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uko吧 关注:142贴子:15,932

【积善】一切福田 不离方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乃因果之论。由此可见古代典籍于此理笃信不疑。
了此,则善恶报应,不爽毫厘;
吉凶祸福,皆由感召。
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
致起诸执着好恶种种请见,以埋没本性者,
比比皆是。
故古之圣人,循循教导以复其初始良善本心。究极而论,无非“格物致知”,“明明德”,
“止至善”而已!
世道不古,时人所习,未有不侵染世俗之恶者。以天日昭彰而望之世道人心,信改过迁善之阶,实转祸为福之路也。
但以文言浩瀚,散见各书,不以类聚,恐难举证。
现吾愿为观者吧友整理吉凶祸福之古篇,以明心明德,不违古训,趋吉避凶!
基本定为每天更新一篇,
因恐半途而废
若满15篇后再加精,各吧友也可监督之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12-21 22:01回复
    今天先更个“楚庄王绝缨”的故事:
    【按】周时楚庄王与群臣夜宴,烛灭,有醉引美人衣者。美人挽绝冠缨以告王。王曰:“赐人酒醉,欲显妇人之节,不为也。”乃命左右勿上火,传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也。”群臣皆绝缨,尽欢而去。后王与晋战,见一人力战,乃昔绝缨者。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12-21 22:19
    回复
      【译】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直喝到天都黑了,
      就点上蜡烛接着喝,这时蜡烛突然灭了,有个大臣喝高了,
      就趁黑灯瞎火的当口调戏这位美人,这位美人一伸手把这个人的帽缨扯下来了。
      并摸黑跑到楚庄王那,对他说:“大王,刚才蜡烛熄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
      您赶紧命人点灯,一看就知道是谁了。”
      不料楚庄王却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因此小事而让臣子受辱呢?”
      马上命令群臣说:“大家都把帽缨扯下来,一醉方休。”
      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尽欢而散。
      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首先杀败了晋军。
      战后,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说:“我的德行不够高,从来没有重视过你,
      你这次为什么奋不顾死呢?”这位大臣说:“我罪当死,上次宴会上调戏美人的就是我,
      大王您宽宏大量不治我的罪,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冲锋陷阵。
      我就是当年缨被扯下的那个大臣。”之后晋国被打败了,楚国强盛了起来。
      此即此有阴德者必有阳报也。


      IP属地:福建来自iPad3楼2013-12-21 22:25
      回复
        这翻译略给力…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12-22 09:59
        收起回复
          题头简意:方寸指心地,心地善良,
          心念向善,则福田泽被。。。
          吉凶祸福,皆由心造
          祸福非从天降,岂属地生?
          只在最初一念所致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12-22 11:13
          回复
            鲁义姑
            【按】周时鲁义姑者,鲁人妇也。齐人攻鲁,义姑弃其所抱而抱其所携者。
            齐军问之曰:“所弃何人?”
            妇答:“吾子也。”
            又问:“所抱何人?”
            妇曰:“吾兄之子也。”
            军曰:“汝何弃所生而抱兄之子?”
            对曰:“子之于母,私爱也;侄之从姑,公义也。背公向私,以绝兄之孤,妾不为也。”
            齐军感佩,思曰“鲁郊有妇人犹持节行,况国君乎?”
            回军而去。
            鲁君闻之,赐其束帛,号曰义姑。
            此即为鲁妇存孤,一言保国之故事。


            IP属地:福建来自iPad6楼2013-12-22 20:54
            回复
              【译】
              出自西汉刘向的《列女传》。
              相传鲁义姑系春秋时鲁国之农妇。
              一次齐国发兵攻鲁,遥见郊外有一妇人,怀抱一子,手携一子,匆忙逃避。
              当齐军渐及时,妇人慌忙丢下怀中小儿,抱起领着的孩子,向山林中疾奔。
              齐将见此心中甚疑,催马拦住妇人,追问究竟。
              妇人回答:“现怀中所抱,乃是兄长之子;丢弃者,乃是自己所生。”
              当齐将询问她何以弃亲生而救侄子时,
              妇人从容答道:“抛弃己子,仅是我自身悲痛;而保全兄长的骨肉,却是举族的大义。当事难两全,我不能因么爱而舍弃公义。”
              齐将闻听深受感动。感叹道:“鲁国不能侵伐啊!一个弱妇子尚知舍己救人,不以私害公,更何况朝中的国君呢?”于是奏明齐君,卷旗退兵而去。
              鲁君闻知此事,下令赏赐妇人束帛,尊之为“鲁义姑”。
              千年义举传承至今,山东泰安现仍保留有鲁义姑祠堂。


