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提奥吧 关注:205贴子:2,252

【贴图】高迪——来自西班牙的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生于1852年的高迪,享年74。在当时被誉为世界级的建筑家。他于1904年至1906年之间把巴特娄宫放进巴塞罗那。从过去到现在,巴特娄宫被誉为高迪设计中最欣悦与最诗意的建筑。首先为西班牙在世界现代艺术中赢得一席之地。他的建筑设计极其独特,超乎常规,常常带有动物或植物的形状,如巴塞罗那的古埃尔公园。最离奇的设计要推未能全部完工的“神圣家族教堂”,其形状怪诞,建筑难度极高。可惜未能全部竣工,但如何完成这一建筑,也为当代建筑学家留下了一道难题。目前续建的工程正在进行。但无论从艺术上还是建筑技术上看,新建的部分与原来的相比显得十分苍白,根本无法和它融成一体。

      代表作:古埃尔公园和圣家教堂  
----------------
色彩和石头在他手里像是魔法!


1楼2007-11-11 19:56回复
    图片来自“白墙的个人空间”——在巴塞罗那感受高迪


    2楼2007-11-11 19:58
    回复
      2025-08-22 19:33: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图片来自“白墙的个人空间”——在巴塞罗那感受高迪


      3楼2007-11-11 19:58
      回复
        图片来自“白墙的个人空间”——在巴塞罗那感受高迪


        4楼2007-11-11 19:59
        回复
          =====来自“白墙的个人空间”——在巴塞罗那感受高迪===== 

          来到巴塞罗那,主要是访友、倒时差、和感受高迪。

          人们每每提到巴塞罗那,一定会将其联系到高迪,这倒不仅仅因为他留给这座城市的那些奇异而绮丽的现代主义建筑本身,和由他和其他建筑设计大师们的设计理念为这座城市带来的文化层次的提升,更是因为高迪本人将他几乎所有的灵感、激情、信仰、甚至生命都融入和奉献给了这座城市。

          高迪在这里留下的精彩有很多,而巴特娄公寓是高迪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并不象未完成的米拉之家和圣家堂,巴特娄公寓是一部完整的建筑作品。它取材于加泰隆尼亚本地的乔治屠龙的童话故事。高迪将建筑屋顶的线条描绘成龙脊,而十字架则代表一把厉刃。有了这个故事的背景,再看公寓窗户和阳台的看似骷髅式设计,外墙冷色调的马赛克式处理,和屋顶鳞片式的搭配,这一切都在童话故事意境中达成了和谐和统一。由于巴特娄公寓是一个旧屋改建工程,其屋内的整体基本结构并没有象米拉之家一样让人有步步玄机的感觉。但是,高迪还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显露出他过人的巧思。正是打破常规地对这类细节的精巧处理,和不拘一格的设计思路,使得高迪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可重复和无法复制的。也难怪有人说:如果有哪一位建筑师完全依赖绝对精度的手工艺技巧,彻底站在批量生产和标准化的对立面,那一定是高迪。

          从奎尔公园童趣般的创意,到巴特娄公寓天马行空般精妙的写意,再到米拉之家凸现的自然浪漫,最后到圣家堂的肃穆宏伟,高迪的心路历程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他不但开启了高迪式的、超乎常规的现代主义风格,将似乎无限的、近乎疯狂的创意和自然主义思想巧妙地融入了他的建筑作品;同时,他又是一个笃定而又虔诚的天主教徒,一个保守地面对自己人生的单身汉。这就是高迪,一个生活在矛盾之中,一直在寻找解决理念与现实世界矛盾答案的行者。我想,这恐怕也是为什么高迪将生命的最后十多年全部倾注于圣家堂的原因,他试图用他超俗的现代建筑理念和手法,来表达他内心里对信仰的无限虔诚。没有高迪式的理念与信仰的矛盾,后人其实无法完成他的圣家堂。

          穿行巴塞罗那街头,看着那些同样美仑美奂的建筑,不禁让人感叹那些和高迪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建筑设计家。他们一生的光辉和创造可能就这样被永远湮没在高迪的光环之下。也难怪有人说,巴塞罗那是一个人的城市。但是,这些各式各样的建筑所反映的一种和谐的氛围和文化底蕴,不正是巴塞罗那最大的特色吗?我突然明白了这和谐,而非现代主义建筑本身,其实才是巴塞罗那之美。和谐非但不是雷同,恰恰是大不同,是各种不同的共生。而和谐背后兼收并蓄的文化底蕴,才是这座伟大城市的根基。米拉之家没有因为显得格格不入而被拆掉就是最好的一个证明。就好像缺少了高迪,巴塞罗那就不是巴塞罗那一样,缺少了这种多样性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色彩相互融合的巴塞罗那,还是那个巴塞罗那吗?

