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行吧 关注:79贴子:141

中国政治思想史概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关于思想史的几点认识
l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马恩选集》第二卷122页)
l 思想史是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社会历史。
①社会历史是人类以往生活经历的总和;
思想史的基本内容却是人类思维的精华,作为人类认识的世界,思想的史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②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上所有的人,既包括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也包括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大众。
思想史的主体则只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社会大众并没有参与思想家的思维过程,因此他们只不过是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思想家们的思维对象。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本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在逻辑上,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也应会有所提高。
但对于思想史来说,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只能是一个绝对的前提,生产的发展并不能直接促进人类思想质量的提高。思想史的发展只能通过认识的进步、学理的贯通和知识的增长来实现。
④思想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按照常识性的道理,应该是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文化,但思想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思想家的思维常常会超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
l 思想史是一门认识科学,它首先要从认识前人的思想开始,由于前人已经作古,因此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或者要想说什么,则只能靠研究者单方面去领悟。所以,这场“对话”的质量也就根本上取决于研究者本身。
l 思想史的研究对于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不是去解释历史时期思想家的枝枝节节,而是在我们的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境界里,复构历史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体系。
对于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我们应该了解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思想家曾经说过一些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而不是他们的思想学说在什么程度上可以为我们所接受。
思想史的研究不是人类认识的终结,而应该是思想的历史延续。


1楼2014-01-02 09:43回复
    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一)先秦儒学
    1、基本内容:
    l 包罗万象,但其核心为“仁”,以仁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第一次系统的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理想、道德、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关于人的学说。
    l 孔子曾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发扬、宣传真理,最早提出人的主体意识。他以仁为基础,构筑了中国的伦理哲学(以伦理为核心、为基点来探讨政治制度)。
    l 在政治上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点:
    ①德治思想:
    ▼为政以德,治国要特别重视道德,把道德看得比法律重要,道德高于法律,“导之以政,齐之以德”
    ▼立法原则,以礼为根据,“法出于礼”。法律要服从道德,“礼义以为纲纪,养化以为本,明刑以为助。” 德主刑辅,把德作为根本,伦理学说与道德学说融合在一起。
    ②人本主义:
    ▼把人推到很高的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志”,“上揆于天,下察于地,中考于人”,人成为尺度,故而神本主义在中国一直没有占统治地位。(但中国重人的意识和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它主要不是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把个体和类、人和自然社会联系在一起,强调人对家族、对社会、对国家所尽的义务,而不是独立的个人。它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强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实际上是道德上的人本主义,是把道德的实现,而不是个人的价值放在首位。)


    3楼2014-01-02 09:44
    回复
      2、流变(先秦之后——宋明之前的变化)
      ①汉代儒学的地位发生变化,由私学转变为官学,正式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同时儒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它与汉代的谶纬之学相结合,走上了谶纬经学的道路,预言天变、灾异、人事,使儒学变得神秘化。
      ②唐代,佛教传入中国,儒学出现了援佛入儒的现象,使佛教中国化,出现了天台宗、花岩宗和禅宗。儒学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思辨的倾向,表现在三大宗都讲佛性、本性、心性,把佛学精密的理论体系借鉴过来,使佛学哲理化,为后来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楼2014-01-02 09:45
      回复
        2、形成的原因:
        ①地理环境
        中国古代思想家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的大漠,西部的高山,东方和南方的大海,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因而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古代中国人,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与古希腊是全不同的。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人们用于表达世界的概念也有了自己的特点,如荀子曾讲:“四海之内为一家”(《荀子·王制》),这是古希腊思想家所不同说出的。
        ②专制主义的环境
        中国早期国家自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一个自由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而是“所有”意义上的存在物。
        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是家长制家庭国家化的过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最为形象的描述。
        当一个家族公社通过征服战争取得了对黄河流域中心地区的统治以后,原有的家族结构便演变成了专制国家的政治结构,父家长制家庭内部家长的绝对权力便演变为君主的绝对权力,父系家族组织内部各级家族长也相应地演变成专制国家各级行政长官。
        ——→这种由家长制家族结构演变而来的政治结构,决定了中国早期国家从产生时起,就走上了君主专制的发展道路。


        7楼2014-01-02 09:46
        回复
          ③数理科学不发达
          历史上对于人类思维方式影响最为重大的学科就是数学,它提供了人们逻辑的思维方法。(人们把从经验中感受到的实体数目抽象为数字符号,把物体抽象为纯粹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逻辑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或演绎出更深的定理。)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也曾经是世界上数学较为先进的国家,如果用近代科目来分类,中国古代的数学在算术、代数以及几何方面都十分发达。但是须指出的是,这些成就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产生的春秋都没有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大体上是以经验为主的数学。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逻辑基础。
          ④宗教不发达,缺少宗教理性


