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说法认为兰州牛肉拉面来自河南怀庆府。公元1799年(清朝嘉庆四年),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镇苏寨村(今河南博爱县境内)陈位林的父亲陈维精处学习“小车牛肉老汤面”制作工艺后带入兰州演变而成的。据传“小车牛肉面老汤面”起源于唐代。煮牛肉时放凉已经成了肉冻的胶体状物,也就是老汤,是小车牛肉里最入味儿的,鲜美无比,此汤乃是做牛肉面的上品。
这种说法看起来言之凿凿,其实疑点更大。牛肉拉面来自河南或其他中原地区的可能性颇为值得怀疑。首先,从加工方法看,可以大胆肯定,拉面的制作技艺从未在兰州地区中断过。从出土文物和有限的史料记载推测,兰州一带用抻拉方法做面条的历史应该很早。距离兰州100多km青海民和县的考古发现了4000年历史的拉面化石,说明距今4000年前的先民就有很成熟的面食加工技术。从这化石的制作看,和现在的牛肉拉面在形态和色泽上非常接近。说明拉面的制作方法在兰州本地应该早已普及。甚至可据此认为牛肉拉面的形态多半是本土传承下来的。其次,从原料看,兰州周边自汉代以来就是物产丰饶的半农半牧区,牧业的地位和农业平分秋色,大量的牛羊养殖和食用习惯延续成为传统。此外,牛肉拉面对作为原料的肉、面、蓬灰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地域特点鲜明,外来的可能性不大。
坊间也有说法认为兰州牛肉拉面起源于唐代回族创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它工序繁杂、用料考究,一直未能成为大众食品。但这种说法在细节上颇多疑问,几乎不可能成立。首先,唐代兰州大部分时间是汉族、突厥、党项、吐谷浑和吐蕃交互占领,回民族正在形成过程中,还未成规模聚居于此。据史料记载,兰州形成回族聚居区是在明代洪武年间。兰州牛肉拉面的大众性体现在食用上而不在制作上,在当时因为“工序繁杂、用料考究”的原因而无法推广的可能性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