          高迪没有离开巴塞罗那,并最终将生命奉献给了这座伟大的城市。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巴塞罗那是一个人的城市。但是,与其说巴塞罗那造就了天才的高迪,倒不如说高迪和同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的所有耕耘者成就了巴塞罗那的伟


          5楼2007-11-11 19:59
          回复
            http://www.artt.cn/design/app/29.html

            高迪和巴塞罗那建筑艺术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05-12-09 
             
             在一百年来的现代建筑发展史中,安东尼·高迪——这个来自西班牙的建筑天才,显然是一个异数。

            高迪1852年诞生于西班牙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雷乌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迪设计了科米亚随性屋、比森斯之家、格尔之家、特瑞莎学院、米拉之家等一系列作品,它们大都分布在加泰罗尼亚,尤以巴塞罗那最多。他最出名的作品,莫过于到现在都还没造完的圣家堂(或译为圣家族教堂)。高迪用奇异的建造方法为20世纪建筑史增添了独特的一页。在建筑中运用玻璃、陶瓷、马赛克等的拼贴装饰与彩绘等,也都是极具高迪风格的手法。最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迪的房子》(徐芬兰著,2003年7月版)一书,向人们展示了高迪建筑艺术的全貌。西班牙皇家高迪馆馆长霍安·博萨戈达·诺内利欣然为此书作序,肯定了作者对高迪及现代主义建筑的研究与认知。 

             《高迪的房子》将高迪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其一是早期的东方风格作品,其二是新哥特主义及现代主义风格作品,其三是自然主义作品。高迪的早期作品,如位于西班牙北部坎达布利卡山脉海岸的科米亚随性屋,以及位于巴塞罗那市的比森斯之家、格尔之家、格尔馆等,有着伊斯兰装饰性风格。在自己的建筑理论成熟时,高迪开始迷恋自然。书中写道: 

             “高迪……认为自然界没有直线存在,如果有,也是一大堆弯曲线造型转换而成的。高迪喜爱大自然,特别注意动物、植物及山脉的造型。他观察入微,他所看到的自然美并不是刻意的美,而是具有效用、实用的美,所以寻找到他所要的美感——自然就是美,美即是实用性,实用即是自然的存在,自然即是实用的展现。” 

            巴特略之家和米拉之家是高迪实践自然理论的代表作。前者采用小块彩色陶瓷及玻璃做成有机造型,在加泰罗尼亚地区流传的“乔治屠龙救公主”的故事是建筑设计灵感的来源。这座充满神秘气氛的房子,在晚上观看更为奇妙,高迪自己激动地称它“看起来像是一座天堂的房子”。米拉之家“酷似断崖的外观,内外连续性的建造方式被喻为‘迷宫’的写照”。其连续性的弯曲造型,像海浪起伏具有动感,立面大窗一个洞一个洞犹如蜂窝,也让人觉得这房子是被海浪侵蚀后的岩石。 

             当然,高迪对人类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圣家堂。圣家堂是一座象征巴塞罗那或加泰兰人身份的教堂。高迪自1885年起设计第一张圣家堂的草图,1914年后则以全部精力投入圣家堂的建造,不再接任其他新的建筑设计工作。整座教堂只完成了东西两侧塔堂,圣家堂建筑物大部分至今仍在建造,也许还得花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高迪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圣家堂了。他每天从格尔公园步行十几公里到圣家堂工作,直到最后因为年迈不得不离开格尔公园的住处,住进圣家堂的工作室里。在那里他每天工作、祈祷、做礼拜,很少出门。如果出门,那也是为圣家堂建筑工程募款。 

