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韵尾讨论
先说下韵尾。关于南昌话的入声韵尾,熊正辉、魏钢强等前辈都有所论述,尽管结论有所不同(兼顾新老派的南昌方言),但大体上都认为中古-t -k尾今读存在一定的对立,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中老派的南昌方言(按:四十岁以上的南昌城区口音),重点是老派(七十岁以上老人口音)。
熊主张(详见其所著《南昌方言词典》):1、古-p尾今读混入-t尾,且古-t尾今读皆-t ;2、古-k尾,今读韵腹(主元音)为ɛ或i(实际上还应包括ɨ,如“踢”thɨʔ5)一类前元音时,主要是针对梗摄文读(含有文读但无白读字)和曾摄(此摄一般无文白读异读)字;3、古-k尾今读,全为-ʔ尾。按:熊曾主张存在-k尾,后更为-ʔ
魏则在其所著《南昌话音档》则是如下观点:1、古-p尾、-t尾字今读完全相混;2、古-p -t -k尾今读全为喉塞音-ʔ;3、古-p\-t,-k尾今读字之所以在听感上能产生对立,皆因二类字今读的元音前后位置有别。
这里附带说下主元音,后来有人通过语音实验做过分析(比如,2011年陈聪颖硕士论文《广州、梅县、南昌方言元音实验研究》),南昌话中入声今读存在元音音位对立而非韵尾对立,相对肯定了魏刚强先生的看法。为何呢?因为t为舌尖中塞音,发音部位较前,易使元音产生舌位前移,而k为软腭擦音(国内也称舌根音)故而相对t,发音部位要靠后些,易导致舌面元音的后移,后来尽管韵尾都合并并弱化为-ʔ,但是古-p\-t系字与-k尾系字元音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对立。笔者按,南昌话中的所谓-t存在一个舌尖向前的动作,但未碰及上腭,为了更好地表明其中古的音韵地位,记作-t也无妨。
那么,南昌话中-p、-t 、-k尾的消失顺序又是怎样的呢?南昌话是赣语的代表,南昌邻近地的老派方言,如高安方言(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语音系统》-《方言》1981年第02期)、临川方言(罗常培1940年《临川音系》)都是-p –t -ʔ尾,另外1935年杨时逢的《南昌音系》,南昌话则是-t、-ʔ、-l三个韵尾,而且-t、-l都是出现在古-t、-p尾字中,说明时南昌话中-t尾不稳定,已经开始了弱化。赣语区的入声韵尾变化整体趋势应当是:首先变化的应是-k尾,-k变-ʔ,而后-p和-t先合并为-t,然后再弱化成-ʔ(有些中途会出现-l,如1935年前后的南昌话),再是元音舌位前后不分(南昌的新派已是如此),古-p、–t、–k尾今读完全合并。
二、古入声今读声调
一般认为老派南昌话的入声,按照古清浊严格分阴阳两调,阴入调值5,阳入调值2(部分资料写作21),部分阳入也能读阴入;新派单字发音除了有音无字的词语外,已不见阳入调,只有阴入。新派的情况,基本正确。老南昌话入声严格分阴阳说,多半是受了熊正辉先生《南昌方言词典》一书先入为主的影响,作者是南昌县向塘人,进行记音也用的是向塘方言,向塘与莲塘等地一样,方言是跟着城区走的,所以无疑此书也能更好地反映出老南昌城区的基本音系。但是根据杨时逢1935年的《南昌音系》一文,可见当时的南昌城内实际已经是阳入已经大范围地并入阴入调了,不过当时的南昌城区范围非常小,现在的市区多数地方的老派总体上还是入声阴阳调区分明显的,本人在此就1935年南昌城墙外且今为南昌市区的老派方言(下方简称“老派”)声调进行下论述。
古全清、次清入声字,时读与今读(新派)皆为阴入,这点是没有争议的。着重要探讨的是,古全浊、次浊入声字。古全浊入声字,老派绝大多数是读阳入的,特例是“局”等极个别的群母字;古次浊入声字,老派大多为阴入,此前的阳入说,误。常用字中,古次浊入声字,老派读阳入的其实不多,我大概地罗列了一番,整理如下:
1、明母梗摄二等耕入麦韵字,即“麦”小韵字,如麦脉;
2、来母咸摄一等谈入盍韵字,即“腊”小韵,“腊邋鑞”等字。按:蜡,为阴入。
3、来母通三东部入韵屋,即“六”小韵;
其余比较零散,如“落”(落小韵的其它字均为阴入),“莫”(白读mɛʔ2)。但是这些字往往同时又可以破读成阴入调,阴阳两调音在词义和用法上略有区别。比如,“落”读lɔʔ5,常用出现“下落”义的引申义中,如“明日我到恁屋里落(lɔʔ5)呀(一下合音)”,“落”于此处指停留、拜访。
