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发在博客上了,今天忽然还想再转一次……
其实即使明白那样的道理,也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啊= =
完美主义及其出路
笔者按:非心理学专业,吐槽无依据,纯属自救文。
如流行一时的“小清新” “高大上”等网络词汇一样,“完美主义”也免不了从被捧到被黑的三段论命运:首先被赋予 纯洁美好崇高的含义,后被装逼者纷起而用之,最终被彻底黑掉,不得翻身。何况这词自带易黑属性:一提起“完美主义”,人们联想到的一般是“神经质”“洁癖”“不易相处的怪咖”之类。任何胆敢公开自称完美主义者的人立刻会遭到人们的质疑:什么?那你竟然也有这么多缺点?
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看的。一个完美主义者看自己,和常人看自己相比,往往是是天文望远镜和普通放大镜之间的差别——“我像镂空纱,全是缺点组成的”(张爱玲《小团圆》)。
一个完美主义者常常需要澄清的误解有三:其一,她非但知道自己并不完美,而且与“足够好”还有相当的差距;其二,追求完美并不意味着对每一件事都用十分力气去做。完美主义者通常对少数几件“重要的事”极端上心,对其余事则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其三,如果说完美主义者对某一件事持有极高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自用的,并不适用于他人。苛求别人和苛求自己的动机是完全不同的(下次你被洁癖发作的老板要求重新打扫办公室时,请不要用“完美主义”这个词形容他)。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吹毛求疵的原因和形式有很多种,但和他们能力如何,做事成败与否没有必然联系。说到底,他们关于成功的标准相当抽象,莫如说“没有标准就是最高的标准”。比如说,某些人要求自己“不能失败”,而他们眼里“失败”的定义是:没有超过上一次(或前几次平均)的数值。换言之,如果我上一次考了99而这一次是98,如果我昨天跑了五千米而今天只跑了三千,如果我今年的奖金扣除通货膨胀后和去年相比下降了,都算是失败了。在完美主义者眼中,事情理所当然地只能更好,不能更坏。“更好”的一端是自己,另一端是虚无缥缈的绝对标准,从理论上讲,这种较量几乎是永无尽头的 。
这种严苛的标准透露出的是某种世界观的漏洞。我们小时候都多少相信过这类天真的说法:一个人只要具备了某些条件(充分的信息、正确的方法、坚定的意志及必要的机遇),就一定会获得她想要的成功;失败只是因为方法不对,或不够努力而已。然而这个过度简化的模型显然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所获得的信息往往并不充分(比如我们不知道读某个专业是否一定能找到工作),方法是否正确也是未知数(比如不知道用哪本教材学语言更好),至于机遇更是纯属偶然。即使是看似主观的“意志力”,其实也是可耗竭的资源。完美主义者并不比其他人有更坚定的意志,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会不时因为遇到的波折停下来审视、怀疑、自我批判,进而得出一些全然自我否定的结论:这件事一开始就做错了;我没有能力,我做不到。这种悲观主义不仅是自寻烦恼,也无疑会使人更快失去意志力和信心。
这也是完美主义者通常幸福感稀薄的原因。对一般人而言,进步固然可喜,一时的失败也未必多么令人沮丧。而对完美主义者而言,进步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在通向绝对标准之路上迈了一小步(但还差得很远);另一方面,失败则完全不可饶恕。因此,较之大多数人,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自责和自我打击,而更少对生活感到满足。
个人认为,要解决完美主义者过度思考的问题,第一步就是劝说他们放弃不切实际的全知全能的妄想。——没错,我用了“妄想”这个词:认为自己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可以掌控所有局面的所有可能性,本身就是一种狂妄。
完美主义者潜意识里多少是有某种上帝视角的。他们通常会比一般人看得远一点点——或是知识面广一点,嗅觉灵敏一点——也因此多了一些审慎的自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看到了所有的可能性。即便他们是极好的分析者,他们也不能掌控所有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决策者和分析者的职位是分开的。不可能拥有所有信息,不能掌控全局,不如说是大多数人生的常态,但完美主义者却把它当作一种失败来处理。这种思考模式,自然很难让人不感到沮丧和绝望。
