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蒹葭》是首爱情诗,抒发了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 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 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 ,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 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 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 “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 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 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 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 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真不知是从何说起。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 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若论赏鉴,此篇则多有会心之言 。陆化熙有云:“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 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所谓’二字有味, 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 ,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 。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贺贻 孙又说:“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 之间而已。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