先说下韵尾。关于南昌话的入声韵尾,熊正辉、魏钢强等前辈都有所论述,尽管结论有所不同(兼顾新老派的南昌方言),但大体上都认为中古-t -k尾今读存在一定的对立,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中老派的南昌方言(按:四十岁以上的南昌城区口音),重点是老派(七十岁以上老人口音)。
熊主张(详见其所著《南昌方言词典》):1、古-p尾今读混入-t尾,且古-t尾今读皆-t ;2、古-k尾,今读韵腹(主元音)为ɛ或i(实际上还应包括ɨ,如“踢”thɨʔ5)一类前元音时,主要是针对梗摄文读(含有文读但无白读字)和曾摄(此摄一般无文白读异读)字;3、古-k尾今读,全为-ʔ尾。按:熊曾主张存在-k尾,后更为-ʔ
魏则在其所著《南昌话音档》则是如下观点:1、古-p尾、-t尾字今读完全相混;2、古-p -t -k尾今读全为喉塞音-ʔ;3、古-p\-t,-k尾今读字之所以在听感上能产生对立,皆因二类字今读的元音前后位置有别。
这里附带说下主元音,后来有人通过语音实验做过分析(比如,2011年陈聪颖硕士论文《广州、梅县、南昌方言元音实验研究》),南昌话中入声今读存在元音音位对立而非韵尾对立,相对肯定了魏刚强先生的看法。为何呢?因为t为舌尖中塞音,发音部位较前,易使元音产生舌位前移,而k为软腭擦音(国内也称舌根音)故而相对t,发音部位要靠后些,易导致舌面元音的后移,后来尽管韵尾都合并并弱化为-ʔ,但是古-p\-t系字与-k尾系字元音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对立。笔者按,南昌话中的所谓-t存在一个舌尖向前的动作,但未碰及上腭,为了更好地表明其中古的音韵地位,记作-t也无妨。
那么,南昌话中-p、-t 、-k尾的消失顺序又是怎样的呢?南昌话是赣语的代表,南昌邻近地的老派方言,如高安方言(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语音系统》-《方言》1981年第02期)、临川方言(罗常培1940年《临川音系》)都是-p –t -ʔ尾,另外1935年杨时逢的《南昌音系》,南昌话则是-t、-ʔ、-l三个韵尾,而且-t、-l都是出现在古-t、-p尾字中,说明时南昌话中-t尾不稳定,已经开始了弱化。赣语区的入声韵尾变化整体趋势应当是:首先变化的应是-k尾,-k变-ʔ,而后-p和-t先合并为-t,然后再弱化成-ʔ(有些中途会出现-l,如1935年前后的南昌话),再是元音舌位前后不分(南昌的新派已是如此),古-p、–t、–k尾今读完全合并。
二、古入声今读声调
一般认为老派南昌话的入声,按照古清浊严格分阴阳两调,阴入调值5,阳入调值2(部分资料写作21),部分阳入也能读阴入;新派单字发音除了有音无字的词语外,已不见阳入调,只有阴入。新派的情况,基本正确。老南昌话入声严格分阴阳说,多半是受了熊正辉先生《南昌方言词典》一书先入为主的影响,作者是南昌县向塘人,进行记音也用的是向塘方言,向塘与莲塘等地一样,方言是跟着城区走的,所以无疑此书也能更好地反映出老南昌城区的基本音系。但是根据杨时逢1935年的《南昌音系》一文,可见当时的南昌城内实际已经是阳入已经大范围地并入阴入调了,不过当时的南昌城区范围非常小,现在的市区多数地方的老派总体上还是入声阴阳调区分明显的,本人在此就1935年南昌城墙外且今为南昌市区的老派方言(下方简称“老派”)声调进行下论述。
古全清、次清入声字,时读与今读(新派)皆为阴入,这点是没有争议的。着重要探讨的是,古全浊、次浊入声字。古全浊入声字,老派绝大多数是读阳入的,特例是“局”等极个别的群母字;古次浊入声字,老派大多为阴入,此前的阳入说,误。常用字中,古次浊入声字,老派读阳入的其实不多,我大概地罗列了一番,整理如下:
1、明母梗摄二等耕入麦韵字,即“麦”小韵字,如麦脉;
2、来母咸摄一等谈入盍韵字,即“腊”小韵,“腊邋鑞”等字。按:蜡,为阴入。
3、来母通三东部入韵屋,即“六”小韵;
其余比较零散,如“落”(落小韵的其它字均为阴入),“莫”(白读mɛʔ2)。但是这些字往往同时又可以破读成阴入调,阴阳两调音在词义和用法上略有区别。比如,“落”读lɔʔ5,常用出现“下落”义的引申义中,如“明日我到恁屋里落(lɔʔ5)呀(一下合音)”,“落”于此处指停留、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