             高迪是天才,也是个工作狂,他把时间都献给了建筑,终身未娶。该书作者很感慨地说:“有谁能像高迪一样,细心地要求把一块一块砖头慢慢地‘砌组起来’?没有一位建筑师能像他那样有‘时间’,耐心地每分每秒、每小时、每一天跟着建筑物‘成长’,盯着建筑物看,与工人讨论建筑的形式与结构,指挥着每一步可能‘失败’或‘成功’的建造进行。如此的锻炼怎么不会锻炼出一位伟人来呢?因此,高迪一生充满着各种传奇性,他的作品至今仍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作为一个不求名利的建筑师,高迪衣着简朴,甚至被人误认为是乞丐。当他74岁外出被电缆车撞倒时,没有人想到他就是高迪,没有路人赶快帮忙送他到医院,后来由劳动警察送他到穷人医院,两天之后高迪与世长辞。 

             繁复的细节与装饰是高迪作品最让人着迷的地方,这样的姿态似乎与现代建筑运动截然相反。我们今天到处可见“极少主义”风格的现代建筑,听到的是建筑界的名言:“装饰就是罪恶”,“少就是多”。然而,建筑史或艺术史却有更多的复杂性。在高迪手里,装饰不是罪恶,装饰是建筑师天才的显现,“多”同样是简洁的新符号。高迪的作品构成了现代建筑运动之外的另一条脉络。虽然他也吸收了哥特、伊斯兰教、新艺术等各家建筑的精华,但他又用自己的想象力将它们改造成为奇异无比的建筑结构。 

             高迪的存在,让我们终于能够从另一视角来重新审视现代建筑运动,重新思考建筑文化的问题——我们的建筑师既缺少现代建筑大师的简约手法,又缺少像高迪这种用心灵去装饰人间的独特建筑语言。所以,中国当代城市呈现出一种缺乏生命力的无可奈何的景象。城市在迅猛发展,建设规模举世罕见。但是,这些新的城市建筑却缺少灵魂。所以,我们需要阅读高迪。


            6楼2007-11-11 20:01
            回复
              ~~~~~~~~~~~


              7楼2007-11-11 20:01
              回复
                12


                8楼2007-11-11 20:01
                回复
                  2025-08-22 19:27: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古埃尔公园(Parc Guell


                  9楼2007-11-11 20:02
                  回复
                    1900年,古埃尔伯爵委托高迪设计一个中产阶级的市郊住宅区,地点在当时巴塞罗那市区北郊。这个住宅区计划没有实现,却建成了一个公园——古埃尔公园。 

                      公园入口处有高迪设计的门卫和办公用的两座小楼。进园之后,一条造型别致的有分有合的大台阶把人引向一个多柱大厅,大厅后面接着古希腊式的剧场。大台阶又继续把人引上多柱大厅上的屋顶平台。平台广阔,宽深各约三十多米,周围有矮墙和坐椅,是游人游憩、聚会、散步和跳舞的好去处。 

                      古埃尔公园中的建筑是高迪创作生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最充分地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公园入口处的两座小楼的屋顶上也有许多小塔和突出物,造型非常古怪,它的外表镶嵌着白、线、棕、蓝、绿、橘红等色的碎瓷片,图案怪异。多柱大厅内的柱子造型规整,排列有序,这在高迪的作品中是罕见的。屋顶平台周围的矮墙曲折蜿蜒,墙身上贴着五颜六色的瓷片,组成怪异莫名的图案,仿佛一条弯曲蜷伏的巨蟒。


                    10楼2007-11-11 20:02
                    回复
                      米拉之家(Casa Mila1,1906~1910


                      11楼2007-11-11 20:03
                      回复
                        在巴塞罗那帕塞奥·德格拉西亚大街上,坐落着一幢闻名全球的纯粹现代风格的楼房——米拉公寓。老百姓多把它称为“石头房子”。它与高迪的另外两件作品一起,在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佩雷·米拉是个富翁,他和妻子参观了巴特略公寓后羡慕不已,决定造一座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米拉找到了红极一时的青年建筑师高迪,请他来设计、建造,并答应给他充分的创作和行动自由。

                          米拉公寓的屋顶高低错落,墙面凹凸不平,到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曲线,整座大楼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富于动感。高迪还在米拉公寓房顶上造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突出物,有的像披上全副盔甲的军士,有的像神话中的怪兽,有的像教堂的大钟。其实,这是特殊形式的烟囱和通风管道。后来它们与古埃尔公园和圣家族大教堂一样,也成了巴塞罗那的象征。


                        12楼2007-11-11 20:03
                        回复
                          1


                          13楼2007-11-11 20:07
                          回复
                            2


                            14楼2007-11-11 20:08
                            回复
                              2025-08-22 19:21: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


                              15楼2007-11-11 2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