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孔孟吧 关注:6贴子:54

《嬉说中国画》之三——嬉说老庄孔孟之美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2-11 09:34回复
    李耳姗姗地从茫茫无极原始混沌中走了出来,对先人们说了一番模棱两可、三折九转、四通五达、五彩斑斓、六道通灵、七步八叉、八面玲珑、九天九地、问十道百的话,就幽幽的骑着青牛消失在渺渺茫茫浩浩瀚瀚的大象之中。


    2楼2014-02-11 09:35
    收起回复
      李耳的这一出现,不亚于北京市近三十年来放过的烟花集中起来一齐点上,阴沉的天空被撕裂,定时一片光明。从此,中华大地上热闹起来,诸子百家喷薄而出,众多学说风起云涌,遍地百花一齐怒放,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且三千年不散。


      3楼2014-02-11 09:35
      回复
        李耳的这一出现,给中华大地的文人们搭起了一个极大的舞台,人们争先恐后地粉墨登场。首先是被后来人嬉称为孔老二的孔丘先生,只见他在舞台上前礼后乐左仁右义的忙得不亦乐乎。墨子跳上台去与孔子争吵起来,孟子亦敲锣打鼓地上台帮忙,可他们不见了,走了,只好自顾自唱了起来,无非仁孝伦理道德善之类,煞是热闹!不过,好事总不能一个人占了不是?“呀~嘿!庄周来也!”话音刚落,只见庄子一个平地拔蒜,腾空而起,然后轻轻落下,四平八稳地站在了孟子的面前,与孟子对起阵来。


        4楼2014-02-11 09:36
        回复
          乒乒乓乓铿铿锵锵,锣鼓依然响声动地。这时,双方对骂的声音被锣鼓声压住显得极为微弱,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听到庄子在说些诸如“自然”“彀中”、“天、地、人”之类,哦,原来庄子在说故事哩!


          5楼2014-02-11 09:36
          回复
            台下,人影如潮,吼声如雷,看不清台上的情景,只含含糊糊的听得有人在唱着“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天行健……”之类的散歌,呵,原来有人在布八卦阵,唱的应当是《易经》吧!


            6楼2014-02-11 09:37
            回复
              先别忙着看热闹,误了正事,赶快拿起笔来,继续写!这舞台千万年不会倒的,随时都可以回头看。
              好吧,姑且歇一会,接着上回,说说中国绘画吧!


              7楼2014-02-11 09:37
              回复
                且说我们的民族绘画形成于原始社会,也就是说,早在原始社会,我们就有了自己本民族的绘画基本语言。既有了自己基本的绘画语言,进入奴隶社会的中国先人们决不可能闲着不是?


                8楼2014-02-11 09:37
                回复
                  这时候,有权势的、有财富的人多了起来,用以绘画的工具也渐渐完善起来,有人拿着绘画工具去找大王,大王让他在壁上在帛上作画,结果成功了,很养眼很好看,于是大王把他留下来,这个留了下来的人就成了真正的第一个“画家”、“艺术家”。尽管这第一个“画家”或“艺术家”未能领取美术家协会、艺术家协会发给的奖金与获奖证书,甚至未能有机会领取美术家协会、艺术家协会发的会员证书,但,他却能在大王身边享尽荣华富贵。


                  9楼2014-02-11 09:37
                  回复
                    自从第一个人靠近大王当上了职业画家,人们纷纷抱着、提着、挑着、抬着贵重的礼物去拜访他巴结他央求他,亦想乘他的东风向大王靠拢。就这样,更多的人加入了进来,文化人亦加入了进来,一时,中国绘画界热闹起来。
                    文化人多事,一进来就要闹出点名堂来,他们试着用理论去翻译绘画的“审美取向”、“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又试图让绘画承担一些如社会和谐等重大的责任。


                    10楼2014-02-11 09:38
                    回复
                      就这样,随着道家与儒家文化的出现及普及,中国绘画开始关注起绘画本身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来,这阶段,人们注重于绘画的社会功能。从此,中国“绘画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是以“天、地、人”和合为宗旨的理性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已涵盖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这种“审美意识”,与文学、音乐是相通的,所以,跟文学、音乐一样,中国绘画开始走向“成教化,助人伦”的负有社会和谐之使命的“功能性绘画”。


                      11楼2014-02-11 09:38
                      回复
                        由于老子李耳的那一番精妙的言论及庄子精彩的故事,所以文人们(包括画家)极为欣赏极为崇拜,也因为老庄在台上说得含蓄,所以文人们纷纷效仿,于是乎,满地的文论、绘画亦呈现出含蓄之风。


                        12楼2014-02-11 09:38
                        回复
                          含蓄之风的盈行,牵引出一系列诸如“韵”、“味”、“骨”、“趣”、“气”、“妙”、“象”、“境”、“兴”、“势”、“情”、“理”、“神”等形式化的理论来,据说这些都是从老子的“道”中“悟”出来的。至此,中国绘画开始“表现”起“真善美”来,开始“会意”起来,开始“抒情”起来。


                          13楼2014-02-11 09:38
                          回复
                            儒家思想是建立在道家思想之上的,不是吗?听说孔子曾拜老子为师,是老子的学生,孔子只是把老子的思想融会贯通然后制定了一些条条框框,从而扯上大旗曰之为儒教。儒教的建立,影响巨大,尤其被统治者们看好。既是被大权在握的统治者们看好,那被统治的文人们岂敢不遵?于是乎“仁者”、“智者”、“君子”、“小人”、“善人”、“妇人”等等等等,一齐跑了出来。


                            14楼2014-02-11 09:38
                            回复
                              孔子曰:“尽美矣,尽善也。”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乐山乐水”的命题。孔子提出,自然美能否为审美对象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以“比德”的审美观来塑造自然物的艺术形象。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生调也。”“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等等等等。
                              后来的画家们,喜画山川松柏及梅兰竹菊,恐怕其中不无孔子的功劳吧!


                              15楼2014-02-11 0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