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诗词吧 关注:19,788贴子:340,326

【诗词杂论】惘然词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帖主要以词牌名为线索介绍其格律与由来,同时也品评先贤佳作,初步探讨该词牌的创作规律。欢迎吧友们共同探讨学习,以期能有抛砖引玉之效。交流时可自由阐述观点,但勿作强加,应求同存异。本帖长期更新。


1楼2014-02-22 18:49回复
    《菩萨蛮》
    题考:《菩萨蛮》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备受词家青睐,所作甚多,在唐朝时便有创调。但对于其具体时期的考察,尚有疑议。唐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记载此曲创制于大中初年,“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有二龙,鳞鬣爪角悉备……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然而盛唐开元时期的崔令钦在《教坊记》中已记载《菩萨蛮》一曲,时间更早。且《敦煌歌辞总编》中的几首《菩萨蛮》的创作时间最晚也可推到肃宗时期。而倘若李白的《菩萨蛮》为真,其创调时间又可向前推一步矣。因此,《菩萨蛮》的创制于大中初年的说法不可信,大略应属盛唐时期。唐朝时常称美女为菩萨,菩萨蛮也就是指女蛮。由此可见,不管此曲创制于何时,它与唐朝开放的文化政策以及域外女蛮文化的传播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菩萨蛮》又有《重叠金》、《子夜歌》、《城里钟》等异名作。


    2楼2014-02-22 18:50
    回复
      常用谱式: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
      本词牌双调四十四字,上片由两个五言和七言“律句”组成,下片尽由五言“律句”组成。上下阙各两平韵两仄韵,平仄递转。


      3楼2014-02-22 18:51
      回复
        范词例说:
        菩萨蛮 贺铸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
        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离别。
        本首词是念远怀人之作。开篇就造语新奇,言彩舟载离愁,不仅是化无形为有形,更给它添加了分量。人皆论李易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高妙,殊不知贺方回先声夺人,易安取其变化。起句之后,作者又借“樵风”将感情推进一层,沉郁拗俏。换平韵格后,气象倏尔阔大,声情渐缓,入低徊杳渺之境。换头宕开,设问领起,“良宵谁与共”又见峻拔。且贺铸对下片是有心经营的,构思精巧。首先一问一答,答之以梦共良宵,但怎奈得梦里也有离别,便使得词情一波三折,变化辗转。梦里的离别与现实的离别相交织,虚实相生,更是加一倍笔法。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言:“方回词极沉郁,而笔势却又飞舞,变化无端,不可方物”,验之信哉!


        4楼2014-02-22 18:51
        回复
          菩萨蛮 陈克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燕语,宝甃杨花转。
          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本首《菩萨蛮》,历来被词家推赏,算是陈克的代表作。周济认为,陈克出入温庭筠与韦庄之间。其实,将其与温韦两人所作的《菩萨蛮》对照,就会发现风格绝不相类。既非飞卿的温香润泽、雕镂错金,也非韦庄的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譬如本首,体格应与晏殊参差似之,婉雅娴丽。此篇除了在语言修辞上深得婉约派风旨的,在结构上也匠心独运。开篇“绿芜墙绕青苔院”,采用句中对,而后言中庭芭蕉,阶上蝴蝶,闺房烘帘,呈现出不断向内推进的次序。下片义脉不断,徘徊在闺房四围,玉钩、宝甃、簸钱,极力描摹一个静谧的春日庭园,其中静中取动,又以动见静。但如果本词只是纯乎写景,那就难免缺少生气,有枯寂之感。词人亦深知如此,蓄势许久之后,方才添上最末一笔,占得人气,唅咏有味。


          5楼2014-02-22 18:51
          回复
            菩萨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之词,常是豪放逸出,慷慨激昂,以天纵之才,一气贯注。但此词除了兼及他的本色以外,更是以比兴为本篇的主要手法。其中的山、水、长安皆有所指,譬如山指奸逆小人,水指亡国遗恨,长安指北宋旧都。“郁孤台下清江水”一开篇,便极见横绝。但一去声“郁”字,便有振聋发聩之效,其后的“清江”二字音调声响犹高,相互照应,将积郁于胸的情感一气吐出。紧承的“行人泪”,又表现得极为哀怨,再次将词情抛掷谷底。转换平韵格后,又举目四望,山遮住了长安,但遮不住的是东流水。其中的暗示不言而喻,无论当道小人如何诋毁,自己的满腔爱国之情与亡国之痛是不会改变的,它必有被天子谛听的一天。从整体结构来看,可以把本词分作两层,上阕和下阕的前两句作一层,末两句另作一层。前者是即景抒情,借水怨山,意脉连贯。后者是提握情感,起笔荡开,以景结情,避免感情的肆意放荡,使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6楼2014-02-22 18:52
            回复
              《菩萨蛮》是唐朝时创制,故而究其格律,就会发现其句中平仄基本符合律句的要求,即平仄两两相间。但它并没有一韵到底,而是平仄递转,且句子之间是“失对”的。这种特殊的格式,使得它带上了诗词两家的特点,善诗者以诗法入,善词者以词法入。这里我们且不谈何法为优,只就其平仄格律本身作些探讨。菩萨蛮韵脚细密,平仄递换频繁。《曲律·论平仄》言:“盖平声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疏,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矣。”简而言之,平声有股婉约气,仄声有股豪放气。因而在平仄转韵之时,尤其要注意词情的变化,两者须一致。譬如《菩萨蛮》的仄韵起句应带有些沉郁磊拓气方好,转平韵后,感情不宜过激,渐而放缓。因此,三转韵的《菩萨蛮》若合以曲调,听之应有回肠纠结,辗转骀荡之感。而它的这一特点,也使得它被更善于把握感情和经营篇章的婉约派词人所喜好,词史上的《菩萨蛮》更多的也还是婉约风华。


