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的苍浪居吧 关注:66贴子:152
  • 2回复贴,共1

【ZT】突厥人在北印度的征战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作者:土耳其重骑兵


1楼2014-02-12 21:33回复
    【前言】
    历史上的印度多次遭到外来侵略。依仗肥沃的土地与众多的人口,她比北部的那些蛮荒之地要富裕得多。过去的1500年中,希腊人、波斯人、塞种人和匈奴人都曾垂涎印度的富庶而进入印度,但都没有彻底改变印度人的生活,他们在不长的时间里都被同化。
    对于印度地区的来说,突厥所信仰的回教是一种十分新鲜的事物,回教的布道者传播激进教义,对于印度传统的多神信仰而言,是大相径庭的,回教的传播带来了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繁荣,同时也带来了矛盾与冲突。随着回教的传播,印度的社会结构被永远的改变了。此后,突厥的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将拓展到整个北印度。
    【突厥人征服之前的北印度】
    当回教徒刚刚来到印度之时,印度的社会结构由印度教规定。事实上,佛教信仰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曾在印度广泛传播,但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而内省的宗教,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心在那烂陀的大佛寺,即现在恒河畔的比哈尔。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当时印度8000万居民中大部分是印度教徒,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印度教的历史比佛教和回教都要悠久,印度教供奉众多神只,盛行种姓制度,宣扬社会地位终身不变,只有死亡与再生方可改变地位。从最高级的婆罗门(祭司)、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平度民)、首陀罗(奴隶)到最低级的“不可接触者”贱民,每一个社会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繁琐的规定,例如:婆罗门必须时时刻刻盯住他的洗衣房,以防晾干的衣服被低级种姓者玷污;“不可接触者”走在大街上必须时刻发出特殊声音,提醒高级种姓者立即躲避。印度教的教义规定:只有各种姓成员每一分钟都奉行自己种姓必须尽到的义务,来世才能升到更高一级。
    实际上,印度种姓制度只在最高和最低与次低的三个种姓中严格奉行;中间的两个等级-刹帝利与吠舍之间则具有灵活性,地位较低的农民、牧民可以通过侍奉贵族、立军功或者修一座寺庙来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武士种姓--刹帝利--包括出生卑微的人一直在为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而斗争。
    种姓内部的斗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度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在德里苏丹国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南亚次大陆有四个王朝统治,气候是热的南方为朱罗王朝控制;拉喜特拉库塔统治中印度干旱的德干高原;帕拉斯则位于丰茂葱翠的恒河东部;普拉提哈拉斯王朝又西北的塔尔沙漠延伸到恒河上游。每个王朝都实行分封制,因此面临诸侯国不断反抗、边度界纠纷,或整个王国混乱局面,统治并不稳定。


    2楼2014-02-12 21:34
    回复
      【此时回教国家的形势】
      与此同时,回教正统的阿巴斯王朝也处于衰落的阶段。自回教诞生之初就产生的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斗争于9世纪破坏了回教徒内部团结。阿巴斯王朝各个部分落入新的统治者之手,萨曼王朝控制波斯与中亚;后倭马亚王朝控制了伊比利亚半岛与北非西部;法蒂玛王朝则控制了埃及、叙利亚等地。
      同时,一股新的力量开始从中亚地区逐渐向回教中心靠拢,这些人长期游牧在亚洲中部的草原之上,他们被称为突厥人,自幼就在游牧生活中掌握了娴熟的战斗技巧。9世纪阿巴斯人在一部著作《谈突厥人的素养》中生动描述了突厥人完美的战技,就好比希腊人在哲学上的成就一样,突厥人以骁勇善战而闻名。突厥战士经过了回教信仰的熏陶战力更强,又因对主人忠诚,开始受到回教王朝青睐,战功卓著的突厥军官可以同主人联姻,突厥族开始对回教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活动中的边疆社会结构变化,波斯的文化,突厥的战术,阿拉伯的圣书相继传到印度腹地。
      【回教开始进入印度】
      其实早在8世纪时,阿巴斯王朝占领过信德和木尔坦,阿拉伯商人也在印度南部地区进行贸易,但他们都没有实力向内地征服,毕竟此时印度本土的王朝尚且强大。阿拉伯人在木尔坦和信德的统治维持了大约三个世纪,起初它们是阿巴斯王朝的一个行省,但随着阿巴斯王朝的没落,当地开始出现了割据政权。通常,阿拉伯人的目的是与他们征服对象和平共处,鼓励但不强迫他们皈依回教,印度人可以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木尔坦阿拉伯官度员积极保护城中的印度教太阳神庙,希望可以团结当地人来对抗普拉提哈拉斯王朝的进攻,阿拉伯人一般喜欢称印度为“阿尔-欣德”,但印度人更喜欢视侵略者为“落在大象皮肉上的苍蝇”。
      这时,需要一根“刺象棒”以刺破大象的皮肤,这根“刺象棒”来自11世纪的印度北方,而不是西方,一个波斯王朝迅速兴起,这就是萨曼王朝,她的首都是位于中亚的布哈拉,在其鼎盛时,疆域包括伊朗高原,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地区,萨曼王朝有一支突厥奴隶禁卫军,被称为伽色尼突厥人,他们因战功升迁,一些突厥奴隶位居高官,开始控制萨曼王朝边缘行省的统治权。
      【伽色尼王朝的兴起】
      这些突厥人开始摆脱了萨曼王朝的统治,尤以阿富汗地区最为活跃,这个地方在萨曼王朝控制下最为薄弱,如今已被大量突厥人占据,一个叫阿尔普提金的突厥军官是其中的活跃角色,他于公元962年在哥疾宁(就是加兹尼)自立为王,建立了伽色尼帝国。曾经的奴隶如今变成了主人。阿尔普提金和其继任者迅速组建了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军队。公元998年,阿尔普提金的孙子,年仅27岁得马哈茂德(马合木,战神的ID)继位,在他的治理下,伽色尼国力走向强盛,富庶的呼罗珊已纳入伽色尼的版图。作为一个能征善战的战士,马哈茂德仅用一年又占领了阿富汗全境,在第一个千禧年到来之际,他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南方。
      根据同时代的编年史家的记载,马哈茂德决定了北印度的命运,从1001年到1030年,他一共对印度北部发动了17次进攻。恰巧就在此时,那些抵抗阿巴斯的印度王朝全部衰落了,印度再也没有一支力量可以与强大的突厥军队匹敌,但尽管如此,马哈茂德在登记的最初几年并没有向北印度发动大规模进攻,他需要对付萨曼王朝以及内部其它对手。不过在他平定内部斗争之后,灾难就几乎降临到每个北印度人的头上。最先成为马哈茂德手下败将的是拉吉普特人首领契帕尔;此后白沙瓦也被征服;1004年马哈茂德发兵旁遮普平原,在巴豪梯耶城战役中获胜,并占领该城,携120头大象凯旋;次年克什米尔王公阿南德帕尔(契帕尔之子)和皈依伊斯马因派的木尔坦同时臣服;此后他深入到恒河流域,经过34天的围攻,迫使考林贾尔王公南达投降。马哈茂德取得数次战役的胜利,掠夺了大量的土地和战利品,帝国也不断扩大,到1030年他撒手离去时,伽色尼的版图囊括了东到德里,南至马克兰的广大区域。


      3楼2014-02-12 21: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