              IP属地:福建来自iPad7楼2013-12-22 20:59
              回复
                列女传那个故事的三观实在有点怪。。。不觉得这和积善有什么联系
                ------来自 爱贴吧HD for Windows8


                IP属地:江苏来自Windows8客户端8楼2013-12-23 19:49
                收起回复
                  推多取少的故事
                  【按】
                  五代张士选。
                  幼丧父母。及长。惟叔 父存焉。
                  叔有七子。一日叔谓选曰。
                  吾当 与汝分析。剖之为二。
                  选曰。选不忍七人 共一分。
                  可分为八。叔固辞。选亦固让。
                  遂分为八。时选年十七。遇荐入京。
                  同馆 者二十余辈。有术士相曰。
                  南宫高第。独 此少年。同辈笑斥之。
                  术士曰。文章非某 所知。但此少年。
                  满面有阴德气。必积善 所致。
                  及揭榜。士选独登高第。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12-24 18:02
                  回复
                    【译文】
                    五代时期有个人叫张士选,
                    幼小年纪就丧父母,靠着叔叔养育教诲他。等到张士选十七岁的时候,
                    他祖父遗下的家产很多还 没有分过,
                    他的叔叔就对士选说:“现在我和你把祖父遗下的家产分做两份,各得一份。”
                    可是张士选说:“叔叔有七个儿子,应当把家产分做八份才好。”
                    叔叔不肯,极力主张分两等份,
                    然而张士选看到叔叔这样坚持,更加礼让。最后叔叔没办法就答应了,把所有的财产分成八等份。
                    张士选十七岁,就被推荐进京参加考试,
                    同时被推荐参加考试的有二十几位。
                    那时有位精通相学的术士,指着张士选 说:“今年高中状元的,就是这位少年啊!”
                    同辈的人听到了,都大笑不已,
                    并且反驳相士的说法。
                    相士说:“做文章这件事情,不是我所能够了解的,但是这位少年,满脸都充满着积了大阴德的气象,这一定是他做了大善事的缘故,所 以我才敢断定他今年必定高中状元啊!”
                    果然张士选考中,名传金殿。
                    这是有名的友悌礼让的公案。
                    现在为了争财产而不顾手足情深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亲生兄弟都是如此,何况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那就更严重了!若是堂兄弟间分财产,那么亲疏关系就会愈分愈远了!
                    有谁能够像张士选一样呢?
                    能够不为自己利益而考虑到堂从兄弟之人的
                    才情纵不算第一,品德足以服人。
                    在当今社会,尤其不易。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12-24 18:15
                    回复
                      刖者逃季羔者三
                      【按】 春秋时,卫季羔刖人之足。
                      临刑愀然。俄而,卫有蒯聩之 乱。
                      季羔逃之,走郭门。
                      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
                      季羔曰:“君 子不逾。”又曰:“彼有窦。”
                      季羔曰:“君子不隧 。”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 既而追者罢,
                      季羔将去,谓刖者曰:“我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 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君 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 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临刑愀然,君岂私我哉!
                      天生君子,其道固然,今所以免君也。”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12-25 22:31
                      回复
                        注:季羔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弟子。
                        【译】春秋时,季羔作为卫国的最高司法长官,
                        手下的狱官砍了一个犯人的脚,不久后卫国蒯聩作乱。
                        当初卫灵公太子蒯聩获罪出逃,晋灵公就帮他的儿子在卫国即位,
                        蒯聩听说后就从晋国杀回去夺位,当时季羔和子路都在卫国做官,
                        季羔逃走,到了外城门,正好是那个被砍脚的人守门。
                        他对季羔说:“那里有个残破矮墙,你逃吧。”季羔说:“君子不翻墙。”
                        他说:“那里有个地道。”季羔说:“君子不钻。”
                        守门人强拉着钻出,又说这里有个密室。“季羔才进去,后追捕他的人找不到就撤了。
                        季羔将走,对守门人说:“我当初不能违背王法,所以才砍了你的脚,
                        现在我落难了,正是你报仇的好机会,而你却三次救我,为什么呢?”
                        守门人说:“断足是我应得之罪,没什么可说的,
                        你是用法令治理大家,先刑罚别人,然后才是我,本意是想免我的罪,
                        我知道(就是说先用法定罪于别人,让他看见不敢犯罪)。
                        等我的案子判了,罪定了,要行刑的时候,我看您的脸色非常严肃没有喜色,
                        我又知道,您对为我没有私心,你是天生的君子,坚持自己为人处世之道,
                        这就是我敬佩您的原因。”
                        其后孔子对季羔的仁恕树德称赞有加
                        不过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季羔动仁心不如说是该刖刑犯人能以德报怨,能明是非更贴切。