          8楼2014-01-02 09:47
          回复
            五、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评价方法:
            l 阶级分析法(一元的价值标准,每个思想家自身的思想都有其合理性),虽然被采用了很长的一段实现,事实上,现在我们仍然在用。但是,严格地讲,虽然社会结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用“阶级”来说明的,但是人类的思想却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阶级的观点来说明的。因为,思想家之所以被称为思想家,就在于他们的眼界并不受自身的存在环境的限制,所以,从其社会地位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断定他们属于哪个阶级,但是,并不等于他们的思想也一定属于那个阶级。
            l 与社会历史相比较,政治思想史毕竟有其特殊性:重历史时期的思想家,其思想往往会超越客观的历史条件和其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还沿用阶级分析法,必须把思想家的政治主张、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研究,同时要看到一个思想家其性格的多样性和思想的多元性。
            l 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历史思想家会有不同的认识,如百家争鸣,不能单从背景得出结论。思想史本身是认识史,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生活环境,因此其生活环境与主观意识究竟怎样结合在一起应是我们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


            9楼2014-01-02 09:47
            回复
              l 评价标准
              过去,人们曾经有过一个天真的想法,人类的全部思想可以清晰地划分为真理和谬误两部分,其实并不是如此,多种思想的出现,只是由于思考同一个问题时,思想家所采用角度、立场的不同。同时,也正是因为历史上有着不同思想主张的思想家的存在,思想的历史才如此丰富。
              因此,在思想家的群体里,无论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这个合理性不能由我们来判断。
              (1)实践的标准,付诸实践,但数量有限;
              在理论上,实践的标准对于任何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学说都应该是适用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在思想史研究领域,这句话的真理性也同样不能使我们的研究变得容易。当我们在观念上接受了实践标准以后,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也很值得我们去思考,这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是否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点——能够凭借自己的理性来对以往的思想和思想家做出正确的评价。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否则,人类就只能依赖自己的实践去评估自己的思想遗产,思想史研究也就不再有何必要。
              也就是说,在思想史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人类的直接经验对以往的思想遗产做出价值判断。
              (2)逻辑分析的标准;
              在思想史上,不同的思想家之所以会建立起不同的思想体系,重要原因就在于思想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推理和演绎的方法,可以说,一个好的思想家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其思想学说在逻辑上是周延的。
              (3)现代的价值尺度,首先进入思想家的境界,研究思想史,自己应有
              思想,对古代思想进行“吸取精华,排除糟粕”。


              10楼2014-01-02 09:48
              回复
                第一章 商周时期的政治思想(——虚于敬天,重在保民)
                商国王姓子,据说是帝喾后裔契的子孙。相传契母简狄吞燕卵生契,尧舜时期做司徒,掌管教化百姓。契部落居商邱。(秦朝、高丽国、清朝)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生时期,分为两个过程:社会历史发生的过程,思想史发生的时期。


                11楼2014-01-02 09:49
                回复
                  社会历史特点:
                  (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论,即:由社会分工到私有制再到国家这一规律不适应中国古代)
                  1、中国早期国家所走的是“部落征服”的道路。
                  国人(住在城里的人)与野人(住在城外的人)之间的对立就是逐中国最早期的阶级对立。
                  国人有相应的权力,野人只能从事农业劳动。
                  2、君主专制。
                  3、土地公有制(塑造了“小农经济”)。


