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回复贴,共1

《中华好诗词》第二季2014年3月底将全新亮相【转河北电视台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不给图!


IP属地:湖南1楼2014-03-11 09:59回复
    《中华好诗词》制片人 杨宝昆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以诗词记忆、问答、传播为内容,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多种电视化包装手段,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将诗词艺术与电视传媒巧妙结合——河北电视台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2013年10月份一经播出,即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IP属地:湖南2楼2014-03-11 10:00
    回复
      《人民日报》在《中华好诗词接力中华文化盛宴》一文中将《中华好诗词》定义为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光明日报》在“盘点2013年文化现象亮点”中,将《中华好诗词》列入其中;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中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动原创,让优秀文化传统节目焕发生机”为标题特别介绍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等节目并大力推广。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中华好诗词》却用叫好又叫座的事实,印证了当前情境下,人们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期待。“盛名”之下,作为节目的制片人,杨宝昆在做什么?近日,记者走近了这位试图用娱乐方式打造诗词盛宴,在综艺节目的喧嚣中引领文化回归的行者。


      IP属地:湖南3楼2014-03-11 10:01
      回复
        [缘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记者:《中华好诗词》被誉为文化节目的标杆,第一季推出不久,节目就得到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河北省委宣传部的一致肯定,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好评。据说,节目的创意缘于一首歌曲?
        杨宝昆:节目的创意就在一念之间。
        去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策划组成员聊天时发现,大家对歌曲《明月几时有》耳熟能详,而这首歌的歌词正是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由此联想到,很多唐诗宋词都被谱成朗朗上口的歌曲,传唱至今,以传承几千年的诗词为依托,何不打造一档和诗词相关的节目?这一闪念蹦出的灵感,结合以前研发歌唱类节目的基础,我们就迅速讨论,形成方案上报台领导。
        记者:大家普遍认为文化节目叫好难叫座,您当时有没有这样的担心?
        杨宝昆: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在探讨节目流程与细节的过程中,大家普遍认为:传统文化不等于晦涩难懂和复杂,传统文化传播同样可以紧张刺激、引人入胜、轻松愉悦、平易近人、饱含智慧、启迪生活。所以,节目立志于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唤起观众对古典文化与诗词情怀的集体记忆,掀起全民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受到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召,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重视。


        IP属地:湖南4楼2014-03-11 10:02
        回复
          记者:也许正是这种“接地气儿”的创意奠定了节目亲民的基础。《中华好诗词》的目标是否也希望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游戏”项目?
          杨宝昆:对,我们的“大学士”、中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杨雨就有这样一个观点:不传递错误的信息,在这个基础上形式越好玩越好。
          所以,在《中华好诗词》策划过程中,我们就把寓教于乐当成了首要目标,用电视娱乐的外壳,引起大家对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的关注,然后再去慢慢做一些专业内容,更进一步丰富节目的内核——传统文化。


          IP属地:湖南5楼2014-03-11 10:03
          回复
            [创作]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
            记者:我们知道,这个节目非克隆非引进,是一档原汁原味的原创节目。文化与娱乐之间的度如何把握呢?
            杨宝昆:在人物设计角色化和题目选择多样化方面,可谓是颇具匠心。
            在最初招募选手时,导演组基本跑遍了全国的各大名校,包括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武大等等,招募到一大批喜爱诗词、且有表现欲望的选手;此外节目组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社会人士的报名,最终优中选优同高校学生一道组成了“诗词达人百人团”。


            IP属地:湖南6楼2014-03-11 10:03
            回复
              同样,节目组在对明星守擂者的选择定位上可谓用心良苦:学识渊博的博士喻恩泰、勤奋漂亮的左岩、憨态可掬的刘刚、打油诗信手拈来的田源等等,角色分配错落有致。
              为了体现节目的权威性,我们还邀请到了赵忠祥、中南大学美女教授杨雨作为“大学士”,决赛期间更是邀请到国学大师范曾坐镇,为节目增添了“重量”。
              记者:节目之火,我们有目共睹。但是,网上也有对节目会否娱乐过度的担忧。比如,有网友就反对,文化节目不该有“掉坑”的惩罚。您怎么看?
              杨宝昆:节目的娱乐性恰是我一直在坚持的。
              做传播最重要的是“被看到”,这是基础,也是根本。“被看到”之后,我们才能去实现节目的价值和意义。


              IP属地:湖南7楼2014-03-11 10:04
              回复
                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文化与综艺的适度结合,才让《中华好诗词》没有变成一场纯粹的风花雪月的诗朗诵,更没有变成诗词的百家讲坛,可视性、趣味性、知识性,使得这个节目成为了一档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互动性极强的“合家欢”节目。我们也收到了很多观众的回馈,全家坐在电视机前一起重温课本里读到过的经典诗词名句,其乐融融。
                可以这么说,节目的核心是文化,娱乐只是其外壳。
                记者:有专家学者的评价中提到了:娱乐文化和文化娱乐,您怎么看待两者的区别?
                杨宝昆:我觉得,这不仅是词语位置的先后颠倒,更是电视节目内涵的区别,娱乐文化强调的是娱之乐,而文化娱乐强调的是文之乐,出发点不一样,落脚点也不一样,有文化的娱乐是文化和娱乐的双赢,更体现了电视节目的正能量。
                《中华好诗词》决赛大学士、著名学者范曾先生说:“这档节目好就好在用娱乐手段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诗词艺术,可谓吹皱一池春水。”


                IP属地:湖南8楼2014-03-11 10:04
                回复
                  国学大师范曾与“大学士”赵忠祥、杨雨一起坐镇,为节目增添了“重量”。河北电视台提供
                  记者:有一种说法是,《中华好诗词》就像一部马车,将观众群从“三低”拉向了“三高”,是这样吗?驱动“马车”的动力是什么呢?
                  杨宝昆:《中华好诗词》年轻受众比例大幅提升,除中老年观众喜爱诗词节目以外,25-34岁观众增幅明显;从知识层次来看,高中以上文化学历观众占到70%以上。而且,有多所中小学将节目录像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作为课外教学观摩片让学生学习。


                  IP属地:湖南9楼2014-03-11 10:05
                  回复
                    之所以争议之声渐淡,认可之声日盛,究其原因,应该归功于《中华好诗词》对电视节目流行趋势的敏感捕捉和电视人与生俱来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我们选择了一个适当的时机,生产了一档正确的节目。
                    记者:诗词节目能够闯入卫视黄金档的收视竞争大军中,说明传统文化同样可以做得好听、好看、好玩。作为一档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的第二季令人期待的同时,也在心中打了一个问号:第一季已创出佳绩,第二季如何创出新意?


                    IP属地:湖南10楼2014-03-11 10:06
                    回复
                      杨宝昆:第二季正在积极筹备中,预计于3月底以崭新面貌与观众见面。
                      我们仍然坚持“以文化为内核,以综艺为外壳”的理念,丰富节目内容和内涵,在节目的形式上,不仅有诗词对抗,还会有讲解阐释。同时,引入擂主制,选手之间的激烈对抗不仅是才华展示的机会,更是培养文化偶像的平台。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就像《中华好诗词》的“大学士”赵忠祥老师所说的那样:如果说通过《中华好诗词》节目的传播,能够让观众朋友们重新热爱祖国传统诗词文化,哪怕只起到一点点的作用,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IP属地:湖南11楼2014-03-11 1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