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服吧 关注:1,509贴子:2,878
  • 1回复贴,共1

《人文荟萃之华夏》-作者生民无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诗意盎然的时代
唐宋是诗人的时代,是诗意盎然的时代。
诗是什么?就是人性的文字表述。诗人,就是用文字表达童真的人,就是始终以童真看世界说世界的人,就是最本真的、永远一颗童心的书生。
这是一个盛产才子、才女的时代。当你在春江花月夜,与他(她)执手相看泪眼,咏叹陆游与唐琬的钗头凤,吟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当你手捧葡萄美酒夜光杯,击和阳关三叠,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当你独坐幽篁,对山中红萼弹琴长啸,或伫立水穷之处,数云起云落;当你身居庙堂看兵车辚辚战马萧萧,或处江湖之远悲汗滴禾下土……你会惊呼,人间的一切体验、全部的诗情、才情,都属于唐宋。280年的唐朝,传至今天的诗作,至少有42863首;平均每年诞生流传千古的诗歌150首。宋朝留下的诗词歌赋更多。如果此时有诺贝尔文学奖,必为中国所包揽。
大唐至强至盛,大宋富庶无比。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他们无不工诗文、善丹青、通音律,儒雅,高洁,沉静,即便烂醉如泥,也是胸怀天下,眼界开阔,有才气,有豪气,有仙气,有禅意,有诗意,唯独没有一星半点的俗气。
他们生活在千年前,不会谈论这理论、那学说,但他们大气、率真、仁爱、充满智慧。他们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生前百姓爱戴,死后彪炳史册。白居易随手留给我们一个人文杭州;范仲淹遥赠后世一个人文岳阳。他们为官不爱钱,偏偏给这里留下了“发展旅游业”的印钞机。
他们生活在最有钱的时代,但没有铜臭味;这一个个没有铜臭味的宰相、尚书、刺史、知府,却联手创造了一个人文荟萃、富庶繁荣的时代。
孔子说,诗可以治国,乐可以治国。欧洲的歌德时代,才能诞生康德、黑格尔;歌德时代,必然诞生科技文化繁荣的德意志。拥有诗人的时代,必是充满激情与创造的时代。激情与创造力兴盛的时代,才是诗人的时代。
唐宋多发明创造,不奇怪;唐宋无发明创造,那才是怪事。
唐诗宋词,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个代表,是清明政治的折射,是经济、科技、教育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全社会自由思想的结晶。
铸就唐宋科技发达、文化繁荣的,是开明政治的全民教育。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视教育。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因为中国人的至圣先师孔子,便率先垂范,做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汉朝以来的中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教育史。
学校教育,是唐朝政府主要工作之一。在中央,建立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些学校,有的是综合性大学,有的是专业性学府,皆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的学制为最高9年,律学为6年。四门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入太学;太学生毕业后,可入国子学深造。全国各地每年选送学生,由尚书省选拔就读。唐廷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国学教学质量,对相关官员予以相应奖惩,“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
全国各州县也办有自己的学校,“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人,下县二十人”。唐玄宗时,全国州县的学校有学生6.7万人。州县学校和国子学一样,设有律学、算学、书学等修习科目,并定有修习时间。
宋朝教育更胜,专业分得更细更全,设立太学的同时,还创办了武学、律学、书学、算学、画学、医学等专门学校。此外,还建有专门教育皇室子弟的宗学、宫学,教育儿童的小学,为学子参加科举考试进行补习的四门学、广文馆等。宋朝地方教育更是发达。政府为官办学校还专门划拨房屋田产,以确保教育经费。大观3年(1109年),全国公立学校学生167622人。
更多的学生就读于“私立学校”。在政府倡导下,宋朝民间办学之风兴盛,著名的有嵩阳、应天府、白鹿洞、岳麓等书院,现存典籍提到的书院有600余所,使教育普及达到相当程度。南宋首都临安,每一里巷都有一两所学校。广大农村,乡有乡学,村有村学,另有义学、家馆、冬学等。普通人家送子女读书,多为识文断字以便于融入社会,与科举毫无关系。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这些宋人的启蒙教材,上及天文,下至地理,中至历史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炉,易读易记,琅琅上口,至为难得。民国以来,有些专家有蔑视古人之胆,却无古人之才,无数勇气可嘉者致力于中小学教材改革,几乎年年有“创新”,但是与“宋版”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在中国,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从来不成问题。司马光、袁采等宋朝高官都主张妇女接受教育。宋朝曾举办女子科举考试,淳熙年间,女童林幼一中选;嘉定年间,女童吴志端通过国子监的考试。有宋一朝,才女辈出。有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李清照,也有韩世忠夫人梁氏这样的巾帼英雄。
迥异于欧洲的学校是为了培养神职人员、官员靠血统世袭产生,中国面向全民开放的学校,是着眼于为社会发展储备人才,而科举制度的建立,更是将全社会推入全民机会均等、自由竞争的新时代。
唐朝的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内容一样,设有明经(儒道经典)、明法(法律)、明算(数学天文学)、明字(文字学、书法)、三史(历史)等诸多科目。用今天的话讲,明法、明算、明字、三史等科,是招录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科目则是招考公务员。
明法、明算、明字、三史等科面向专业技术岗位,而进士、明经两科的出路是做官,所以进士、明经考试在社会上影响更大,这和美国总统竞选远比诺贝尔奖评选受关注一样。
所谓一篇诗文登进士榜,纯属以讹传讹。唐朝的科举考试,考生过四道关之后,才能做官。一是考经史,即儒家道家经典和历史知识,也就是理论水平考试。第二考诗赋文章,即文学水平、写作能力。三考策论,即针对某些具体政治问题谈看法说思路,也就是考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三考通过,算是录取,接着要接受吏部的面试,根据面试结果安排到相应岗位试用之后,最后才分配工作。如果新科进士觉得分配的岗位与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不符,他还拥有三次申请重新安排工作的机会。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极低,每次至多不过40人,一般只有20来人,显得至为珍贵。
宋朝科举内容与唐朝大同小异,但取消了唐朝对“工商杂类”出身者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除不孝不悌品行败坏、残疾和曾犯重罪者,均可应试,彻底打破了门第观念。同时期的辽、金二朝,也照搬宋朝的教育和科举制度。