                  12楼2014-01-02 09:49
                  回复
                    一、商代的政治思想:
                    从文献资料上看,夏代还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思想,而作为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商代仍然是政治思想的萌芽时期。但与夏朝相比,商产生了一些政治思想。
                    1、商代的祖先崇拜
                    l 祖先崇拜,大致出现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当人们知道了自己确切的生身父亲以后,便出现了对于直系父祖的崇拜,由于父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存留,商代的祖先崇拜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极为繁琐的仪式。
                    l 商代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于先公先王的崇拜。殷王每有大事,诸如农事、战争等,均要卜问祖先。
                    l 除去遇事向祖先卜问以外,殷人又经常举行仪式祭祀先公先王,有时专祀一王,有时则要数王合祭。
                    ——→商代的祖先崇拜已经有着明显的政治特征。从现有的甲骨文材料中,还没有被征服的部落和一般平民祭祀祖先的记载。这表明现实社会的政治等级已经决定了祖先的等级,祖先崇拜已经与社会政治统治结合在了一起。
                    商代人崇拜祖先原由大致是:
                    1)决疑(解决疑难问题)
                    2)为了说明今王统治的合理性
                    2、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的观念
                    l 商代祭祖,主要是祭祀先公先王,这与现实社会中君权日益强大是紧密联系的。
                    l 虽然商代自建立之初,王权和贵族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交锋(伊尹放太甲),但到商代中期,盘庚迁都殷以后,王权的绝对统治便建立起来。随着王权绝对地位的确立,人们最初的祖先崇拜逐渐发展成为王权至上的观念。
                    《尚书·盘庚》三篇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日益发展着的王权至上观念:
                    “古我先王,暨乃祖先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
                    这里,先王实际上是今王的化身,人们在观念上认为,今王和先王先公是一体的,今王的权力传自于先王,今王代替先王统治着国家和臣民。
                    l 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人们已经萌发了君主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国家是君主的私有物的观念。
                    如:盘庚对百姓、贵族训话时说:“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汝众”。
                    3、商代的“上帝”崇拜(由神职人员来做)
                    原因:1)“认识论”的原因。(人们的认识能力很低)
                    殷人认为,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超乎一切的力量,它统管着一切自然现象,每遇有疑问,人们总要向上帝卜问:
                    “贞,帝令雨弗其足年?”
                    “……今三月帝令多雨?”
                    “翌癸卯帝其令风?”
                    遇到战争,商王也要向上帝卜问,以求保佑:
                    “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又(佑)”
                    人们对于上帝的崇拜,使得商代萌发的政治思想附上了有神论的色彩。孔子曾说过:“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2)把上帝作为自然界万种神灵的主宰,有其历史原因。
                    崇拜的对象与社会历史结构紧密相联,如:图腾崇拜、人有了一定的父亲的崇拜祖先、有了地域观念的崇拜土地神。
                    3)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中国早期国家是通过部落征服建立起来的,为了使所管辖区域的臣民臣服,统治者需要统治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根源于上帝,就使商王获得了一定的权威。
                    l 王权观念和神权观念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它们是分开的,有别于西方,在很多时候,王权凌驾于神权之上。
                    l 神权属于政治权力的范畴,是游离于世俗权力之外的权力,即神所拥有的权力,它最终表现为宗教神职人员拥有的在权力。而统治阶级利用神归根结底统治阶级本身的权力。中国商周时代,神是统治工具,并不存在独立于专制王权之外的神权。有没有神权的绝对统治,是判定一个国家是否是神权国家的根本标准。综合以上,中国古代国家不是神权国家。


                    13楼2014-01-02 09:49
                    回复
                      二、春秋前期的民本思想
                      主要表现在:(这种观念源于这一时期的社会秩序的动荡)
                      1、思想家和政治家们讨论了民与神之间的关系,把“民”放在了首位,认为民众是神的主体,神是依附于民众而存在的。“国之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2、在民与君的关系上,把“君”看成为“民”而设的,国君必须关心人民的利益,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君的存亡。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左传》襄公十四年)君主是上天为了治民,使民众不失去其真性而立的,所以,国君的首要责任就是养民、利民。
                      ▲当时君与民的关系还被理解是经济关系:
                      “景王二十一年,将铸造大钱。单穆公曰:‘不可’……且绝民用而实王府,犹塞川原而为潢污(脏水池),其竭也无日矣。若民离而财匮,灾至而备之,王其若之何?”
                      ▲另外,当时的周灵王时的太子晋从历代王朝的兴亡中总结了一条经验:
                      “天子所崇子孙,或在畎亩,由欲乱民也,畎亩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无有异焉。”(《国语•周语下》)历史上某些帝王的子孙失去了政权,这是因为他们使民众不安定,有些庶民百姓,变为君主,这是由于他们使民众安定。“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16楼2014-01-02 09:51
                      回复
                        三、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的政治理想
                        **他所设计的理想国家是“有道之世”,即完全符合道德原则、道义准则的社会,“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天下无道,陪臣知国命”。孔子幻想进入天下有道的时代,而“有道之士”又可分为“大同”、“小康”两个层次:
                        ▲所谓“大同”,就是“天下为公”,实际上就是没有私有制、没有国家的原始公社时代的缩影;
                        ▲所谓“小康”,就是“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即是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时代。
                        在孔子的言论中,可以发现孔子的理想国有如下一些特征:
                        ①社会权力高度集中,是大一统的君主国家:
                        “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②严格的等级制。
                        孔子认为,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是必要的,所谓“贵贱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在严格的等级制的前提下,孔子主张建立安定的统治秩序,“目考之室,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道,立则有序”。在这样的社会,任何僭越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
                        ③和谐的阶级关系。
                        孔子一方面主张要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主张各个等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君臣之间,应该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在统治者与民众之间应该以爱和敬作为相互交往的原则,对下要爱,事上要敬,“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
                        ——→孔子的理想国是以西周为蓝本而设计的,他的政治理想的最根本一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对于西周的制度孔子并不是简单地再现,而是有所损益:“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17楼2014-01-02 09:52
                        回复
                          (一)孔子的仁、礼学说(孔子的全部思想建立在此学说上)
                          1、礼学
                          仁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就已经有了。大体上,春秋前期人们把亲敬尊长,爱众庶,忠君主,皆称为仁,孔子继承了春秋时期仁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了系统的仁学。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的内涵有二:
                          ①仁者爱人。
                          “仁者,仁也,亲亲为大”但是孔子又强调爱要根据人们之间血统关系的远近和政治地位的尊卑,要有差等。
                          ②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用孔子的话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由于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因此,仁见诸于人的行动,必须有五端——恭、宽、信、敏、惠。
                          ▲孔子的仁还体现为“忠恕”和“孝悌”,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而忠恕则是仁的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的就是克己忍让的忠恕之道。
                          2、礼学
                          ▲礼的概念,在孔子以前也曾有人提出过,“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关于礼的确切含义,《说文》中载:“礼,履也。”意指人的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礼是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是每一个人的立身的基石,“不学礼,无以立。”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它调整着各个等级之间的关系:“上好礼,则民不敢不敬”,“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9楼2014-01-02 09:53
                          回复
                            3、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不可能分割的整体:
                            ▲礼是仁的具体表现,仁是礼的内在精神。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是礼的内在精神;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害怕),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礼又是仁的外在规定。
                            ▲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因此人的一举一动都应处在礼的约束之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仁与礼的本质来看,仁,归根结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而礼,主要是规范姐姐社会的政治等级关系。注重二者的结合,实际上是重视了血缘家族关系与阶级关系的结合,人道与政治的结合。


