
          第二、“孤平拗救”
          前面讲过,“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平仄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 。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是写 律诗之大忌。
          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办呢?
          有办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 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
          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平拗救的诗句则非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则。
          第三、“三四字互救”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 ,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达到互救的效果。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举例: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垣《春怨 》)
          朱实出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这种句式虽然 是变格,但在唐、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诗也允许用它。
          〔接下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3-11-25 14:16
          回复
            〔接上楼〕
            第四、“对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互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两句。
            在这两句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都 可用仄声字。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整个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
            还可以反过来加以说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
            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字。
            举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 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 司事见寻》)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 游原》)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
            以上两例的出句都是仄声。
            唐宋名诗中这样例子很多,在此不多举。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 江上待月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 花》)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 。对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起 了救上一句的作用。
            再举几个七言的例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 牧《江南春》“十”是入声)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 游《桐庐且泛舟东归》)
            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 岳《梦寻梅》“七”是入声)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 师道《绝句四首》)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对句相救”的变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所以必须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确切的,用时须有若干修正。
            (08)简便的公式
            前面已经讲过了近体诗的各种平仄格式, 基本格式只有四句,又讲了正常格式以外的四条规则。这四条规则,主要是讲拗救和变格,也都是诗律不可缺少的部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接下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3-11-25 14:19
            回复
              〔接上楼〕
              研究诗词格律的权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个比喻很好,他说:“谈诗律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是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他又说“拗而能救,就不是病。” 拗救,或统称变格,在诗创作中,大有用处。首先,它可以扩大遣词用字的自由度,从而保住某些必须用的字,提高诗句的质量。
              例如杜甫的诗句“远在剑南思洛 阳”,其中的剑南是地名,很难改动这个“ 剑”字,因而就在后面用一个“思”字来救,自然而又和谐。
              又如“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李白《过崔八丈水亭》) 其中“宛溪”、“敬亭”都是地名,出句用了“ 三四字互救”的变格,解决了用字的困难,诗句合律而又流畅。
              毛主席诗句“我欲因之梦寥廓”,用的是“三四字互救”的变格,总不能为了凑成正格把“寥”和“梦”调换位置吧。变格的妙用,实不可不知。
              其次,有时只有用变格才能完成某种高难度的精彩的对仗(对仗问题,以后还要专门讲)。特别是涉及到数字的对仗,常常得用变格。因为按照诗韵,所有的数字,只有“三”和“千”是平声,其他都是仄声,不用变格就很难对了。
              前面引用的一个例子,
              “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
              对得很好,若不用变格,就没有这种效果。
              唐宋名作中类似诗例很多,鉴赏时多留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关于律诗的平仄法则,上面已全部讲完。 总的就是四个基本句式(加上“对”和“粘” 的要求),四条规则(格式以外的)。掌握了这些,写诗就不会违反平仄的格律。 前面讲的是历代公认的格律规则,写律诗时必须遵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属于某些诗人在格律之外的艺术追求;还有的属于一家之言的主张。这些并不是格律的组成部分,诗词作者不一定遵守,但了解一下也是必要的。
              第一、广互救
              就是本来可以不救的,也去救。七言诗的第一字、第三字,除了犯孤平的句子以外,本来都可以不论,不必去救,但有的诗人为了使诗句的音调显得更加抑扬顿挫、 铿锵优美,也尽可能去救。有的在本句中第一字与第三字互救。如:
              若非群玉山头见。(李白《清平调词》)
              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接下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3-11-25 14:21
              回复
                〔接上楼〕
                有的在对句中一与一互救、三与三互救。 还有的除本句互救之外,同时在对句中又救。如:
                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杜牧《移居言溪馆》)
                楼上凤凰飞去后,白云红叶属山鸡。(王 建《九仙公主旧庄》)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许 浑《西湖亭宴饯》)
                由于采取这种多重互救的方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联句式,变成了下面这种形式: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种形式,在中晚唐以后诗作中非常普遍,并不比正规格式用得少。
                第二、避“上尾”
                诗律讲平仄,而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有人认为,上、去、入三声应交替使用。同一声连用,如“上上”、“去去”、“入入 ”,则是应该避免的。还有,一首律诗的四个出句(尾字),最好上、去、入都有 ,至少不要连用两个上声,或连用两个去声,或连用两个入声。连用了,就叫“上尾”。唐诗的许多大家,对这一点还是比较注意的,尤其是杜甫。如: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平)?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去),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上),常使英雄泪满襟。
                曲江
                一片黄花减却春(平),风吹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从写诗的技巧上讲,“上尾”的毛病应当尽可能避免。但避“上尾”不是诗律,不是必须遵守的。
                第三、不重字。
