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天空吧 关注:3贴子:109
  • 3回复贴,共1


IP属地:福建1楼2013-11-29 12:21回复
    7)。如果软件的程序设计思想能够由服务于机构运作的程序流程,改变为直接面对电子政务服务对象即转变为直接面对公民和企业。那么对压缩中间管理层的机构改革或对“融服务于管理”之中的服务方式变革促进将是巨大的。 8)。底层要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保证和上级电子政务部门互联互通。而且平行的跨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无缝对接同样是保证行政效率体现电子政务先进性,保证“网上办事”效率的重要技术条件。这是技术设计中评价的重要指标。 9)。建设“以人为本”的政府门户网站。这是电子政务管理与技术结合的关键点。政府门户网站是面向各级政府机关和广大公众的互联网系统,强调的是机关内部和各个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政府机关对公众的信息发布和行政管理事务。因此,严格说来,是指在各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起的跨部门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是基于政府内部网络并建立在政府数据仓库基础上的网络应用系统。它能够提供访问政府各部门的相关知识、支持政府在网上开展面对公众的业务的功能,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需要的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每个合适的人都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综合考量,政府门户网站不仅是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和业务处理平台,而且也是知识加工、知识决策、知识获取平台的集成。它使政府各部门公务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更加流畅,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加工而使零散的信息成为知识,使相关人员能够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知识为行政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和知识支持。尤其重要的是,后台整合是政府门户网站区别于其他网站的关键所在。同时政府的门户网站,是向全世界公开的,而这个门户网站又是连接公众、企业、社会最主要的窗口,它的功能、服务都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成效。


    IP属地:福建4楼2013-11-29 12:40
    回复
      (三)对如何加强对电子政务的思想观念认识的思考。
      所谓“观念束缚”表现为:a)旧体制观念的惯性。b)对新体制认识的不足。两个方面。旧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观念对电子政务的惯性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旧体制下部门配置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很可能被异化为个人或部门的特权。受这种利益关系影响下的电子政务通常表现为追求自成体系,过于关注部门利益使规划形成割据条块甚至阻断相通。就资源而言,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源,政府控制了80%的公共管理方面的信息,每个部门都有信息采集的权利,如果说信息资源在电子政务系统中不能共享,仍然是重复采集、单独利用、不能有效地整合,电子政务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但是我们正是在资源整合上遇到了巨大的体制和管理的障碍。表面上是各个单位不愿意把自己的资源拿出来共享,实际上是背后的“三化”——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定化在起作用。所以突破资源不能整合、不能共享旧体制惯性瓶颈,就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公众角度出发看,旧的观念惯性则表现为公众对政府的定位还停留在自身是被管制对象,因而不能以强有力的方式对政府表达自己对服务的需求从而使政府在收集公众需求信息完善服务方面遇到困难。以上所述是旧体制观念的惯性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的部分内容。而对新确立的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则产生于我国是处于公共服务不发达状况之下进行电子政务的,不管是服务还是电子化起点都不高,所以对新体制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在开发阶段因认识不足造成阻力是难以避免的。而这些都构成电子政务发展的障碍。单纯的工具观念,重电子轻政务的观念是对新体制认识不足的主要表现。例如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是政府工作的计算机化,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来模仿传统的政务处理模式。还有把电子政务简单的视为是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的政策、条例等搬上网络就完事,没有将电子政务的终极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群众和社会理解清楚。更有甚者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就是建设机房和大量购买硬件,在技术上忽略软件应用,忽略软件应用人才引进和培养。基于以上种种认识误区强化对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认识排除思想障碍是健康推进电子政务的重要任务。如何为电子政务的推进排除这些思想障碍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1)。如何使覆盖面最大的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本质特征认识得到充分普及,看来这项工作还有待深入加强。特别是“数字鸿沟”问题。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人们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 程度不同以及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这种差异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它会严重阻碍社会的信息化应用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实践证明在经济落后地区加紧实施各类“金字工程”是在短期内,最有效果的填平“数字鸿沟”手段。其次由于广播、电信领域,对社会大多数公众来说,其功能是直观的、显而易见的,买来就能用得上的手段,所以几乎不存在什么应用基础与需要起码常识的问题;而互联网则不同,没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就很难上网。所以在经济落后地区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开展各类互联网及电信业务,促进这些地区信息化的进程对消除“数字鸿沟”是最便捷的途径。


      IP属地:福建5楼2013-11-29 12:41
      回复
        (五)在经济的结构调整向消费拉动转型中使政府扮足消费者的角色。
        电子政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会消耗巨量的社会财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外需的萎缩,我国产业处于产能过剩消费乏力的状况之中,而投资对GDP增长拉动的边际效应开始显现,需要注入新的消费动力。众所周知,国家在经济活动中,除了是法律,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角色之外,还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政府的消费能力,能够调节国民经济的供需关系,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类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功能。政府的电子政务消费不仅影响电子政务本身也影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的结构调整向消费拉动转型中使政府扮足消费者的角色。现在正当其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0】17)明确提出,电子政务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要以“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同时也明确规定,要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和软件。根据“九五”期间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平均拉动率33.2%计算,政府上网工程带动社会消费需求为1。32亿元再加上每年增加的1320万元。考虑中国电子政务应用市场的每年增长率,政府对电子政务的投入规模相当可观,如果都能按(中办【2000】17)文件规定实行,则如此规模的资金投入只要运用得当,将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况且资金投向电子政务可以保持国家资金向信息等朝阳产业倾斜。从而培育新的增长点。所以无论从投资或消费的作用,还是从经济结构调整,政府改革的角度电子政务的投资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本万利的好事。


        IP属地:福建9楼2013-11-29 1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