                            20楼2014-01-02 09:54
                            回复
                              (一) 孔子的治国方略(德治主张)
                              ▲孔子的主要治国方略就是要实行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虽然国家至少要具备两方面的职能,即刑杀与教化,孔子也并不完全抹杀法治的作用,但相对于刑杀来讲,他更倾向于德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除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孔子的具体主张大致是:
                              1、实行礼治。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只有实行礼治,国家才能安定。“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强调“为政先礼”,认为治理国家要先确定礼仪制度,统治者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但是孔子所说的礼的约束是有限的,它只是对诸侯、大夫、士以上的人的约束。
                              2、举贤才。
                              孔子主张把那些有一技之长,有社会经验的人选拔出来,参与国事,改变商周以来延续已久的世卿世禄制度。“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贤才的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选才的途径:◎“学而优则仕”,即是到那些有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去选拔官吏。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学礼乐,具有政治才能然后作官,不能先作官然后再学礼乐。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进步意义: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让有才能的人进入到官员的队伍中来。
                              3、正名。
                              ◎名指名分,但名分的具体含义究竟是什么,孔子并没有说清楚。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正名的基本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试图通过正名,来解决“子弑父者有之,臣弑君者有之”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要正名,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以措手足”。(《论语·子路》)
                              ***孔子强调名分,实际上是在强调等级制度,他要恢复正在瓦解的社会等级制度。但是由于其本人也没有想出正名的具体方法,因此只能留于理想。
                              4、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平均治国的思想家。他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孔子实行平均的原则是“周急不济富”(《论语·雍也》)意即:使人们在经济上尽量缩短距离。
                              平均治国的主观愿望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而不是共同贫穷。但是虽然愿望是好的,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均只能是均贫,而不可能均富。所以,在逻辑上共同富裕与共同贫穷没有什么差别。
                              ***平均与平等的关系。
                              “平均”是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观念,唐代以后的农民起义都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同时,这种思想也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接受。经济上追求平等,政治上也必然追求平等,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平均主义下的专制主义社会制度很发达,同时不平等的社会等级秩序也很发达。经济上的平等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政治上的不平等,也削弱了人们对政治平等的要求。经济上的平均与政治上的不平等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总之,中国古代的平均思想无法成为现代社会的平等思想。
                              5、愚民政策。
                              ◎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孔子认为民不可知的内容是仁义,在他看来,君子不仁者有之,但绝对没有小人仁的,因此,孔子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断定:“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之所以这样,孔子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1)只有君子才能成为仁人,有良好的道德,而小人不会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差别,“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论语·季氏》)
                              ***评价:在现代价值尺度上,是残酷的。但在古代历史条件下,则是有其合理性的,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1楼2014-01-02 09: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