解决问题的第二步,是放弃对社会和人性的乌托邦式设想,回到一步一个脚印的经验主义正路上来。
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的结论是,承认现有的不完美并加以渐进式改革的社会,要比企图按照某种高大上理论建立的“美丽新世界”好上很多。虽然我不喜欢波普尔批判柏拉图和黑格尔时的浅薄,但这毕竟是事实。所有企图消灭代表人性阴暗面的机制(如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社会,到头来还不如他们想要消灭的那种东西。再退一万步讲,崇尚形而上学的欧陆国家在政治实践方面,走的弯路远远比经验主义的英美为多。
这是离题之语,但我相信一切社会理论和人性论是相通的。社会不可以被凭空建构,人生也不可能。
因此,作为完美主义者的你,不如放下身段,承认自己的弱点、贪婪和无能为力,也承认社会的不公,人性的险恶;更重要的是,承认这个无可奈何的事实:无论任何事,不成功都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你能幸运的活到现在,其实已经是一种偶然了。)退一万步讲,即使你的“成功”真的有那么重要么?你个人对于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的当下几十年对于整个历史的进程,这个星球上的历史之于整个太阳系,其实都并·不·重·要。
如果一定要追寻某种价值,我想,大概是平静吧。
拥有真正的内心的平静,不再自我埋怨,不汲汲于一时得失。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在我看来这简直是神一样的境界。一般人就是两种选择:与其做个痛苦的小人物,我更想做个没心没肺、安详欢乐、曳尾于涂的小人物。(反正大人物也轮不到你。)
亲爱的完美主义者,你的痛苦都是因为你自视太高,小聪明太多,对未来的期望也太多。但若能愉快地度过当下的时光,还去想什么虚无缥缈的、不可掌控的未来呢。
深陷于绝望的泥淖中时,第一要紧的不是仰望星空,是找把铁锹把自己挖出来。
Lachesis
2013.11.30
其实即使明白那样的道理,也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啊= =
完美主义及其出路
笔者按:非心理学专业,吐槽无依据,纯属自救文。
如流行一时的“小清新” “高大上”等网络词汇一样,“完美主义”也免不了从被捧到被黑的三段论命运:首先被赋予 纯洁美好崇高的含义,后被装逼者纷起而用之,最终被彻底黑掉,不得翻身。何况这词自带易黑属性:一提起“完美主义”,人们联想到的一般是“神经质”“洁癖”“不易相处的怪咖”之类。任何胆敢公开自称完美主义者的人立刻会遭到人们的质疑:什么?那你竟然也有这么多缺点?
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看的。一个完美主义者看自己,和常人看自己相比,往往是是天文望远镜和普通放大镜之间的差别——“我像镂空纱,全是缺点组成的”(张爱玲《小团圆》)。
一个完美主义者常常需要澄清的误解有三:其一,她非但知道自己并不完美,而且与“足够好”还有相当的差距;其二,追求完美并不意味着对每一件事都用十分力气去做。完美主义者通常对少数几件“重要的事”极端上心,对其余事则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其三,如果说完美主义者对某一件事持有极高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自用的,并不适用于他人。苛求别人和苛求自己的动机是完全不同的(下次你被洁癖发作的老板要求重新打扫办公室时,请不要用“完美主义”这个词形容他)。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吹毛求疵的原因和形式有很多种,但和他们能力如何,做事成败与否没有必然联系。说到底,他们关于成功的标准相当抽象,莫如说“没有标准就是最高的标准”。比如说,某些人要求自己“不能失败”,而他们眼里“失败”的定义是:没有超过上一次(或前几次平均)的数值。换言之,如果我上一次考了99而这一次是98,如果我昨天跑了五千米而今天只跑了三千,如果我今年的奖金扣除通货膨胀后和去年相比下降了,都算是失败了。在完美主义者眼中,事情理所当然地只能更好,不能更坏。“更好”的一端是自己,另一端是虚无缥缈的绝对标准,从理论上讲,这种较量几乎是永无尽头的 。
