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龙阿计营土司兵营遗址
《明史》这一记载中的十二营为何没有阿计营?因为永乐十二年(1414年)任安抚司职的慈长图谋不轨被降职为土判官,只留给十二营封地,包括阿计营在的其他封地被“改土归流”了。
普安地区彝族从慈长任土判官一直传到第四世孙陇本时才以“陇”为姓。到明朝天启年间,后裔陇文治改“陇”姓为“龙”。阿计营彝族的姓自然也按照宗亲姓氏的更改而变换。其中“陇安”曾经是阿计营彝族使用的复姓,是陇安任为了纪念感激来自云南沾益土知州安姓的祖母和感激来自舅舅家的恩泽而用的。天麟成人后认祖归宗改回了“龙”姓。
明朝崇祯年间陇文治儿子龙祖烈因为帮助朝廷剿平“毛口苗”有功,从土判官升任普安州土州同知,彝族家族中才又重新执掌普安地区政权。
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龙祖烈儿子普安州同知龙天佑率领各营营长归顺清朝,朝廷仍然让他担任原职。阿计营同时归顺清朝。土目(统领军队的小头目)陇安任随清军征战中多次立下战功,被朝廷授予阿计营世袭土把总职,成为阿计营土司。
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云贵总督吴三桂伪称属于普安州管辖的马乃营(今兴仁县下山镇境内)营长龙吉兆兄弟(和阿计营同宗)勾结明朝遗党李定国意图反清复明。派总兵马宝、赵良栋率兵攻击马乃、鼠场、楼下三营,经过血洗后三营彝族首领及其直系亲属均几乎死伤殆尽。在这年阿计营土司建制待遇被取消,只设领少量部队的土目。和被吴三桂灭了的三个营、安逸营(今兴仁县大山乡境内原安逸村)及汉族统领的兴仁、兴让两个里共同合在一起设置成为普安县。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三桂叛乱反清。朝廷派清兵南下征剿,原任阿计营世袭土把总陇安任之子土目陇安仁和安逸营土目陇安清积极响应,发动当地百姓筹备粮草,组建上千人的部队,在家族普安州土州同知龙天佑的统一指挥下配合清兵征剿。因为征剿有功,陇安仁、陇安清被清王朝嘉奖,授世袭千总职务,恢复阿计营、安逸营土司建制待遇,仍然归普安县管辖。
陇安仁去世后,儿子陇安汇(字景川)接替担任千总职务成为阿计营土司。乾隆三十年率兵配合清兵前往云南征剿“伏莽之乱”中积劳成疾,不幸身亡。去世时儿子天麟才四岁,接替土司职位,在母亲刘氏的精心呵护下逐渐长大成人。
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苗民反清占领了定头城(今黔西南州贞丰县境内)。阿计营土司龙天麟自备粮草,率领上千名士兵的部队配合知州陈卓梁前往讨伐。从现在贞丰县的左家屯、者相一直攻打到岩益寨,浴血奋战,消灭了围困贞丰的苗民。然后挥师西进,夺回了被苗民占领了的南笼(今黔西南州安龙县县城)、新城(今黔西南州兴仁县县城)各处地盘,活捉苗民军师桑洪升。征战结束后受命押解俘虏进京都,朝廷赐予世袭土守备职务,并颁发了印信、号纸。嘉庆十二年(1809年)安逸营土把总龙出图平苗民叛乱阵亡无子女,普安知府上书朝廷请准龙天麟兼任,朝廷下诏准予世袭安逸营土司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