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刚拿到了一件THEMOREREST 便携超轻床的样品。闲来无事,拿到外面来顺手测试一下使用效果。分别选择了北京市内某公园内,由本人和多位参与体验的朋友进行实际测试和体验。
先放2张概念性的照片,好让各位看官直观的感觉到这个样品的包装尺寸:


先说一下测试者本人的个人情况吧:男性,85kg,178cm身高,深度户外腐败分子。
实地测试:北京市内某公园。有山、有水、有坡、有草,基本简单的户外地形都可以在这里体现出来。由于是初次安装,在仔细研究说明书上的文字和图片后,经过近5分钟才安装完成:


床的应用场地的选择有非常广阔的空间:
对于平整地面,相对于以前充气垫和自发气垫的感觉,便携超轻床的表现更棒。由于床面紧绷,在床上的感觉有点像在蹦床上的感受完全不会有那种身体碰到底的感觉。由高强度尼龙面料和铝杆组成的承重结构,完美的分担了身体的重量,并将测试者的体重分担到12个支撑脚上。无论是平躺还是侧卧,测试者都不曾碰到地面。


坡地: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山地宿营的时候,没有完全平整的营地,于是只好栖身于少有坡度的地面上或“坑”里,然后: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和睡袋都出溜到坡地下或掉到坑里,然后再费力的爬回睡垫或滚回去……那么样品的表现又怎么样呢?我们把测试样品放在20度左右的斜坡(这个角度的斜坡,我相信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在上面扎帐篷宿营的)上测试:测试者无论是平躺、侧卧、还是翻身,都会稳稳地睡在床上,而不会出现向下出溜的现象。相对于不规则的坡面,床的12只支撑脚会稳稳地站在坡面上随坡而站。相对的,支撑结构的铝杆会有相应方向的弯曲的形变以保障床体的稳定结构。由于测试者的自重,会“陷入”床面的“环抱”之中,而不会随地形产生明显的角度变化。如果是在同样坡面的防潮垫上,你们懂的:


在自然条件下,我们是不可能得到完全平整的营地的。几乎每一个经常在山中宿营的人,都会有这样糟糕的体验:晚上钻到睡袋里,才发现身下有个小坑或一块石头——于是,一觉醒来,不但要算腿疼,还浑身乏力,影响接下来的行程。在坑洼不平的地面上测试样品的表现又如何呢:我们选择在林间的草棵子地上附带赠送了几个随机的裸露树根进行测试:测试样品的12只支脚可以完美的站在自己所属的位置上。相应的,整床的骨架和床面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形以适应支脚的变化。测试者同样重复了侧卧、翻滚和平躺等动作,并平躺一段时间,没有任何触碰障碍物或掉到坑里的感觉。整体感觉要远优于传统防潮垫的感受。
重量:轻,绝对是这个产品的一大特色。无论是放在天幕上还是灌木上,都可以很直观体现出其整体轻量化的效果:


关于强度:很多朋友都会怀疑这个玩意儿到底靠谱不靠谱。这个咱就不拿理论数据说话了。身高190公分,146公斤的体重,我想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了。来,捞干的,上个朋友友情客串的实测图:


经过实拍,即使是如此分量十足的考验面前,样品也有令人满意的表现——测试者躺在床上的时候,身体始终没有碰到过地面。按照测试者原话:“床太窄,没我家水床舒服”……
总结:
THEMOREREST便携超轻床在保证睡眠舒适的前提下,具有很强的抗坡度和复杂地面的特点。从测试的实际情况体现出了样品的设计亮点:紧绷的床面使得测试者与床面的接触面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支撑感的同时,又不会有触地的糟糕感受,使得试用者始终置身于一体的床体的保护之中;12条腿的设计,赋予了该产品优越的跨越能力,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能满足各个支脚的支撑点,就可以完全支撑起产品,完全可以忽略床下其余区域的地形使得试用者始终置身于一体的床体的保护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背面采用了PU防水涂层,即使面料底部沾水、结露或帐内被淹,也不会影响到试用者床面的干燥与舒适;而超薄的尼龙床面紧贴测试者的身体的同时也会充分传导身体的温度、在床下形成由温差导致的气流从而带走热量,因此夏季体验的效果会更加凉爽舒适。
缺点:
床的安装略显复杂,第一次安装需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才能比较顺利的搭起;
床面的导热效果很好,在偏凉的天气下需要配合睡袋入睡(与同温度传统防潮垫所适用的睡袋相同即可),否则晚上会冷;
由于支脚的材料是尼龙,在水泥或过硬的不平地面会被划伤,因此建议还是放在地席、帐内或其他相对较软的地面使用;
由于测试的背景温度在15oc左右,因此对于背景温度在0oc以下的测试暂时没有相应的体验和感受。
安装提示:
样品的说明书写得还算比较详尽,在使用前建议大家仔细的看一下。
在安装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
床桅的安装很简单,只要把银灰色的粗铝杆插入床桅管,一直顶到头即可;
支撑架安装时,需双脚踩住床桅铝杆上固定,一边顶入床桅安装孔后,一手持2根铝杆交界处向上拉起后,将另一侧支撑顶入床桅安装孔;
对于单杆安装的支架,单杆应该插入支架的靠近挂钩部分的那组圆孔(就是支架横架上面的那组);
相邻两组支架的铝杆颜色相反安装;
而双杆的安装,需要以不同色的两杆分别插于支架的2组孔
双杆安装需要把每组支架首先上下颠倒安装铝杆,但同侧的2根铝杆选择不同色铝杆;
双杆支撑的2根支撑相对拧成同向后,安装在床桅的固定孔上;
测试者的体重比较大,据称体重在60公斤以下的美女,只要6组单杆作为全床支撑(轻量化后,全套总重将下降至900g,不过这个和我就没有啥太大的关系了……)即可,这样又可以少背4根支撑铝杆;
先放2张概念性的照片,好让各位看官直观的感觉到这个样品的包装尺寸:


先说一下测试者本人的个人情况吧:男性,85kg,178cm身高,深度户外腐败分子。
实地测试:北京市内某公园。有山、有水、有坡、有草,基本简单的户外地形都可以在这里体现出来。由于是初次安装,在仔细研究说明书上的文字和图片后,经过近5分钟才安装完成:


床的应用场地的选择有非常广阔的空间:
对于平整地面,相对于以前充气垫和自发气垫的感觉,便携超轻床的表现更棒。由于床面紧绷,在床上的感觉有点像在蹦床上的感受完全不会有那种身体碰到底的感觉。由高强度尼龙面料和铝杆组成的承重结构,完美的分担了身体的重量,并将测试者的体重分担到12个支撑脚上。无论是平躺还是侧卧,测试者都不曾碰到地面。


坡地: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山地宿营的时候,没有完全平整的营地,于是只好栖身于少有坡度的地面上或“坑”里,然后: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和睡袋都出溜到坡地下或掉到坑里,然后再费力的爬回睡垫或滚回去……那么样品的表现又怎么样呢?我们把测试样品放在20度左右的斜坡(这个角度的斜坡,我相信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在上面扎帐篷宿营的)上测试:测试者无论是平躺、侧卧、还是翻身,都会稳稳地睡在床上,而不会出现向下出溜的现象。相对于不规则的坡面,床的12只支撑脚会稳稳地站在坡面上随坡而站。相对的,支撑结构的铝杆会有相应方向的弯曲的形变以保障床体的稳定结构。由于测试者的自重,会“陷入”床面的“环抱”之中,而不会随地形产生明显的角度变化。如果是在同样坡面的防潮垫上,你们懂的:


在自然条件下,我们是不可能得到完全平整的营地的。几乎每一个经常在山中宿营的人,都会有这样糟糕的体验:晚上钻到睡袋里,才发现身下有个小坑或一块石头——于是,一觉醒来,不但要算腿疼,还浑身乏力,影响接下来的行程。在坑洼不平的地面上测试样品的表现又如何呢:我们选择在林间的草棵子地上附带赠送了几个随机的裸露树根进行测试:测试样品的12只支脚可以完美的站在自己所属的位置上。相应的,整床的骨架和床面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形以适应支脚的变化。测试者同样重复了侧卧、翻滚和平躺等动作,并平躺一段时间,没有任何触碰障碍物或掉到坑里的感觉。整体感觉要远优于传统防潮垫的感受。
重量:轻,绝对是这个产品的一大特色。无论是放在天幕上还是灌木上,都可以很直观体现出其整体轻量化的效果:


关于强度:很多朋友都会怀疑这个玩意儿到底靠谱不靠谱。这个咱就不拿理论数据说话了。身高190公分,146公斤的体重,我想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了。来,捞干的,上个朋友友情客串的实测图:


经过实拍,即使是如此分量十足的考验面前,样品也有令人满意的表现——测试者躺在床上的时候,身体始终没有碰到过地面。按照测试者原话:“床太窄,没我家水床舒服”……
总结:
THEMOREREST便携超轻床在保证睡眠舒适的前提下,具有很强的抗坡度和复杂地面的特点。从测试的实际情况体现出了样品的设计亮点:紧绷的床面使得测试者与床面的接触面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支撑感的同时,又不会有触地的糟糕感受,使得试用者始终置身于一体的床体的保护之中;12条腿的设计,赋予了该产品优越的跨越能力,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能满足各个支脚的支撑点,就可以完全支撑起产品,完全可以忽略床下其余区域的地形使得试用者始终置身于一体的床体的保护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背面采用了PU防水涂层,即使面料底部沾水、结露或帐内被淹,也不会影响到试用者床面的干燥与舒适;而超薄的尼龙床面紧贴测试者的身体的同时也会充分传导身体的温度、在床下形成由温差导致的气流从而带走热量,因此夏季体验的效果会更加凉爽舒适。
缺点:
床的安装略显复杂,第一次安装需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才能比较顺利的搭起;
床面的导热效果很好,在偏凉的天气下需要配合睡袋入睡(与同温度传统防潮垫所适用的睡袋相同即可),否则晚上会冷;
由于支脚的材料是尼龙,在水泥或过硬的不平地面会被划伤,因此建议还是放在地席、帐内或其他相对较软的地面使用;
由于测试的背景温度在15oc左右,因此对于背景温度在0oc以下的测试暂时没有相应的体验和感受。
安装提示:
样品的说明书写得还算比较详尽,在使用前建议大家仔细的看一下。
在安装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
床桅的安装很简单,只要把银灰色的粗铝杆插入床桅管,一直顶到头即可;
支撑架安装时,需双脚踩住床桅铝杆上固定,一边顶入床桅安装孔后,一手持2根铝杆交界处向上拉起后,将另一侧支撑顶入床桅安装孔;
对于单杆安装的支架,单杆应该插入支架的靠近挂钩部分的那组圆孔(就是支架横架上面的那组);
相邻两组支架的铝杆颜色相反安装;
而双杆的安装,需要以不同色的两杆分别插于支架的2组孔
双杆安装需要把每组支架首先上下颠倒安装铝杆,但同侧的2根铝杆选择不同色铝杆;
双杆支撑的2根支撑相对拧成同向后,安装在床桅的固定孔上;
测试者的体重比较大,据称体重在60公斤以下的美女,只要6组单杆作为全床支撑(轻量化后,全套总重将下降至900g,不过这个和我就没有啥太大的关系了……)即可,这样又可以少背4根支撑铝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