这种严苛的标准透露出的是某种世界观的漏洞。我们小时候都多少相信过这类天真的说法:一个人只要具备了某些条件(充分的信息、正确的方法、坚定的意志及必要的机遇),就一定会获得她想要的成功;失败只是因为方法不对,或不够努力而已。然而这个过度简化的模型显然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所获得的信息往往并不充分(比如我们不知道读某个专业是否一定能找到工作),方法是否正确也是未知数(比如不知道用哪本教材学语言更好),至于机遇更是纯属偶然。即使是看似主观的“意志力”,其实也是可耗竭的资源。完美主义者并不比其他人有更坚定的意志,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会不时因为遇到的波折停下来审视、怀疑、自我批判,进而得出一些全然自我否定的结论:这件事一开始就做错了;我没有能力,我做不到。这种悲观主义不仅是自寻烦恼,也无疑会使人更快失去意志力和信心。
这也是完美主义者通常幸福感稀薄的原因。对一般人而言,进步固然可喜,一时的失败也未必多么令人沮丧。而对完美主义者而言,进步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在通向绝对标准之路上迈了一小步(但还差得很远);另一方面,失败则完全不可饶恕。因此,较之大多数人,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自责和自我打击,而更少对生活感到满足。
个人认为,要解决完美主义者过度思考的问题,第一步就是劝说他们放弃不切实际的全知全能的妄想。——没错,我用了“妄想”这个词:认为自己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可以掌控所有局面的所有可能性,本身就是一种狂妄。
完美主义者潜意识里多少是有某种上帝视角的。他们通常会比一般人看得远一点点——或是知识面广一点,嗅觉灵敏一点——也因此多了一些审慎的自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看到了所有的可能性。即便他们是极好的分析者,他们也不能掌控所有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决策者和分析者的职位是分开的。不可能拥有所有信息,不能掌控全局,不如说是大多数人生的常态,但完美主义者却把它当作一种失败来处理。这种思考模式,自然很难让人不感到沮丧和绝望。
解决问题的第二步,是放弃对社会和人性的乌托邦式设想,回到一步一个脚印的经验主义正路上来。
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的结论是,承认现有的不完美并加以渐进式改革的社会,要比企图按照某种高大上理论建立的“美丽新世界”好上很多。虽然我不喜欢波普尔批判柏拉图和黑格尔时的浅薄,但这毕竟是事实。所有企图消灭代表人性阴暗面的机制(如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社会,到头来还不如他们想要消灭的那种东西。再退一万步讲,崇尚形而上学的欧陆国家在政治实践方面,走的弯路远远比经验主义的英美为多。
这是离题之语,但我相信一切社会理论和人性论是相通的。社会不可以被凭空建构,人生也不可能。
因此,作为完美主义者的你,不如放下身段,承认自己的弱点、贪婪和无能为力,也承认社会的不公,人性的险恶;更重要的是,承认这个无可奈何的事实:无论任何事,不成功都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你能幸运的活到现在,其实已经是一种偶然了。)退一万步讲,即使你的“成功”真的有那么重要么?你个人对于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的当下几十年对于整个历史的进程,这个星球上的历史之于整个太阳系,其实都并·不·重·要。
如果一定要追寻某种价值,我想,大概是平静吧。
拥有真正的内心的平静,不再自我埋怨,不汲汲于一时得失。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在我看来这简直是神一样的境界。一般人就是两种选择:与其做个痛苦的小人物,我更想做个没心没肺、安详欢乐、曳尾于涂的小人物。(反正大人物也轮不到你。)
亲爱的完美主义者,你的痛苦都是因为你自视太高,小聪明太多,对未来的期望也太多。但若能愉快地度过当下的时光,还去想什么虚无缥缈的、不可掌控的未来呢。
深陷于绝望的泥淖中时,第一要紧的不是仰望星空,是找把铁锹把自己挖出来。
Lachesis
2013.11.30