                许多诗人都很讲究这一条,在同一首诗中决不用两个同样的字。当然,有的诗人为了造成双声叠韵,或为了特别强调某一点 ,而故意使用重复字,则不在此例。如: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 轼);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
                “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
                “故园更在北山北,佳节可怜三月三”(王至)。
                等等。这些诗句中使用重复字,追求的是一种特殊艺术效果,不是无心之失。但也有的诗,显然不是有意使用重复字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中用了两个“卧”字,诗人对此可能并不在意 ,也可能是疏忽。但毕竟这是一首好诗,一首很好的诗。话又说回来,在同一首诗 中,对于并非有特殊效果的重复字,当然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接下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3-11-25 14:22
                回复
                  〔接上楼〕
                  (10)小律和排律
                  前面讲过,凡按照律诗的平仄要求写的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和七绝):八句的叫律诗(五律和七律)。此外还有两种:每首只有六句的,叫小律,也叫三韵小律(即使首句入韵,仍称为三韵小律);超过八句,达到十句或十句以上的,叫排律。也有人只承认绝句、律诗、排律这三个品种,而把小律作为律诗的一种。小律和排律,这两种诗都比较少。
                  三韵小律举例:
                  寒闺夜 白居易
                  夜半衾稠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送羽林陶将军 李白
                  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
                  排律的写法,就像五律或七律一样,只不过要按照“对”和“粘”的规律一直写下去。除了首联和尾联以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并用多少韵标注。
                  ~
                  以上即关于诗的一些基础,达者自选参研!若有悬疑,请置评或自行百度,详见精准释疑!
                  本文多有摘录借用,并参和部分个人观点,谬误难免,敬请谅解!
                  谨上
                  寒竹凝翠整理于2013 11 26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3-11-25 14:28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3-11-25 14:32
                    回复
                      七〔词牌综论〕
                      词,诗歌的一种,源起于杂诗长短句,配乐而歌!经世代传承,至宋大盛,而独立成体,与诗与曲并陈于中华古文学之林!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3-11-25 16:26
                      回复
                        七〔词牌综论〕
                        ~
                        格律溯源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清】李鱼著《闲情偶寄》所述,唐则诗人济济,宋有文士跄跄。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 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 。
                        现代人所谓的"诗""词"都是古时人们的歌曲,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
                        乐曲名字的来历,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
                        源二:摘取词中字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 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 ,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源三: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接楼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3-11-25 16:28
                        回复
                          八〔词牌简介〕
                          一 浣溪沙
                          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 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 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 《摊破浣溪沙》,又名 《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 所常用。又有 《小庭花》、 《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格律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 ,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词: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二诉衷情
                          唐教坊曲名。本为情词,以 后作一般抒情用。后人又更名《桃花水》、《画楼空》、《步花间》、《偶相逢》、《试周郎》等。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六平韵。另有《诉衷情令》,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
                          双调四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又一体四十四字,将前阕四五句变为“ [平]仄仄平平”。
                          词牌格式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3-11-25 18:42
                          回复
                            〔词牌简介〕
                            五 渔家傲
                            渔家傲是北宋年间流行歌曲,曾有人 用来作“十二月鼓子词”。此调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 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调名。围其句句用韵,声律谐婉,既可用于一般抒情,尤宜表达悲凉情感,如范仲淹词堪作代表。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咏》。添字者又名《添字渔家傲》。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各五仄韵,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另有六十六字者为变体。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六 虞美人
                            唐教坊曲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冰》、《巫山十二峰》、《宣州竹》、《虞美人令》、《忆柳曲》等。
                            最初是咏项羽所宠的虞姬的,因以为名,以后作一般词牌使用。
                            平仄转换格,双调,五十六字,八句。上下片各四句,都是两仄韵转两平韵。上下片平仄韵脚用字都可分属不同韵部。两处歇拍九字句,可以灵活使用不同句式。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3-11-25 18:45
                            回复
                              〔词牌简介〕
                              七 南乡子
                              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唐教坊曲名。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八 木兰花 玉楼春
                              唐教纺曲有《木兰花令》。宋人 《木兰花》词,皆《玉楼春》体 ,七言八句,五十六字。五代毛熙震、魏承班、韦庄,各有 《木兰花》调,为此调正体。毛词五十二字,双调,上下片各六句三仄韵;魏词五十四字,上片六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三仄韵;韦词五十五字,上片五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三仄韵,上下片不同部。按《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 《木兰花》则韦词、毛 词、魏词共三体,从无与《玉楼春》同自《尊前集》误刻以后,宋词相沿串多混填,《词谱》已为校正。
                              玉楼春亦称《木兰花》、《春晓曲》。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3-11-25 18: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