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国企私有化盛宴已拉开大幕!
作者:空灵道人 发表于:2013-12-21 15:39:50
昨天, 酝酿十个月之久,上海国资改革20条昨日终于面世。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新思路、新方向之后,首个出台的地方性国资改革方案。
这个地方版的“国改二十条”的最大看点就是“明确将发展混合所有制列入此轮国资改革目标”。
“下一步一定要在发展混合所有制迈大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
中国大规模的国企改革始于1998年,到2003年,地方中小型的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也就是说中国在1998—2003年完成了第一轮规模宏大的“国企私有化”。
其实,在1998年—2003年这一波“国企私有化”的过程中,就已经有人对“大型国企”垂涎三尺了。但是那时候由于私有资本与家族资本的大规模原始积累尚未完成,面对大型国企,私有资本与家族资本虽有“蛇吞象”的贪心,但是众目睽睽之下要顺利完成“蛇吞象”的任务,还是多少带有一点“恐惧之心”的。
经过2003年——2008年,通过房地产房业的财富聚集效应,部分私有资本与家族资本已经开始完成了收购“大型国企”所需的原始积累。于是部分急于求成的人开始对“大型国企”虎视眈眈了。可是由于他们太急功近利了,以至于“明目张胆”的上演“蛇吞象”的一幕。
这一幕就是发生在2008年吉林通辽钢铁集团。资本与民众自发的“护权”形成了始料未及的对决,结果资本败了。通钢的总经理成了这次对决的“祭品”。
通钢群体性事件成了中国“大型国企私有化”的一个分水岭。博弈的资本方从这次事件中吸取了血的教训,尽管所流的血不是资本的。
通钢群体性事件以后,资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将青蛙突然扔进一个滚烫的锅里,青蛙的反应必然是极为强烈的。
从那以后,资本开始学会了“温水煮青蛙”,开始懂得怎么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了。
所谓的“栈道”就是将大型国企的优质资产剥离上市,所谓的“陈仓”就是从资本市场中的股市再徐徐图之。
而身处上市公司的“青蛙们”再也不会有当年通钢的三万职工那样产生一种突然被扔到“滚烫”的锅里的感觉了。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到今天,不但修建“栈道”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而且2008年以后持续大幅度的“灌水”使得财富的“聚集效应”更加高效,资本的规模空前膨胀,资本“暗度陈仓”的能力也显著的增强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大的高压气团终于成型了。
一个月以后,终于从那个历史上就以“暖风薰得游人醉”而闻名、现如今早已成为“东风大本营”的东南沿海掀起了第一缕东风。这第一缕东风无疑将成为明年各省、市、自治区人代会的“风向标”。
只待明年各地方人代会及三月的全国人代会召开完毕,这股东风就会吹遍全国了。
最后的饕餮盛宴的序幕已经拉开了,虽然是“还羞欲遮”,但是透过被掀开的幕帘一角,已经隐隐约约的看到了幕帘背后正在张罗的繁忙景象。
为什么说现在还只是拉开了这场最后的饕餮盛宴的序幕呢?因为混合所有制只是“暗度陈仓”的第一步,这一步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通过“参沙子”的方式先进行“渗透”,接下来第二步就是通过“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实现控制。终极目标就是完成将中国从目前的“政权控制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演变为“资本控制政权”(跨国资本主义)。
当然,在中国上演的这场最后饕餮盛宴仅仅是资本的盛宴,有资格应邀出席的贵宾首先是手中掌握了成百上千亿的权贵家族资本,其次就是为家族资本策划了这场饕餮盛宴的西方资本,再然后就是民间民族资本。
至于对普通的民众来说,虽然这次饕餮盛宴摆在自己的家里,桌子上摆的也是自己祖孙几代辛勤劳作捕获的“山珍海味”,但是恐怕连残羹冷炙也别想分到一点——因为这一次已经不同于1998—2003年那一次了,那次是“大众宴”,这次是“权贵宴”。所以普通民众根本没有出席的资格,甚至连围观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资本信奉的 “市场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