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045贴子:353,284
  • 18回复贴,共1

鄙人有问题向各位 门兄请教一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目前 知而行 局限于在不被情绪干扰的情况下 可以提醒潜意识 知行合一。但是情绪波动大时则有时忘记自律。 这种状态实是知还是未知呢? 知行合一路在何方?


1楼2014-02-01 23:37回复
    前面有仁兄这样说过:知是两个层次,一个是知识,就是知认识,了解;一个是知道,道是一个实践与创造的过程,用“学而时习之”貌似可以解释。然而情绪是一个人性的问题,要具体讨论人性在什么情况下知或者不知,难见其首尾。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2-01 23:58
    收起回复
      知行合一,生命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只是知行合一的状况品质有高低不同的层次差异,也就是不同的人或每个人不同时期的生命品质有不同,
      如果你感觉情绪波动或者意识昏沉,然后活得不在自觉掌控之中,那时生命是无明的状态,知处于昏暗的知,行也是无明确目标随眠而行动,这种知行状态应该是知行混沌,因为心还没有到达统一清楚明洁,知行也就无统一可言了。
      而你可以提醒自己按照志向执行,这确实是生命不错的知行合一状况,但是还未达到阳明先生致良知的知行合一状况,阳明先生的那是良知良如太阳时时主宰照明生命的状态,心灵意识统一明洁的状态,知判与意行是高度一致的状况


      IP属地:广东3楼2014-02-02 00:24
      收起回复
        楼主已经走在知行合一的大路上了,我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有这个问题,也曾经苦恼过,后来明白了,知行合一不是一时一日的功夫,而是长期的锻炼,每一天都去一点私欲就离良知更近一步,不必强求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2-02 00:36
        收起回复
          【8】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这说的正是我们,与楼主共勉


          5楼2014-02-02 14:10
          收起回复
            其实根本不可能彻底去除自己的欲望,而是欲望来的时候自己用什么方法去克制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2-02 17:52
            回复
              让心胸宽广,不为小事而怒。怒了以后清楚自己为何而怒,要明白任务是为摆平怒的因,不随便迁怒于人于事。


              IP属地:乌兹别克斯坦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02-03 10:49
              回复
                心学成修身,治世良药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2-03 12:08
                回复
                  未知也!不是真知!看强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2-08 1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