              7楼2014-02-22 18:52
              回复
                《菩萨蛮》end,下一节《青玉案》


                8楼2014-02-22 18:53
                回复
                  常用谱式: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中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中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本调67字,上下两阙基本相同,各6句,5仄韵。唯第二句不同,上阕为六字句,下阕为七字句。


                  10楼2014-02-22 18:57
                  回复
                    范词例说: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是贺方回的代表作,万树在《词律》中盛赞:“词情词律,高压千秋”,黄庭坚也感慨:“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而贺方回也因此得名“贺梅子”。话说这首词是他退居苏州,倾慕一个女子而创作的,无论真实与否,其中的细腻柔情是毕现纸墨的。人们称颂本首词,大多是青睐于最后一段韵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自然是不错的。但这首词还有一个好处,便是两处设问,为其增色不少,以虚答实,善用比兴。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指出的:“末句好处,全在‘试问’句呼起及与‘一川’二句并用耳。”诚不谬矣。后世多有和韵之作,用笔相似,可见其影响之大。


                    11楼2014-02-22 18:58
                    回复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千里马还需伯乐,这首词在辛词当中本不为人所重,但自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高标为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后,遂为现代人广为传诵。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标杆人物,辛弃疾的作品大多慷慨激昂、激励奋扬,如本词的婉约之作实属少数。辛家之词常是一气贯下,不似周、秦潜心经营,但这首词却还是有着一个细密的结构,上下阙有明暗光影的对比,有欣喜处,有忧怀处,从“玉壶光转”到“灯火阑珊”,相互照应激射,暗示了时间的变化。当然,这首词最大的好处仍然是最后一句,它的妙处在于情深景真,拨人心弦,王国维欣赏它,主要是从思想性来考量的,而不是词本色,如其所言“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然而,辛弃疾的词,能为晏欧诸公所许的恐怕是不多的。这就是豪放派的一点精华所在,即便是在婉约风的词作中也能透露些消息。


                      12楼2014-02-22 18:59
                      回复
                        青玉案 元好问
                        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
                        花落花开春几度。
                        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
                        镜中冉冉韶华暮。欲写忧怀恨无句。
                        九十花期能几许?
                        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
                        元好问的这首《青玉案》是用贺铸的原韵,抒写了年老迟暮、暮春惜怀之情。这类主题在词中是颇为常见,写法也较为一致。上阕开头以比兴渐入,“落红吹满沙头路”一句尽显暮春讯息,继而再点透“春将去”,其后便是一段由景及情的抒发。下阕之后转变主体,由花至人,抒写暮年之悲。其中也学贺铸作一问句,以景答之。另外,这首词中有一处值得一提,便是上阕的“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这段韵句的句法结构奇特。“画梁双燕”对“多情惟有”而言是宾语,对“知道春归处”而言是主语,这种句法使得行文浓缩精炼,且饶有趣味。此种结构在晏几道的《少年游》(离多最是)一词中也有两处出现,元好问可能从中借鉴。


                        13楼2014-02-22 18:59
                        回复
                          《青玉案》这个词牌北宋时所创,但在贺铸名作之前少有人填,只零星几篇;贺铸之后,方才有文人试填,且大多为和贺铸之作,词牌也曾改名为《横塘路》,可见贺铸之作的影响之大。因此,细读前人的《青玉案》作品,其句法结构大多仿照贺铸。喜好第三句设问,以景对答,上下阙的四言对句或是对偶骈文,或是一气贯注。其中,尤有一处需多加注意,全篇的第二句并不是六字句拦腰作三子逗,而是用一字领五字句,且该领字多用去声,使得声情顿挫有力,收缴上句。


                          14楼2014-02-22 19:00
                          回复
                            《青玉案》end,下一节《清平乐》


                            15楼2014-02-22 19:02
                            回复
                              《清平乐》
                              题考:《松窗杂录》有言:“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马名),太真妃以步辇从。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上命梨园子弟,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词,意甚厚。”张君房胜指此为《清平乐》曲。《碧鸡漫志》云:“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调,曰:清调、平调、侧调;此谓三调中,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清平乐曲不类。后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万氏《词律》注此调,亦云:“与清平调无涉。”故清平乐虽系唐词,与清平调不相干。《清平乐》又名《忆萝月》、《醉东风》。


                              16楼2014-02-22 19: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