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和普通运动的主要区别就是动力负荷与静力负荷的区别。我用“拉开的皮筋”和“收缩的皮筋”的区别来形容他们。
由于平时我们人体基本是运用活动性的运动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我们“天然的”习惯于动力负荷而不习惯于静力负荷。
这两种负荷方式对于肌肉而言,完全是不同的运行机制,并且有相反的特征,所以在站桩中,人体会产生严重的不适感。我的经验,越是习惯于动力负荷运动的人,往往更难于适应静力负荷的状态。换句话说,传统体育强项的人站桩时不适应感更强烈。当然并不表明他们站桩时间会更短,由于有运动的心肺、肌肉功能基础,所以他们也会更快的进步。
这两种习惯之间会有一个“转换过程”,俗称“换劲”。往往是静力负荷习惯建立起来之后,动力负荷习惯就相应的弱化,而你强化一段时间的动力负荷习惯,就会发现站桩有障碍出现。这就是前述的它们之间相互矛盾的地方,即相反的特征。
站桩中的颤动感,实际就是这种不适应的表现。具体说就是由动力负荷习惯转换为静力负荷习惯的过程。由于肌肉原有的习惯是收缩,所以在肢体负荷拉伸它的时候,它开始是运用完全的收缩方式对抗,逐步的会让肌肉松开而使肌肉本身的“自张力”发挥作用。但是在自张力没有完全形成而收缩习惯没有完全消除之际,肌肉就会“本能的”在收缩--放开之间游移,这就产生了身体的颤动,尤其是上下颤动。因为这个颤动的原因是肌肉里面的自主神经在起作用,所以这个过程不是人的大脑能够控制的!试图控制住它的结果就是延缓自张力的习惯尽快建立。有点意识让身体自己决定它的结果就行了。这样做就适当的对抗了原来习惯的作用。
但是,主观意识完全可以“想象”静力负荷的肌肉状态--它就是“让肢体负荷把肌肉拉开”的想象。具体的方式是在几个主要关节处让肢体负荷产生作用而有意让肌肉被“拉开”。这种用主观意识“支配”肌肉的方式,或许是可以增加训练效率的方式--但是,它也完全可能成为训练效率的反作用!平时听说的那些“放松”,“抻筋拔骨”等,都是这种做法的说法,不把它夸张为“法门”,“秘诀”或者“关键”则是错误的。因为你不必如此去做,身体自己的“疲劳效应”就可以带着你走向静力负荷习惯状态而逐步“忘掉”动力负荷习惯--由此也可以看出来,用意去操作身体,大部分是拔苗助长和添薪灭火。
由于平时我们人体基本是运用活动性的运动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我们“天然的”习惯于动力负荷而不习惯于静力负荷。
这两种负荷方式对于肌肉而言,完全是不同的运行机制,并且有相反的特征,所以在站桩中,人体会产生严重的不适感。我的经验,越是习惯于动力负荷运动的人,往往更难于适应静力负荷的状态。换句话说,传统体育强项的人站桩时不适应感更强烈。当然并不表明他们站桩时间会更短,由于有运动的心肺、肌肉功能基础,所以他们也会更快的进步。
这两种习惯之间会有一个“转换过程”,俗称“换劲”。往往是静力负荷习惯建立起来之后,动力负荷习惯就相应的弱化,而你强化一段时间的动力负荷习惯,就会发现站桩有障碍出现。这就是前述的它们之间相互矛盾的地方,即相反的特征。
站桩中的颤动感,实际就是这种不适应的表现。具体说就是由动力负荷习惯转换为静力负荷习惯的过程。由于肌肉原有的习惯是收缩,所以在肢体负荷拉伸它的时候,它开始是运用完全的收缩方式对抗,逐步的会让肌肉松开而使肌肉本身的“自张力”发挥作用。但是在自张力没有完全形成而收缩习惯没有完全消除之际,肌肉就会“本能的”在收缩--放开之间游移,这就产生了身体的颤动,尤其是上下颤动。因为这个颤动的原因是肌肉里面的自主神经在起作用,所以这个过程不是人的大脑能够控制的!试图控制住它的结果就是延缓自张力的习惯尽快建立。有点意识让身体自己决定它的结果就行了。这样做就适当的对抗了原来习惯的作用。
但是,主观意识完全可以“想象”静力负荷的肌肉状态--它就是“让肢体负荷把肌肉拉开”的想象。具体的方式是在几个主要关节处让肢体负荷产生作用而有意让肌肉被“拉开”。这种用主观意识“支配”肌肉的方式,或许是可以增加训练效率的方式--但是,它也完全可能成为训练效率的反作用!平时听说的那些“放松”,“抻筋拔骨”等,都是这种做法的说法,不把它夸张为“法门”,“秘诀”或者“关键”则是错误的。因为你不必如此去做,身体自己的“疲劳效应”就可以带着你走向静力负荷习惯状态而逐步“忘掉”动力负荷习惯--由此也可以看出来,用意去操作身体,大部分是拔苗助长和添薪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