                        IP属地:福建来自iPad14楼2013-12-25 22:44
                        回复
                          【按】马炳然。令嘉鱼。
                          有盗焚掠公帑而去。其首多髯。
                          适报团风镇。有舟载一二十人。踪迹可疑。
                          中有长髯而实非也。马竟捕之。以获盗闻。毙于狱。
                          马擢御史。真盗后为他邑所获。部使以马同台。
                          不究。马迁都御史。舟泊团风。夜为盗劫。合室俱死。


                          IP属地:福建来自iPad15楼2013-12-26 21:33
                          回复
                            【译】明朝的马炳然做嘉鱼县的刑部官。有一伙强盗焚烧并抢劫了县衙的库银。
                            据目击盗贼首领是一个长着大胡子的人。
                            正好手下来报告在团风镇有一艘载满一二十个人的船上有个人形迹可疑,
                            可能就是那个多胡的强盗头子。
                            但是那个人其实并不是通缉的要犯,只也长着大胡子罢了。
                            马炳然没有调查清楚就把那人锁拿归案,并强逼其认罪,
                            于是那个无辜的人暴毙在大狱中。
                            后来马炳然被提拔为御史,真正的强盗头子被别的县所抓获。
                            那个县的官吏与马炳然同台,不提他杀错人的事。
                            不久马炳然动身前往京师去担任御史的官务。
                            一天夜里,他所坐的船停泊在团风镇,突然遇到一伙强盗抢劫,
                            躲避不及竟然与他同行的人都被杀了。
                            这是一个恶报的故事。
                            手握犯人生杀予夺大权的官吏对待刑罚,应该慎重,详审明辨。切不可滥杀无辜啊!
                            否则抵命之法,必定受报,只是迟速而已矣啊!


                            IP属地:福建来自iPad16楼2013-12-26 21:52
                            回复
                              我翻了下古籍,发现历史上有记载的酷吏事件为数不少。
                              据称古时有各种各样的严刑,私刑,酷刑
                              如是无辜的人不知又屈死了多少,真是”人间炼狱”
                              然而虽然这帮酷吏平生作威作福,一旦落马,下场是及其悲惨
                              且都是“现世报”。
                              更几篇酷吏的故事。。。
                              酷吏.1
                              【按】
                              唐徐敬业起兵。武后患之。欲兴大狱。去异己者。
                              有索元礼揣旨。即上书言急变。召对。擢游击将军为推使。
                              即洛州牧院为制狱。养无赖数百人。意所欲陷。
                              则使数处俱告之。辞状俱同。既下狱。胁以威刑。无不诬服。
                              询一囚。必穷根株。相连至数百。后以受贿。收下吏。不服。
                              吏曰。取公铁笼来。元礼服罪。死狱。


                              IP属地:福建来自iPad17楼2013-12-27 2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