IP属地:北京1楼2013-12-11 10:43回复
    科技创新出华夏
    众多西方专家说:1600年前的科技发明主要来源于中国。唐宋的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发达,是无须赘言的。拿唐宋与欧洲同时期文盲社会进行全面比较,更是浪费笔墨。
    四大发明在中国,绝非偶然。自汉朝实施举孝廉到唐宋之科举制,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制度,不仅没有束缚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而将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在一片繁荣昌盛的环境中,我国的士人大多博学多才,写诗作画的同时,在科学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著名文学家秦观,一边创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类充满柔情蜜意的诗文,一边研究并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蚕桑专著《蚕书》。官至宰相的文豪欧阳修,在植物学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唐宋士人大都表现出很高的综合素养。汉朝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卓有成绩者,多是在职官员或者官宦子弟。张衡曾两度任太史令;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甄鸾先后任司隶校尉、汉中太守;祖冲之先后任公府参军、娄县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世界上第一位给风定级、发明了更为先进的浑天仪的李淳风,早年任李世民秦王府记室参军,后进入太史局任职;大天文学家僧一行,本是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后人、世家子弟,为躲避武则天的迫害才出家为僧;创建三角形系数表的宋朝数学家贾宪,曾任左班殿直;著有《数术九章》的大数学家秦九韶自中进士后终身为官;百科全书式的大科学家沈括,既任地方官,也曾带兵打仗;在天文学、药物学方面均贡献突出的苏颂,更是官至宋哲宗宰相;著有数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测圆海镜》的金元时期大数学家李冶,早年考中金朝词赋科进士,曾任钧州知事;南宋大数学家杨辉也是地方官员;即便元代的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让数百年后西方数学家崇拜不已的大数学家朱世杰,也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有人说,正是因为中国文人将自然科学研究当作一种“副业”、“兴趣”,才形成了中国没有“科学”的局面。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现代眼光看古人的误区。
    科学技术有其独特的、不可逾越发展规律。只有当人类社会,特别是自然科学本身发展到相当程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才会分家,最后专业越分越细,出现各专业独立发展的局面。在这样的时代,科学研究只能专属于有钱又有闲的精英阶层。正是他们将研究成果普及于公众,进而推动社会的技术创新。
    西欧也是直到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才形成独立发展的格局。此前之所谓科学家,多是身兼哲学家、文学家甚至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头衔,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往往更高。


    IP属地:北京2楼2013-12-11 1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